重庆市城市地质工作思路探讨

2018-04-15 20:18
地下水 2018年6期
关键词:资源环境服务

(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重庆 400700)

城市地质工作已然成为了地质行业一个新的风向标,成功试点的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南京等城市的城市地质工作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支撑城市发展的地质服务成果,已成为当地地质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而重庆作为一座典型的山地城市,其地质环境条件极其复杂,城市地质工作才刚刚起步,未见成效,可直接借鉴的成功例子屈指可数,因此,走出一条适应重庆山城特色的城市地质发展道路显得尤为重要。

1 城市地质工作现状分析

1.1 国内城市地质的发展与现状

早在1986年,地质矿产部就部署了上海、天津等21个沿海城市的城市环境地质调查,先后在天津、武汉、广州等城市部分市区开展1:5万的水工环地质调查评价工作,为城市地质工作拉开了序幕。

到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地质工作由资源环境并重转向了更加注重环境地质,完成了长江中下游水患区、黄河中下游地区、首都圈、环渤海地区以及东南沿海区地质环境调查;在干旱地区开展了找水供水工作;实施了全国400多个地质灾害严重的市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并逐步开展了以土壤质量、农产品安全为目标的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成功将3S技术应用到了城市地质工作中。

21世纪以来,依据城市可持续发展需求,城市地质工作实施了全方位服务功能的多目标立体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完成了浙江、江西、海南、云南、四川、黑龙江、甘肃共7个省的98个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也采取部、市合作方式开展了北京、上海、杭州、天津、南京、广州6个城市地质调查试点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并直接服务政府部门, 如北京形成的各种监测预警系统平台(活动断裂、地面沉降、地下水环境、土壤地质环境、地质安全等),研发了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如上海利用地面沉降监测井网,结合GPS、GIS 、InSAR和自动化监测技术,建立了地面沉降预警预报系统;在城市地质成果展示上实现了三维可视化,建立了三维可视化城市地质信息管理和服务系统。

尤其是6个试点城市的工作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功,是推动我国城市地质工作的功勋之臣,带动了一批城市地质工作的开展。自从去年以来,城市地质工作并上了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和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后,目前,全国各大城市正在掀起城市地质工作的热潮。

1.2 重庆城市地质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为了能为当地政府规划建设服务,于上世纪末开始,重庆市也开展了一些与城市地质相关的工作,如各区县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部分1:5万图幅的基础地质、矿产地质调查,重要经济区水工环综合勘查评价,部分城市的环境地质调查、红层找水、岩溶找水等项目, “地质灾害”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搭建等。而专门性的城市地质工作的开始是从2011年开始,我市开展了重庆都市经济圈城市地质调查、重庆四山地区环境地质调查、重庆都市经济圈三维工程地质建模等项目。但还存在很大差距。其主要原因如下:

(1)项目工作布置不甚合理,没有充分结合区内规划建设、战略储备、资源环境等进行重点布置,这些需要高精度工作来解决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的区域未开展专门性工作,导致一些关键性问题无法圆满作答。

(2)地质服务意识不强,外界认知程度不高。形成的地质成果未及时上交给当地政府,未和相关部进行需求对接,没有产品服务意识,这样很难取得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从而使得项目设计在实施时环环削弱,成效大打折扣。

(3)地质工作者思想没有得到解放,研究内容不够深入,还是藏匿在自己的这一片地质圈内开展工作,项目的开展沿用地还是传统水工环地质的工作手段和工作方法,总体上仍为单学科纵向深入,其成果只是查明了基本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基本查明了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综合研究不够深入,使得可转化、可应用的服务性地质成果较少,地质服务价值不大。

2 从发展布局解读重庆城市地质工作需求

“城市地质学”是一门关于在城市及周边地区或潜在城市化地区的特定空间范围内,综合考虑各种地质要素,研究这些要素为城市发展所提供的资源、施加的约束条件和城市发展对各种地质要素所产生的影响,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的学科[1],需要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系统的、全方位、多层次技术支撑和技术服务[2]。

随着重庆市城市规模的发展布局,与当地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地质灾害、城市内涝、水土资源短缺、水土环境等问题将不断呈现。城市发展过程中还有哪些地质环境资源可以利用?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哪些地质环境问题?采取什么措施可以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如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高效利用地质环境资源?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开展新的城市地质工作来回答。如城市规划建设应在全面查明城市地质资源、地质环境问题状况及变化趋势的基础上进行,将一些重大的基础设施布局安排在地质条件相对好的区域,避开地质环境脆弱的敏感区或不宜开发的区域,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布局,通过提高规划与建设的科学性,可大大减少工程事故和节约建设成本;如区内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紧张,众多道路工程需要切坡或填土加载,极易导致斜坡失稳,因此,地质灾害的发生对城市的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3 重庆城市地质工作思路探讨

重庆属地质条件极其复杂的山地城市之一,其城市地质工作还处在起步摸索阶段,与国内外其他城市的成果相差甚远,尚无直接借鉴的成功案例,我们只有明确城市地质工作的服务对象,将其与其他行业积极融合,努力创造的城市地质服务模式,以此提高城市地质工作的服务能力,现将其工作思路做如下探讨:

3.1 为规划建设服务

因城市的快速扩张,人口逐年增加,重大基础设施不断布局,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逐年增强,地质资源不断被掠夺,地质环境问题逐年凸显。在这种危机现状下,应急地下水资源、地下空间资源、地质景观资源等资源的查明必不可少。如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应摸清沿线地质环境条件,对可能出现的地学问题做出科学评价,提出相应解决办法,并为每一项重大工程的勘察、施工、设计提供服务和技术参考。因此,可设置以下专题研究:

