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特点研究

2018-04-16 08:56李丽李艳丽
中国科技纵横 2018年5期
关键词:社区获得性肺炎儿童

李丽 李艳丽

摘 要:目的:对本院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特点展开分析。方法:筛选400例因社区获得性肺炎、于2016年01月-2016年12月进入本院且接收治疗的患儿,以其病例资料为对象,在对病原学特点展开深入分析,同时准确记录下患儿病毒抗体、肺炎支原体、细菌培养等检测结果。结果: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组的痰培养阳性率对照,有差异性,(P<0.05);学龄组、学龄前组、幼儿组等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不同年龄段患儿的病毒感染阳性率对照,差异不明显(P>0.05);不同年龄段患儿的MP咽拭子培养阳性率对照,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通过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病例资料深入分析,可充分了解其病原学特点。

关键词: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特点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8)05-0214-02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是在小儿中经常发生的一类肺部感染性疾病,指的是原本健康的儿童在医院外获得的感染性肺炎(或在医院外获得的感染),包括了在医院外感染了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而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获得性肺炎是相对于医院内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而言的,儿童获得性肺炎对小儿的健康成长造成较大的威胁[1]。儿童获得性肺炎主要发生在基层,是导致全球5岁以下儿童病死的主要原因。儿童获得性肺炎病死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发生在农村和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地区。本研究主要分析一年中共400例兒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的病原学特点,现对此次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在下文作详细报道。

1 对象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400例因社区获得性肺炎、于2016年01月-2016年12月进入本院且接收治疗的患儿,年龄:28d-13岁,男女例数比为:180例/120例;依据不同年龄为标准分组:28d-1岁的有(例)(婴儿组);1岁-3岁的有(例)(幼儿组);4岁-6岁的有(例)(学龄前组);7岁-13岁的有(例)(学龄组)。

1.2 方法

(1)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包括性别、年龄、体征、症状、病史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等;对全部患儿患病的地区、年龄以及时间等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2)诊断标准:根据2010年卫生部制订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2]对普通、重型、危重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进行诊断鉴别。

1.3 观察指标

观察细菌培养(痰培养、咽拭子培养),病毒IgM抗体(柯萨奇病毒、腺病毒、血清呼吸道合胞病毒、EB病毒),支原体病原(MP咽拭子)[2]。

1.4 数据处理

使用Excel 2007软件建立数据库,将数据进行录入,然后再将数据转化为SPSS16.0数据库,以“(n/%),X2”代表文中相关计数资料;经客观对照所涉及的研究指标结果,P<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入选病例的细菌培养及痰培养阳性率

培养结果发现,年龄增长与阳性率呈正相关;随细菌咽部混合定植比例上升,婴幼儿时期主要以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为主;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组的痰培养阳性率对照,有差异性(P<0.05);学龄组、学龄前组、幼儿组等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见表1。

2.2 分析入选病例的病毒抗体检测结果

检测结果发现,婴儿组病毒感染阳性率为15.32%为最高,幼儿组的为12.17%,学龄前组的10.99%,学龄组的7.81%;学龄组的病毒感染阳性率最低;但不同年龄段患儿的病毒感染阳性率对照,差异不明显(P>0.05)。见表2。

2.3 分析入选病例的MP咽拭子培养阳性率

检测结果发现,不同年龄段患儿的MP咽拭子培养阳性率对照,差异不明显(P>0.05)。见表3。

3 讨论

肺炎是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对于婴幼儿,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我国将其列为儿童重点防治疾病的首位。目前,随着肺炎球菌疫苗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儿童患肺炎的风险因素逐渐减少。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已经得到有效控制,而且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但社区获得性肺炎对患儿的生命安全还有一定的威胁,需引起相应关注及重视。此次经对400例社区儿童获得性肺炎病例展开深入分析,发现导致该病的病原中病毒主要涉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

有资料[3]指出,少部分肠道病毒和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有相关性。此次研究结果发现,入选的400例患儿经检测显示柯萨奇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EB病毒等4种病毒的血清学IgM抗体,会随患儿年龄增加,病毒感染的几率会明显降低,尤其是EB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下降程度更明显,而不同年龄段患儿的病毒感染阳性率对照,差异不明显(P>0.05)。

此次研究结果也发现,400例患儿中痰培养患儿病原菌涉及: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等,且学龄前组患儿的痰培养阳性率19.35%很高,而婴儿组的6.09%较低。由此表明,随患儿年龄增加,其细菌感染率会明显上升,尤其是肺炎链球菌是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的常见细菌病原。这可能的原因估计是随患儿年龄增长,身体抵抗力慢慢增强,个别病毒感染患儿经社区(或门诊)治疗后均恢复健康。而需要住院接受治疗的患儿病情比较复杂,如细菌感染、混合感染患儿明显增多[4]。学龄组、学龄前组、幼儿组等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这可能因学龄期后随支原体感染率不断增加相关,从而造成细菌感染持续降低。而EB病毒检测结果发现,随患儿年龄增加,阳性率也明显提升;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在该地区发病率相对低。

有资料[4]指出,随着患儿年龄的增加,病毒引起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患病率会慢慢降低,这很有可能和小儿自身免疫力慢慢增强相关。特别是学龄期儿童,机体免疫力已基本成熟,对于各种病毒的感染其抗病能力也增强。但也有研究证实,部分病毒的变异体,比如冠狀病毒、人博卡病毒、人类偏肺病毒、人禽流感病毒、SARS病毒等,对于一些年龄相对大的儿童,也很有可能会威胁其生命安全[5]。例如,肺炎链球菌作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关键细菌性病原,在感染之后很有可能会伴发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而且肺炎链球菌感染在儿童不同年龄阶段均会伴发感染,特别在5岁以下感染的几率会更高。尽管超过5岁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中,肺炎链球菌感染很常见,但衣原体、支原体等一些非典型的病原体在此年龄阶段的患儿当中所起到的致病作用非常关键。

此次研究从表3中可看出,经对患儿的MP咽拭子培养展开统一检测,结果可预测支原体感染重合率相对低。这可能由于MP咽拭子在培养时易受各种因素干扰,如服药史致使咽部支原体活力下降,又或是雾化、标本采集错误、食用方法不对等,均会影响标本酸碱性(或是纯度),这对支原体咽拭子所培养的阳性结果也会有影响。除此之外,临床可将支原体咽拭子培养当作支原体感染的一种早期预警措施,阳性表明支原体咽部定植,可能会伴发肺炎(或是支原体血症),但难以准确诊断支原体感染,需要与患儿实际病情发展展开综合分析。

综上所述,通过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病例资料深入分析,可进一步了解患儿的病原学特点,便于后续临床制定更加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王凯,付丹.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与院内获得性肺炎的特点比较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4,19(3):442-444.

[2]胡建山,黄立新,马海侠,等.房山区5岁及以下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细菌病原学调查及耐药性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3):427-429.

[3]许姜姜,舒林华,钟海琴,等.不同感染类型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流行病学特征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6,43(16):2909-2912.

[4]龙涛,杨晓玲,颜玉丹,等.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细菌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9):70-71.

[5]邵艳,刘伟东,季伟,等.不同年龄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儿童的病原学及临床特征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7,25(8):846-849.

猜你喜欢
社区获得性肺炎儿童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左氧氟沙星与头孢呋辛联合阿奇霉素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疗效比较
盐酸氨溴索联合抗生素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疗效观察
留守儿童
测定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
阿奇霉素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不同喹诺酮类药物药理分析及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对比观察
阿奇霉素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