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面孔的背后:四次工业高潮

2018-04-18 10:20张迪
南方文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桂林市漓江桂林

张迪

第一次高潮

桂林工业历史上应该铭记两位广东商人,一位是英甫臣,另一位是黄翰庭。

1916年,英甫臣、黄翰庭联合16家股东,创办了桂林电灯股份有限公司,集资95000元(银毫),在象鼻山西麓兴建火力发电厂。

桂林发电厂成立后,多次购置了发电设备进行扩能。1921年,发电用的两台柴油机受损,停止发电两年。1924年2月,旧桂系军阀沈鸿英与陆荣廷在桂林发生战争,象鼻山厂房部分被炮弹炸塌,机器受损,又停止发电两年。1934年4月28日,发电机轴承损坏,因亏损过巨,无力修复,加上发电厂经营不善,负责人欠银行债务4万元而逃跑,桂林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濒临倒闭。同年5月1日,桂林县政府接收了桂林电灯股份公司为公办,改名为桂林电气公司。第二年5月1日,广西省政府下令各公营电厂均收归省办,桂林电气公司又更名为广西电力厂桂林分厂。

1936年,广西省政府由南宁迁来桂林王城办公,电力不足,借了广西大学l台i00千瓦柴油机在乐群路鲁班庙组装发电。1938年,在雉山岩洞内新开辟了一个发电厂。

到1943年,桂林一共有五个发电厂供电,除以上三个外,还有位于牯牛山北麓的湘桂铁路理事会经理处桂林电厂和位于北门新码头的湘桂铁路发电厂,这五个发电厂也无法满足桂林市的用电需求。1944年11月10日,日军占领桂林,所有发电设备、厂房全被破坏。1946年8月,广西省建设厅在桃花江西门桥以北拦河筑坝引水进入榕湖,并在杉湖东面建设了广西公营第一座水力发电厂——阳江水力发电示范厂。

从1918年到1949年这段时间,桂林的发电厂孤立供电,电压不到110伏,用电质量很差,电灯灰暗。即使是这么昏暗的灯光,也不是谁都能用上的。田汉全家1941年8月来到桂林,在花桥以东,月牙山下的东灵街的住所,房租便宜,所以租了两间房子住,但“没有电灯,晚上要点油灯”。

1949年11月20日,桂林解放前夕,国民党派一个工兵排进驻桂林水电厂(桂林各发电厂统一归其管理),实施炸毁电厂的任务。地下党(中共桂林市城工委)组织领导水电厂工人成立护厂队进行护厂斗争,粉碎这一阴谋。22日桂林解放当天,各电厂发电正常进行。至此,桂林的供电事业才掀开了新的一页。

桂林电厂的命运,既是桂林城市发展史的一部分,更是桂林工业发展史的一部分。

抗战时期的中国,战火纷飞,时局动荡,给初创的广西工业造成种种困难。广西各地,尤其是桂东南不断遭受到日机的轰炸,各种经济设施特别是工厂企业首当其冲成为攻击的目标。但由于广西一时离战区比较远,因而成为战区工厂迁入的地区之一。

大量的外省工厂的迁入,给当时经济落后、工业不发达的桂林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刺激了各类工厂企业的开办。1938年后,省内外工商业者纷纷在桂林、梧州等城市和一些交通较便利的县城投资建厂。

桂林出现前所未有的工业建设热潮。

桂林也因此迎来第一次工业大发展的高潮。

徘徊和争议中前行

新中国成立初期,桂林市首家新建国营工业企业——桂林新生制造厂(今桂林机床厂)诞生,奏响新中国工业建设的序曲。

此后,一批手工业合作社,经过不断组合、提高成为国营工业企业,如桂林毛巾厂、桂林橡胶厂、电机厂等;一批资本主义商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公私合营,如机械厂、轴线厂、染织厂、火柴厂等,陆续成为桂林市工业的基础和骨干力量;国家和自治区也先后在桂林投资兴建了棉纺厂、电表厂、制药厂、电机厂、钢铁厂、化工厂等一大批新的国营工业企业。

1964年起,中央从指导方针上强调和鼓励大力发展地方工业,特别是这期间中央做出建设“小三线”的决策,将桂林划为“小三线”地区,纳入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国家经委、计委,中央有关部、局纷纷来桂林规划布点,并把一些上海、东北的重工、军工、轻工企业和科研院校等企事业单位搬迁和建设在桂林。