3.1.1 《地下水资源勘查与应急水源地规划》

在充分收集、整理与分析区内已有地质与水文地质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规划和建设布局的实际情况,以地下水流系统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水文地质调查方法,查明各地下水体的补径排条件、各含水层及与地表水、大气降水的水力联系,在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地下水资源勘查评价,建立三维水文地质结构模型,从而找出能满足饮用水水质要求且具有一定开采潜力的含水层(应急水源地),论证改水源地的开采技术条件,开展开采方案规划评价等,提出地下水应急水源地建设规划建议,为城市发展提供地下水资源保障。

3.1.2 《地下空间资源调查与开发适宜性评价》

在充分收集和整理以往工程地质调查、岩土工程勘察成果的基础上,在城市规划地表以下100 m的深度范围内,摸清地下空间(如隧道、人防工程、地下商场等)利用状况,查明不同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条件,重点查明不良工程地质体—软弱夹层(软土、砂土)、采空区、岩溶管道、含膏盐层等的发育深度、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工程地质特性,从而划定工程地质标准层,建立工程地质数据库,构建三维工程地质结构模型,并以地块为单元对地下空间资源进行分层,对其可利用性等级划分,以此为地下空间的利用规划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3.1.3 《地质景观资源调查与地质公园规划》

以新兴的旅游地质学科理论为指导,从地学角度对城市规划区内地质遗迹资源、山体、水体、森林、湖泊、溶洞等地质景观资源进行全面的系统调查,查明地质景观资源的分布、类型、类型、规模、成因及特征;对其科学、经济和社会价值进行论证,从地学、旅游学、美学、人文科学等方面对各种地质景观资源进行评估,力争在未知、未开发区内寻找到一批具有保护与开发价值的地质景观资源,并提出其建设可行性,提出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建议,为生态市建设规划、旧城更新改造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及旅游发展规划提供地学支持。

3.2 为城市防灾减灾服务

重庆属典型山地城市,地形条件复杂,属地质灾害多发城市之一。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不断加剧,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内涝灾害等等地学问题屡见不鲜,且多数灾害顷刻发生,极为突然,来不及预防,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因此,可从防灾减灾的角度出发开展相关的调查研究工作。

3.2.1 《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评价与监测预警》

针对以上地质灾害问题,应积极开展精细化调查和勘查工作,通过多种勘查方法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科学地查明灾害分布状况、诱发因素、分布规律及发展趋势等,从而合理地布置灾害防治工作及监测预警工作,形成地表径流监测预警系统、地下水监测预警系统、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等,为防灾减灾提供可靠切实可行的科学依据。

3.2.2 《海绵城市的水文气象调查研究》

在时刻掌握城市水文气象信息和摸清城市已有供水、排水、排污管网的基础上,查明城市水资源、水环境状况,水文要素和水文过程的变化特征,并对城市极端暴雨和极端干旱的成因分析,找出流域产汇流规律及计算方法,从而建立城市水文模型和水文预测,提出雨洪资源化技术和应用方法,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水文服务。

3.2.3 为生态环境保护服务

长江流域、主城区“四山”、武陵山、大巴山等重要生态屏障的保护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从水土环境和地质环境的角度出发,开展调查评价工作,查明其环境现状、问题、成因、分布特征,评价环境质量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研究地质环境、人类工程活动与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基础数据,为生态建设提供地理信息保障服务和决策支持,从而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的精细化要求,可设置以下两个专题:

(1)《水土环境调查与生态安全评价》

在水土地球化学调查的基础上,以区内不同功能区的地表水、土壤、浅层地下水为对象,从各大地球化学指标、污染指标及状况(污染元素、污染物含量、分布范围)等方面开展环境调查工作,查明区内地表水、土壤、浅层地下水的地球化学背景及特征,查明其存在的主要环境地球化学问题。研究区内煤矸石回填及堆放对土壤及地下水的影响,研究各污染元素来源、迁移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各类污染元素在水土污染中的相互转换关系,研究水土环境恶化对区内名特优农产品质量以及绿色农业的影响。

(2)《地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在充分收集和整合区内已有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再在城市地质调查项目的基础上,查明区内的已有的地质环境问题,并对其地质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价,初步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为进一步开展其他重要单项地质环境承载力调查评价工作提供基本思路及方法,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与长远规划及科学管理服务,为城市安全运营及地质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依据。

3.2.4 为智慧城市建设服务

目前,重庆各大地勘单位形成的地质资料主要以图件、表格、文字等纸质形式和以office、cad、gis等格式的电子文件存储在档案馆里。这些宝贵的地质资料信息由于过于专业,缺乏汇总分析和综合研究,使其成果无法直接利用,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价值。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重庆城市建设也由平面开发转向空间立体开发,与地质有关的主要部门如:国土、建委、交委、市政、规划委等职能要求,迫切要求在对重大项目的立项、审批及建设监管的过程中充分掌握环境地质条件。可见,城市地质成果将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全部实现数字化、信息化,建立开放、动态、可更新的、三维的、可视化的城市地质信息管理系统和咨询服务决策平台,促使我市地质数据资料数字化、信息化管理、三维可视化、快速分析决策与地质信息共享等服务功能,使地质成果主动为社会和政府服务。同时还可通过有机衔接使其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民生所用,促进科学发展。

4 结语

总之,城市地质工作的主要思路是充分协调水工环等地质条件的制约因素,从多领域、多目标、多参数化的城市地质工作出发[3],与其他工作高度融合,最终落脚于民生安全问题,使社会及政府通过“互联网+、三维地质信息系统平台”等方式及时共享地质成果,创新城市地质服务模式,以此提升城市地质工作的支撑服务能力。

猜你喜欢
资源环境服务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环境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资源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