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标准确保“脱真贫”

2018-04-17 05:16青海省扶贫开发局青海省直机关工委
紫光阁 2018年3期
关键词:青海贫困村贫困人口

青海省扶贫开发局 青海省直机关工委

“一年小跑堂,两年拉面匠,三年成老板”,这是在海东市流传的“顺口溜”。通过实施“带薪在岗实训+创业”的“拉面经济”扶贫模式,该市有8731户贫困户通过贷款外出开办拉面店,年经营收入达58.11亿元。

过去,“四年才娶进一个媳妇”的湟中县卡阳村穷得远近闻名;如今,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人均收入从不足3000元提高到1万元以上,近两年“一口气”迎娶了35位新娘,“光棍村”转眼成为姑娘择偶的首选之地。

海东市和卡阳村的变化只是青海精准脱贫攻坚战的缩影。2016年以来,全省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7.7万,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13.2%下降到2017年底的8.1%;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21%;贫困群众住院自费比例平均降至6%……短短两年多时间,为什么能取得如此重大的“战果”?其原因就在于青海以“坚持标准、注重质量”为核心理念,精准锁定全部42个贫困县、1622个贫困村和52万贫困人口,科学设计、稳健施策,找到了实现“脱真贫、真脱贫”目标的工作突破口和发力点。

青海扶贫干部深入乡村开展贫困户入户调查工作。题

有效构建政策体系

按照中央“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要求,青海制定出台“1+8+10”脱贫攻坚政策体系,明确了精准施策的方法和路径。在该体系中,“1”即《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实现整体脱贫的实施意见》;“8”即“八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涉及发展产业、易地搬迁、转移就业等领域;“10”即十个行业专项扶贫方案,包括交通、水利、电力、医疗等项目。

根据这一政策体系,青海不断研究细化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细则,建立了资金投入、驻村帮扶、考核评估、督查巡查、奖惩激励等脱贫攻坚保障机制,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重大问题。针对省内藏区和东部干旱地区贫困现状,在到户产业扶持、易地搬迁、危旧房改造等方面,因地因村因户实施差异化扶持政策,补助标准之高、投入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赢得了贫困群众的广泛称赞。青海还紧紧抓住东西扶贫协作和定点帮扶、社会帮扶等政策利好,构建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交流机制,形成了多方参与的援建格局。此外,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后续扶持巩固脱贫成果的意见》,对脱贫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做到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项目,实现了有质量可持续的脱贫。

产业扶贫方式多元

近年来,全省累计投入财政资金56.8亿元,提前3年实现了为全部贫困人口提供到户产业扶持、为全部贫困村设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扶持资金和互助发展资金、为2399个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设立村级集体经济扶持引导资金、对39个贫困县(市、区)扶贫产业园区进行全覆盖的目标,从而做到了早投入、早实施、早收益。此外,青海大力发展扶贫新业态,在18个贫困县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工程;在8个县实施150兆瓦光伏扶贫试点项目,带动8000余户贫困户年均增收4000元的基础上,今年计划在全省所有贫困村实施光伏扶贫项目;在208个村实施乡村旅游扶贫项目,产业扶贫方式更加多样,贫困群众增收渠道更加多元。

易地扶贫立足长远

青海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贫困群众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手段,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思路,以生态保护核心区、生态环境治理区为重点,采取“三个三分之一”的办法(三分之一县城安置、三分之一乡镇或交通沿线集中安置、三分之一村内就近安置),实现人口梯度转移、草场流转经营、产业集约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2016年、2017年实际搬迁安置4.5万户、17万人,两年累计完成“十三五”搬迁计划的85%;预计到2018年底,“十三五”搬迁安置任务有望提前两年完成。青海坚持搬迁与发展并举,安排后续产业发展资金4.96亿元,将集中安置区更多地安排在交通沿线、旅游景区、产业园附近,为贫困群众发展脱贫产业提供便利、创造条件,力促贫困农牧民从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

生态扶贫协调推进

青海坚持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并重,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引领脱贫攻坚工作持续推进。大力开发贫困人口草原、林地、湿地等生态公益性管护岗位,实现生态保护、扶贫开发、改善民生多贏。两年来,全省累计新增贫困人口生态管护岗位4.04万个,贫困群众年均增收最高达到2.16万元。各农区抓住全省实施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每年造林400万亩)的机遇,大力培育发展扶贫攻坚林业(生态)专业合作社,积极吸纳有参加意愿、具备劳动能力、能够长期参与林业建设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参与,最大限度通过植树造林、国土绿化提升劳务脱贫的覆盖面和受益水平。各牧区抓住全省生态畜牧业实验区提档升级的有利时机,稳步推进贫困地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股份制改造,拓宽牧区草地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途径,使更多贫困群众吃上“生态饭”,走上“致富路”。泽库县拉格日村通过组建股份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将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吸纳入社,实施规模化经营,2016年人均分红达到1.2万元,带动贫困群众实现了稳定脱贫。

深贫攻坚开局有力

经过充分调研,青海出台了《青海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提出了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金融扶贫、保险扶贫等举措,做到了思路清、举措实、政策硬、对象准。同时,强化资金、人才等各类保障,将中央和省级年度新增财政扶贫资金的70%,统筹用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在调整充实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的基础上,实现了668个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第一书记“全进驻”和干部结对帮扶“全到位”,让最能打仗的干部去打最硬的仗。此外,青海省委省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并据此制定出台相关工作意见,以“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的战斗状态不断聚焦深度贫困地区,严格落实各项工作。

思想脱贫扎实推进

青海坚持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在全省贫困地区广泛开展思想脱贫宣传教育、惠农政策阐释解读、劳动技能集中培训等工作,引导贫困群众革除陋习,用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使“我要脱贫”成为主流意识。2016年以来,累计培训贫困农牧民2.4万人次,使更多的贫困农牧民转岗成为专业化工人,进一步加快了各族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组织开展文明村镇、“五星级文明户”创建等活动,将思想和精神脱贫教育贯穿始终,做到“扶贫不扶懒、扶干不扶看、扶志不扶靠”,着力激发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开展“青春创业扶贫行动”,降低授信条件和门槛,按照滚动放贷模式,为贫困创业青年提供金融信贷支持。截至2017年底,全省累计发放青春创业扶贫行动小额担保贷款2.98亿元,直接受益个人和团队成员3780人,带动贫困群众1620人,带动贫困人口和青年就业7383人。采取分级分类培训模式,集约化利用省内外优质创业培训、指导、孵化资源,帮助贫困地区青年树立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能、拓宽创业视野。同时,按照全省“十个专项”行业扶贫方案,持续推进贫困地区乡村道路建设、危旧房改造、电网改造以及教育、医疗、文化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发展后劲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青海贫困村贫困人口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大美青海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青海行七首(录二)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青海“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