桂林轮胎厂、桂林电表厂、桂林电力电容器厂、桂林长海机器厂、漓江无线电厂、桂林橡胶机械厂、桂林第二造纸厂、桂林第三制药厂、桂林合成洗涤厂等1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就是在这期间兴建起来的。

20世纪70年代,桂林工业得以快速发展,主要是得益于60年代和70年代初新建和扩建企业,促其竣工投产、达产、巩固提高。至1978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3,66亿元,比1952年增长了32,1倍。全市国营工业企业发展到139家,比1960年增加1,62倍。

可以说,1961年至1978年是桂林确立优势产业和形成全民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以中小型企业为骨干,以机械、电子、橡胶、医药、轻工食品为支柱,行业门类逐渐配套,工业体系日趋完善的时期,同时,也是桂林工业建设与发展较旺盛的一个时期。

这段时期所创建起来的食品饮料、装备制造、医药及生物制品、汽车及其零部件、橡胶制品、电子信息等许多企业,如今大都成为桂林工业的骨干企业和产值、利税大户。

在国家层面推动的“三线建设”时期,是桂林第二次工业大发展的高潮。

新中国成立之初,桂林市、县经济产业布局区分十分明显,从而导致县域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绝大部分集中于市区,县域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进入70年代,各县才陆续兴建了一些“五小”工业。这一批“五小”工业的兴建一方面为今后县域工业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对漓江及周边环境的污染也日益加剧。这一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邓小平的高度关注。

1973年10月15日,時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曾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抵达桂林。在桂林期间,邓小平目睹了环境污染后,找来了自治区和桂林市有关领导询问情况。邓小平听取了简要工作汇报后,就与大家一同乘车到解放桥上下的河段去查看漓江的污染情况,分析污染原因,商讨治理办法。特别是邓小平在伏波山一带的江段看到附近机关、单位和居民排放的污水从多处涌入漓江时,表情十分严肃。他语重心长地对自治区和桂林市有关领导说: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文化名城,漓江是这座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你们抓生产、抓城建,这都很对,但如果不把漓江治理好,即使工农业生产发展得快,市政建设搞得再好,那也是功不抵过啊!

邓小平回京后,亲自主持会议,讨论漓江的治理问题。不久,国务院颁发《尽快恢复并很好保持桂林山水甲天下风貌的决定》。国务院还责成广西区党委、政府把治理漓江提上议事日程,予以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尽快把漓江治理好。根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自治区党委派出工作组亲临桂林,会同桂林市领导及有关部门一道查看漓江污染情况,研究治理方案,并先后成立了桂林市环境保护局、漓江风景管理局等职能机构,关、停、并、转、迁了二十多家有污染源的工厂。

因为邓小平对漓江污染的果断制止,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桂林谈工业发展成为--4-非常敏感的话题。风景城市与产业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成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

桂林的工业发展出路在哪里?

这个沉重的话题,引发了此后历届桂林市领导的思考,更引发了主抓桂林工业相关部门领导的思考。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桂林市工业经济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也遇到了市场竞争的激烈挑战。

对桂林而言,保护和发展真的水火不容?

困惑的桂林人向外寻求成功的经验。首先看到的是苏州和杭州,这两个城市都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基本情况和桂林诸多相同,借鉴意义十分重大。桂林人专程到这两个城市考察后发现,苏州经济总量早在2002年就升到了全国第五,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迅速的现代化新兴工业城市。该市与新加坡合作建成的苏州工业园区也已成为当今中国发展最陕、最具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而同样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的杭州,早在2002年就明确提出了“工业兴市”的口号。“工业兴市”的口号在该市已深入人心。杭州人的奋斗目标之一,就是把杭州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回头再看看自己,桂林人发现自己的环境也早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在桂林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之所以显得特别突出,除当时的工业多是一些传统项目,污染严重外,城市发展空间狭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1998年,国务院批准同意桂林地市合并,城市发展空间得以有效拓展,使旅游业和工业在不同的空间中得到优化和强化成为可能。

