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隧道施工工法转换

2018-04-16 07:30刘纪伟
建材与装饰 2018年13期
关键词:导坑洞室陷性

刘纪伟

(中建桥梁有限公司 重庆 402260)

1 工程概况

函谷关隧道是三门峡市G310国道南移重点控制性工程,属于湿陷性黄土隧道。左线起止桩号ZK119+996~ZK121+950,全长1954m,右线起止桩号YK119+996~YK121+984,全长1988m。隧道共设置车行横通道2处、人行横通道3处,隧道左线设置为R=3200m的圆曲线小里程至大里程线为4.394%的上坡,长度44m,后为2.46%的下坡,长度1910m。隧道右线设置为R=3000m的圆曲线小里程至大里程线为4.394%的上坡,长度44m,后为2.46%的下坡,长度1944m。隧道最大埋深107m,最浅埋深18m。该隧道地处三门峡灵宝市,为我国湿陷性黄土分布最广泛的区域,且湿陷性较高,湿陷深度最深可达地表下约40m,由此而引起的隧道地基加固和雨后沉降量加大的问题,隧道地基加固成熟技术受隧道洞内空间限界难以使用。

2 CRD法向台阶法工法转换

2.1 CRD法施工

总体开挖方法为:开挖左侧上导坑I部→开挖左侧下导坑II部→开挖左侧下导坑III部→开挖右侧上导坑IV部→开挖右侧下导坑V部→开挖仰拱土体VI部→仰拱施工与回填→防水施作及二衬整体模筑。

(1)首先开挖I部,开挖断面尺寸高约6.2m,宽约6.3m,采用人工配合0.28m3的小型挖掘机开挖,每次循环进尺2榀钢架。在距II部掌子面2.5m、距中隔壁2.5m预留2m×0.5m(2榀工字钢间距)的卸渣孔,卸渣孔纵向间距5m。洞渣通过卸渣孔漏至II部,将小型自卸车停在漏渣孔下面,直接装渣[1]。

(2)待I部导坑开挖5m后停止开挖。下部挖掘机开始开挖II部(高、宽约3m),每次进尺2~3榀钢架,最长≤2m。待II部掘进3m后停止开挖,转入III部开挖,III部开挖方法同II部。

(3)初次开挖时,当III部掘进5m后,上洞挖掘机通过横通道进入IV部,开始IV部开挖,开挖方法同I部。进洞后,III和IV平行开挖,距离保持在5~7m。

(4)待IV部开挖结束后,下部小挖机由III部通过下部横通道转入V部开挖(此时IV部挖掘完成,挖掘机并已转入I部施工),V部掌子面距IV部5m时停止开挖,每次进尺1榀钢架。

(5)待V完成7m后及时跟进仰拱VI部开挖,接长中隔壁②④。

(6)施做仰拱初支⑩,拆除临时支撑并施做仰拱,仰拱栈桥每次行走8~10m,如此循环直至结束。如图1所示为CRD法开挖施工工序横断面示意图。

2.2 工法具体转换

(1)首先将CRD法开挖的两个上导坑洞室跟进齐平,这样方便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的I部开挖,即完成上导坑2个洞室向1个洞室开挖的工法转变;CRD法开挖的下导坑洞室及时跟进,距上导坑洞室7~10m处采用挂网喷射混凝土封闭掌子面。

(2)提前做好超前支护:大管棚设计长度为30m,利用大管棚超前支护进行工法转换,在超前大管棚段落施工完后即采用超前小导管支护[2]。

(3)正式按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施工。第一步是上台阶开挖。弧形开挖拱部,预留核心土。核心土顶部距拱顶1.6~1.8m,两侧距边墙3.0m,核心土顶部留有3.0~4.0m长的平台。根据地质情况每一次掘进1~2榀钢架间距,最长需≤2榀钢架间距。开挖、修整至设计轮廓后立即初喷3~5cm混凝土,及时铺设钢筋网、架设钢架,在钢架拱脚以上50cm处,紧贴钢架两侧按斜向下倾角45°打设锁脚锚管,锁脚锚管与钢架采用U形钢筋牢固焊接。

图1 CRD法开挖施工工序横断面示意图

(4)第二步是中台阶开挖。应先开挖边墙一侧,再开挖边墙的另一侧,并错开2.0~3.0m的距离,避免上台阶的初期支护在同一位置同时悬空。每侧每次开挖长度为1~2榀钢架间距,最长需≤3榀钢架间距。开挖、修整至设计轮廓后立即初喷3~5cm混凝土,及时铺设钢筋网、架设钢架,在钢架墙腰以上50cm处,紧贴钢架两侧按斜向下倾角45°打设锁脚锚管,锁脚锚管与钢架采用U形钢筋牢固焊接,锚、喷至设计厚度。

(5)第三步开挖上断面核心土。

(6)第四、五步采用跳槽开挖,先跳槽开挖左侧下导坑并及时支护,在开挖右侧下导坑并及时支护。左右侧初期支护交错落低,避免上半断面两侧拱脚同时悬空,单侧每次落底长度≤3m。

(7)根据监控量测数据,在围岩收敛稳定后逐步拆除CRD法施工的临时钢支撑,施工仰拱初支,使其初支及早封闭成环。

(8)进行地基处理,设计上采用水泥挤密桩。

(9)进行仰拱及仰拱填充施工。

(10)采用二衬台车浇筑混凝土,浇筑过程采用分仓入模,逐窗振捣,确保二衬施工质量。

3 监控量测

黄土隧道浅埋地段一般会产生较大的地表沉降,地基为砂质黄土,偏压段更为明显。为了评判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和支护效果,地表沉降量测尤为重要。地表沉降量测在隧道未开挖前应进行观测,从而获得开挖全过程的沉降值,洞内位移量测仅能获得位移的一部分,开挖前至观测之间所发生的洞内位移是无法取得的。函谷关隧道出口在YK121+975段布设洞口地表沉降观测点,布设示意图见图2。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进行工法转换后,隧道由CRD法改为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不仅扩大了作业空间,还加快了施工进度,根据现场施工情况,CRD法开挖1.2m/d,改为台阶法后2.4m/d,比施工计划提前5个月隧道贯通。根据以上监控量测数据看,围岩变形稳定,无异常变形情况,说明工法转换满足施工需要,转换合理。

图2 布设示意图

[1]张晓军.浅埋偏压湿陷性黄土隧道开挖支护施工[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7(09):247~248.

[2]冯振宁.湿陷性黄土隧道施工大变形及其控制技术研究[J].铁道建筑技术,2017(07):10~13.

猜你喜欢
导坑洞室陷性
基于BIM的铁路隧道附属洞室设计研究与应用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优选的研究
超大断面浅埋隧道双侧壁导坑法及其优化设计
兰州地区马兰黄土工程特性分析
公路路基湿陷性黄土及处理对策
关于隧洞围岩破坏特征的连续-离散耦合分析
双侧壁导坑法隧道下穿既有车站施工方法研究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探讨
台阶法和中隔壁导坑法开挖在公路隧道施工中的运用
基于改进的非连续变形方法的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