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禅机照我心— 写在『红衣客』画展开展时

2018-04-17 03:19王雪峰
书画世界 2018年12期
关键词:红衣菩提雪峰

文_ 王雪峰

王雪峰Wang Xuefeng1972年11月出生于江苏扬州,2003年获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人物画创作方向硕士学位,2007年获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学位,2010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馆研究员、收藏部副主任、展览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

1.王雪峰 得大自在68cm×68cm 2018

2.王雪峰 一叶一菩提之一46cm×46cm 2014

3.王雪峰 一叶一菩提之二46cm×46cm 2014

我家住在古运河的西岸,故我的家乡叫作运西乡。运河高高的堤岸是农耕时代家乡人出行的重要路径。在河堤上向南数里就会到达运河的入江处,即唐代鉴真东渡起航的瓜洲古渡。向北走不远,运河的分叉处就有江南四大禅宗道场之一的高旻禅寺。1985年我考入了运西中学读初中,这所学校便设在高旻寺内。当时的高旻古寺,刚历经“文革”,劫后余生,来自四方的僧众正在恢复曾经的道风。在偌大的寺院内除了我们的中学外,还有着一个丝厂,据说先前还有一个扬州广陵刻印社,已经提前搬回扬州城了。那时高旻寺仿佛是一个具有后现代意味的社会舞台,有寺院的僧人、丝厂的女工,还有我们这些上学的孩子。那个年代,高旻寺内俗众与僧侣之间的区域也并非泾渭分明,大家相互交融、和谐共处,俗众们似乎并未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佛家的特别意义。但是眼前僧众的生活与场域会有意无意地进入我们的眼帘,入得耳中,融入心中,就这样在有慧根的人内心落下了菩提种子,度化我们这些俗人。在僧众的生活区域最常见贴了“念佛是谁”这样的文字。我每次抬头所见都要不自觉地念上一遍,从字面上看似乎语法不通,不明所以,但它似乎有着强大的磁场,让我不自觉地每次都琢磨一番,直至我头昏脑涨终究也没搞清它的意思,索性便放之脑后,寻找另外的好玩去处了。后来学校、丝厂逐渐从高旻寺中搬出,我也从那里起步开始了人生初考,在二十几年间,我似乎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推着前行,人生在不断地考试中从家乡扬州到南京,最后直到京城。不惑已过,内省所得,却时时感到内心无依,紧迫之感油然而生,对于生命的自省与追问,“念佛是谁”那四个字便又出现在眼前,经过人生磨砺,诸事炼心,顿然意识到这四字法门的要义,从此心底逐渐光明,可见生命的归处。

同样,绘画于我而言,少年时只是我想改变命运的途径,那时年少考取中等师范并不甘心一辈子做乡村小学教师,学艺是唯一可以改变命运的途径,命运使然,才投身艺途。硕士阶段是中国画人物画创作方向,博士、博士后阶段则是关于画理、画史的梳理。然翻开古代画论,所有绘画的讨论无不源自于“道”,这在孔夫子那就已经对中国的文化人做了交代:“君子要志于道,游于艺。”道心贯穿于中华文化的发展。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传统文脉割裂,学人迷恋于表象的方法与技艺,重器轻道,道心渐失,温度无感,绘画亦是如是。重拾道心,才是当下文化精神升华的归路,因而于我而言,绘画是我问“道”的一种手段,在尺幅绢素之间营造宇宙生命的意象进而体验万物的规则。悟道需要机缘与智慧,当般若种智如阳光般观照生命的时候,在我的创作中便出现了“红衣客”这个主题。

从“念佛是谁”到“红衣客”,在内涵上是一脉相承的。如何解意?我想到了禅宗“吃茶去”的一个公案,“道”在茶中,禅茶一味。“道”你说不说,它都在那里。因而在这里同样可说:“看画去。”

画中的禅机,我们的境界自然会照见深意。

4.王雪峰 六祖偈语136cm×34cm2018

5.王雪峰 五号线之一34cm×136cm 2012

6.王雪峰 五号线之二34cm×136cm 2012

7.王雪峰 菩提树下68cm×43cm 2015

2018年10月11日于北京

猜你喜欢
红衣菩提雪峰
高山雪峰历险记 第5章 险里逃生
《红衣少女》中的人文关怀
艺苑
《菩提心》创作随想
要退休了
别样风情 HIFIMAN R2R2000TM播放器
西夏文《菩提心及常作法事》研究
穿红衣的火烈鸟
白玉菩提和菩提根有什么区别?
看山是山?看山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