此时的舆论也在悄然发生变化。2003年7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专家蔡立力、束晨阳在对漓江风景名胜区进行总体规划时就指出:风景名胜古迹文化等各方面的保护是十分必要的,而桂林的经济发展也非常迫切。只有经济发展了,保护资金才能到位;只有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保护意识才会增强。因此,桂林需要跳出单纯依靠旅游为主产业的局面,调整工业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这一年的7月,自治区首次在全区工业化发展战略上把桂林工业摆上了重要的位置,正式提出要在桂林建设以高新技术为主的工业基地,使其成为推进全区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一环。

发展,开始在桂林成为与保护同样重要的话题。

在全国汹涌澎湃的发展大潮中,2007年8月20日,桂林迎来了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日子。

这一天,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桂林城市发展做出了“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的战略部署。

这一部署意味着,发展与保护在桂林已不仅仅是一个被讨论的话题,而是已经凝结成一种意志并将很快提升到行动的层面。

当年11月14日,市委三届四次全会召开,提出了要按照自治区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临桂新区,做大做强桂林城市,并坚持工业主导地位,实现工业发展的新突破。

桂林山水是中国的名片,漓江是桂林之魂,科学保护漓江是桂林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来加快发展;保护漓江很重要,人的生存发展也很重要,保护与发展并不对立。

农业稳市、文化立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

桂林的工业振兴迎来战略机遇。

1987年8月,桂林味精食品总厂兼并了市糖果厂北门分厂,可以说是桂林市第一次真正意义的企业兼并。

同时,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组建企业集团。桂林市组建企业集团工作始于1986年,以当时的桂林橡胶实业公司为核心,联合桂林轮胎厂、橡胶厂、橡胶制品厂、乳胶厂等企业,成立了桂林第一家企业集团——桂林南方橡胶集团,1991年改名为桂林南方橡胶集团公司。

1995年底,全市共组建桂林南方橡胶集团、桂林客车工业集团、桂林三金药业集团、桂林国际电线电缆集团、桂林威达仪器仪表办公设备集团等15家企业集团,拥有资产38,86亿元,占企业资产的26%,净资产12,25亿元,职工44893人。桂林南方橡胶集团自1992年就进入中国500家大型工业企业和中国行业百强企业及化工部百强企业的行列。

1992年底,桂林市首家股份制企业——桂林漓泉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到1995年底,改制成立10家股份有限公司。

经过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企业管理,桂林工业的总体规模和整体水平大大增强。

199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了百亿大关。

随着企业改制改组、招商引资、鼓励个体经济发展等政策措施的实施,各种经济成分包括股份制、外商和港澳台商工业、个体、私营工业等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到1998年末,全市拥有大小工业企业4533家,其中规模工业企业有602家,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2507家。工业资产总额达195,7亿元。

桂林工业发展迎来了第三次高潮。

第四次高潮

桂林的發展,一直需要寻求大的格局和大的机遇。桂林工业同样如此,一直需要高瞻远瞩和运筹帷幄于一体的大智者操盘。

2013年1月,赵乐秦就任桂林市市委书记,开启桂林市工业发展第四次腾飞的篇章。2月6日,上任伊始,赵乐秦书记立即深入高新七星区多家工业企业调研。他强调,要实现富民强市的宏伟目标,关键在于发展壮大产业、做大做强工业。要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加大科研投入,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一批优势产业,造就一批“大个子”企业。

同年8月,全市工业发展大会召开,会后出台了《桂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重点工业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和工业发展考评奖励暂行办法的通知》(市政[2014]1号)等系列政策文件。

当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历史上首次突破2000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9,1%,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2016年9月,赵乐秦书记在市第五次党代会上所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产业发展是确保桂林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的关键,必须全力打好产业做强升级攻坚战,培育发展新优势。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培育一批千亿元产业园区、百亿元产业集群和十亿元行业“小巨人”,到2020年工业总产值突破4500亿元,正式吹响了“重振桂林工业雄风”的号角。2017年6月30日,市委市政府高规格地在荔浦、平乐召开全市工业发展大会,出台了《关于加快桂林新型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桂林新型工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方向明确后,关键是落实。

落实才是水平,实干就是能力。

2016年,桂林航天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关键电子元器件、桂林优利特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URIT-30尿液分析仪随同天宫二号一齐奔向太空。

2017年,桂林福达控股集团曲轴数字化锻造车间试点示范项目列入国家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公示名单,为广西唯一。全区三个首台(套)产品,其中桂林市占两个,分别为五复合橡胶挤出机组生产线、大型宽幅胶片挤出压延生产线。桂林三金、燕京啤酒等企业三个项目获批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制造业示范项目,数量位居全区前列。

