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问题分析与路径探索

2018-04-16 08:52张振图
新课程·中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张振图

摘 要: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新一轮教育改革于实践领域开展得如火如荼,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问题也暴露不少。具体集中表现在以下三方面:教育目的——知识本位还是学生本位?教学方法——好的还是特别的?评价机制——传统还是变革?从问题出发,在当前阶段,还需在以下方面着紧用力:一要开拓实践教学领域,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深度;二要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跨学科意识的形成;三要丰富历史教学形式,拓宽知识、技能的养成领域;四要完善培养机制,促进薄弱环节跟进。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问题解决路径

随着新一轮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其带来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效益都显而易见——它深刻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是对知识本位与课程本位的直接宣战。历数我国近些年来的教育改革目标,从早期的“双基”教育目标,到之后的“三维教育目标”,无疑是越来越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然而直至“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才真正将学生的当下成长需求与未来发展要求作为教育的直接目的,落实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1]而即使是科学的理论,在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教育过程的复杂性、主体的多样性特征等都给核心素养理念的操作与实现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我国高中历史学科经过几十年改革发展,可以说其内容已相对固定,但考核评价却呈现出逐年多样化的趋势,社会对学生历史素养的要求与既定历史知识之间的巨大鸿沟成为当前的主要矛盾。如何在既有的知识框架之上挖掘新的知识、能力增长点,进而培养学生多样性的能力及品质,成为当前历史学科教育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文献梳理结合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笔者深刻发觉存在一系列困惑因素制约了教师乃至整个教育体系改革的步伐,现将其总结如下:

一、重点——分析制约改革进程的主要因素

(一)教育目的——知识本位还是学生本位

核心素养不是个体作为人生而有之,更非一日便可养成的。课程知识作为学校领域对人类已有文化成果的总结凝练,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养料、必备的基础。教育活动对课程知识有着绝对的依赖性,有人曾将课程知识形象比喻为教育过程的“阿基米德点”。事实上历数诸次教育改革往往也是以课程知识改革为切入点的,进而带动人才培养方式的系列整体变革,但教育内容却不应仅仅局限于课程知识,因为培养学生具备各项素养是其更为重要的使命。身处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群体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是对于将知识作为目的还是作为手段的明确区分——教育的过程不在于获得知识,其本质在于通过知识教育而获得素养,教师需深刻领会,知识只是促进学生获得生而为现代人所需各项技能的方法与手段,而非目的本身。在形成认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通过自己的教育智慧将这一认识贯彻入实际。

(二)教学方法——好的还是特别的

教育改革中普遍出现的问题是,破旧容易,立新却很难。在新一轮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育改革轰轰烈烈开展的大背景之下,无疑为教师从战略高度提供了教育教学的目标,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合力作用以向着目标范围靠近;但另一方面既定的课程内容大致划定了教学的框架,教学方法则是教师在既定内容上发挥功底与创造性的有限空间。在教育過程中我们虽一直执著于追求发现普遍的教育规律,但事实上是并不存在适用于所有学生的教育方法。大多数教师在这种转化中的操作目的和方式是并不太清晰的。一些教师推崇广泛传播被证明是“好”的教育方法,还有些则大胆创新选择“独特”的教育方式,在因人而异、视情况而定的情况下难免会大大增加教学的不确定性及随意性。

(三)评价机制——传统还是变革

评价标准的确立是必需的,明确而又具有灵活度的评价标准能够大大提高教师操作的针对性与效率。而在当前改革中,评价机制改革并未完全跟上整体的改革步伐。一方面,现有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虽普遍提出核心素养的目标,但并未实现以核心素养为纲的转变,或是将其切实贯彻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因而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规范力度不足;另一方面,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学生“核心素养”表现的评价标准缺乏更为深入的研究及判定。[2]评价体制的滞后发展给部分教师的“改革惰性”提供了滋生空间,对核心素养的与推进与实现带来了阻碍。

诸如上述,实践中所遇问题、障碍不限于此,我们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有效化解矛盾之处,推动整体改革的发展。

二、关键——探索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途径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当前实践中尤其需要在以下四方面集中发力:

