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盖凉房

2018-04-19 05:54
老年世界 2018年12期
关键词:呼市土坯平房

九 月

凉房,是咱呼和浩特人的习惯叫法,其实应为仓房。

回忆起小院里有凉房的那段日子,很有嚼头。为此我写过一首叫《呼市人》的诗,其中有这样两句:“……呼市人早先圪蹴在小院里拉风箱/圪蹴着吸溜一碗黄昏……”

那是上世纪70年代,老丈人病故,丈母娘就我爱人这么一个女儿,作为上门女婿,我退出结婚时住的职工宿舍,跟随媳妇到她娘家住,加一起不过是三口之家。那是一个单位的家属院,那时候院内没有楼房,一排排一顺儿平房。我们的家居于一排平房的中间,除了我们家以外,左右邻居们都圈着小院,小院里都有凉房。我一个大男人住了这里,岂能不盖凉房?否则这样下去会被人说成“懒货”的。于是,我为未来的凉房开始从方方面面着手准备。那时候的这个家属院宽绰,南面是一大片空地,坑坑洼洼,看样子人们在这里挖坑取土,脱过不少土坯。

正值炎热的夏天,我只穿一条短裤,打水、和泥,用借来的特大模子脱坯。之前,因为我脱过坯,干起来没问题。半天下来,全身就被晒得红红的,擦一把汗水或弹掉一块溅在身上的泥块,皮肤沙疼。

两三天工夫,一块块中间留着缝隙码起来的几百块土坯就晾干了。爱人帮助我把一块块坯搬到借来的排子车上时,我说“你别干了,穿个裙子不协调。”她说“那有啥的,脏了就洗呗。”在坑坑洼洼的地面上,我俩歪歪扭扭地推车,车上的土坯一阵拥挤,一阵相撞,有的“笑掉大牙”,有的边角被蹭秃,有的“乐弯了腰”,打中间裂开。还好,宅院空间窄小,盖不了多大凉房,何况,一侧可利用邻居家凉房墙面,这些坯绰绰有余。

头两天约好几个朋友,星期日(当时为单休日)这天早晨动工。大梁、一堆椽子,是早已准备好的。那时候,哥们儿喝点茶、吃个焙子就满足了,没有更高要求。这边和泥,那边砌墙,正干着活儿的时候,扭头之间我突然发现邻居家的小伙子不知什么时候也参与进来了,我让他先喝上一点儿,吃上一点儿,他说吃喝过了。一伙人都是年轻力壮的后生,都是盖过凉房的好把式,只干了个把钟头,三面墙就垒起来了,效率之高,令我始料不及。

我唯一没有准备好的,就是凉房的门。此时,留多大门框呢?我犯难了。我们中间有个爱开玩笑的,他说“高,以夫人身高为准。宽,以丈母娘身宽为准。”逗得大家一阵大笑。这个时侯,邻居家的小伙子对我说:“我家凉房里有扇多余的门,你如果不嫌弃,就拿来试试。”我说:“这有啥嫌弃不嫌弃的,一个破凉房用的门呗!”我们几个人从他家凉房里抬出那扇门,看了看,还真不错。我说“价钱,完了再说。”小伙子学着刚才我的腔调:“这有啥价钱不价钱的,一个破凉房用的门呗!”把众人逗乐了。大家把门窗安装,把房顶抹得光溜溜的。在门角一侧还砌了一台土灶。我看了看,心里很满意,说“大家洗洗手,吃饭。休息一会儿再把墙抹一遍,完事。”那几个就说“别价,一溜儿抹完墙算了,一会儿的工夫。”说罢,真是一会儿工夫,墙抹完,“战场”打扫干净。

自此,这个从来没有过壮劳力、一直没有凉房的家,有了凉房。从此,这一排因没有凉房一直处于豁口的地方,立起凉房,补上空白。夏天可以在凉房烧火做饭,冬天可以在凉房里冷冻一些白条鸡、白条羊什么的,家里暂时不用的破烂东西,可以堆放在凉房里。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这个大院动工盖家属楼,平房、凉房全部推倒。我家从此告别凉房,过上了住楼房的日子。而那些帮我盖凉房的同事和邻家朋友,那些情景,成了永远的回忆。

猜你喜欢
呼市土坯平房
土坯力学性能及受压本构模型研究
“楼房”与“平房”
Brain teasers
乡间土坯
呼和浩特市高中篮球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中国早期土坯建筑发展概述
平房仓空调设计及热像仪应用报告
新疆建筑工艺及建筑材料的起源——以土坯为例
盾构长距离下穿老旧平房的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