华为、中兴、浪潮、比亚迪等行业巨头纷纷入驻,为全市工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必须“一本蓝图绘到底”。

桂林工业发展的鼓点,理应同步桂林城市发展的节奏。

2017年《桂林日报》上哨然出现“今日桂商”的专栏,这是桂林市工信委对桂林工业的集中宣传。桂林燕京(漓泉)的董事长毕贵索、桂林三金集团董事长邹节明、桂林福达董事长黎福超、桂林思奇董事长彭铁雁、桂林三养董事长覃辉跃等一批企业家先后接受“今日桂商”的专访,向社会阐述他们的企业家精神以及他们对桂林重振工业雄风的期待。

春风贺喜无言语。

狠抓生产要素集中。突出抓好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土地、金融、人才、技术等要素向园区集中。加快园区土地收储和标准厂房建设,新建5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20万平方米人才公寓(孵化器),为项目入驻创造良好条件。继续抓好华为产业合作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入园企业扩大投资,建成华为双创园、数据中心(一期)等项目,建成中兴通讯产业园招商中心、展示中心、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加快比亚迪新能源客车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推动手机项目落地,力争八加一大型医疗设备生产线建成投产。推动金融资源向园区集中,引导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入园设立分支机构,为企业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加强招才引智,完善园区住房、教育、医疗、商业等配套服务设施,营造一流的工作生活环境,吸引一流人才到园区就业创业。实施科技入园工程,推动科技经费向园区倾斜,引导科研机构向园区集聚,支持驻桂林高校院所到园区创办园中园,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提升园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水路运输,重点推进平乐珠子洲客货综合港、永福洛清江等水运项目规划建设;经开区、高铁经济产业园着力引进一批跨区域大型物流企业入驻,进一步降低园区企业物流成本。

狠抓产业集聚发展。围绕电子信息、医药及生物制品、先进装备制造、生态食品四大优势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大力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和关联企业,不断完善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依托华为、中兴等知名企业,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依托比亚迪、桂林客车、福达等大型企业,打造桂林新能源客车生产基地。依托光隆光电等高科技企业,打造桂林“微芯谷”。依托力源粮油、漓泉啤酒、莱茵生物、三金药业等企业,加快建成全国知名的生态绿色食品和大健康产业基地。积极发展固体动力电池、石墨烯、新型传感器等核心产业和关联产业。依托现代科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快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基地规划建设。

狠抓数字经济发展。深入贯彻国家大数据战略,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持续推进“宽带桂林”建设,完善通信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带动软件、物联网及通信设备、智能终端等关联产业快速发展。尽快启动华为、中兴桂林研究基地建设。推动数据资源整合应用,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大力發展共享经济。继续推进两化融合贯标对标工作,鼓励企业发展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实施机器换人、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加快推进智能制造。

狠抓企业培育服务。坚持“市长服务日”等工作机制,主动融入广西非公经济服务平台,全面落实中央、自治区及我市加快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打造一批年产值超10亿、20亿、30亿的行业小巨人。探索建立工业企业分类评价体系,实行差别化管理。抓好重点骨干企业培育,加快打造桂林特色产业集群。抓好规模企业培育,争取实现新上规入统企业60家以上。抓好小微企业扶持,发挥其协作配套功能。抓好困难企业帮扶,为动力转换赢得时间。抓好成长型、创新型企业扶持,培育研发与营销两端创新型企业,支持智神、海威等科技型“瞪羚企业”加快发展。抓好桂林品牌产品本地应用,推动本地企业与国内外大型知名企业产销对接,不断拓展产品市场。抓好老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推动企业实现产值效益大提升。

2018年1月17日,在桂林工业发展史上又迎来一个日子。

这一天,刚履职桂林市市长的秦春成在《桂林市政府工作报告》讲到“重振桂林工业雄风,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章节时,大篇幅部署桂林工业发展的努力方向。

猜你喜欢
桂林市漓江桂林
六点一百分
杧果布丁
百年辉煌擘画未来——2021桂林市主题美术作品展作品选登
桂林行
漓江真美
乐!乘动车,看桂林
漓江之美
还我们美丽的漓江
漓江夕色
我的空调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