(一)开拓实践教学领域,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深度

贯彻落实“核心素养”教育观,打破传统历史教学的固定模式是重中之重。正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在坚持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原则之下,关注学生生活,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身处一线的高中历史学科教师须要明晰,历史教学绝非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简单重现,历史于今人最大的意义在于以史为鉴,使人知更替,知荣辱,知规律,进而在当下的特殊社会环境将普遍的规律结合予以分析应用,指导实践。学史而不用史易呆板,只想用史而不深入学习历史则易浅薄。在当下以“核心素养”为主题的教育改革大背景之下,历史教学更应当顺势而进,继续推进历史认知与实践的结合、与问题解决的结合。[3]而作为在此转变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教师,需不断提高科研教学之间的联系与转换能力,既要善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又要有意识地将教育教学一线的现象、问题及其解决思路归纳总结进而上升为理论。教师在理论与实践之中实际担当着双重转换的作用,一方面实现将已证实正确的理论恰当应用于实践的转换,这一过程要求遵循“表现论”的精神,合规律、合情境是其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将实践教学一线的现象、问题向系统的理论转换,这一过程要求遵循“反映论”精神,本质、真实是其基本要求。进而促进学生唯物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养成,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历史情感、历史态度,以及分析历史与事实的能力。

(二)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跨学科意识的形成

在当前时代环境之下,学生直面的是众多复杂的社会问题,这对学生以核心素养为首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形成需建立在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与能力训练之上,多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才有可能广博,多领域思维综合运用才有可能深邃。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学校内部管理部门与教师群体的共同参与。于教师群体而言,在具体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首先树立起自身的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善于从不同学科或领域出发对历史事件及现象予以阐释,在分析现象及其原因时能够考虑综合的背景信息,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跨学科意识、多学科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于学校管理部门而言,需起到应有的组织、服务功能,建立校级课程、教学统一管理平台,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宏观目标指引之下,加强各个年级、各个学科之间的沟通联系,尤其突出”学科群”的理念,将文史哲、数理化、音体美等具有相似性质及特征的学科组合起来,创造条件,协调资源,促进多门学科在培养学生的某些认知、动作或是表达上的能力共同发力,努力实现整体效果大于各部分之和。

(三)丰富历史教学形式,拓宽知识、技能的养成领域

如何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素养,进而帮助形成更为广义的核心素养,这一过程大抵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学科知识向学科素养的转变,这一过程以个体接收为主,学科知识是载体,学科活动是形式;第二阶段是由学科素养向核心素养的转变,这一阶段以个体内化为主,学生在多门学科同时学习的过程中,借助教师的引导将知识予以内化为人文底蕴,将探究学习的过程及方法同样融会贯通为个人素养。历史教学最忌传统灌输式教学法,作为教师应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更为客观地认识历史、分析历史、解释历史,并学会将历史思维在现实生活中予以投射,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前提之下树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念。教学方法的采用上可考虑背景分析法和过程分析法等,并通过反复练习使得学生掌握此类知识学习的方法,创造环境促使学生主动融入、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具体可通过历史情境教学、开展课题研究、组织实践调查等等生动的教学活动予以实现。尤其注意教学方法的采用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要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以不同的教学活动形式适应不同特质的形成特征,诸如认知、操作、情感态度、思维、表达,直至价值观。

(四)完善培养机制,促进薄弱环节跟进

一个科学的理念要想发挥作用需要配之以完整的周期:提出、论证、认可、传播、实践,当然还必须有评价。评价的意义在于及时反馈与改进,在于发现并解决问题。核心素养理念在中小学教育中如火如荼地推展开来,然而始终未见有关评定核心素养完成与否或是完成程度的评价标准出现,这于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无疑是有害无益的。在当前承前启后的关节点上,学校与教师应当在遵循教书育人规律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之下,以学段、学科为分类标准,明确各自的育人任务,并因此建立符合一定学科性质和年龄阶段的核心素养发展情况评价标准,把核心素养养成的“量”标与“质”标相结合,以此推动核心素养的进一步落实。

综上,核心素养的推进发展是大势所趋,需要社会各界通力合作,但作为教师群体,我们也应深刻意识到自身在这场改革中所担负的巨大使命与责任。社会、学校、学生及其背后的家庭都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诉求和更高的要求,唯有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以丰富的教育爱为核心,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为切入点,进而形成广为广义上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N].中国教育報,2015-04-01.

[2]张岩.从“标准答案”到“评价标准”:知识观转向与历史学科素养评价的新思路[J].课程·教材·教法,2016(1):96-103.

[3]张华中.基于实践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刍议:以普通高中为例[J].历史教学,2015(17):33-38.

编辑 段丽君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基于选考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随想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