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桉木屑栽培的猴头菇优良菌株筛选

2018-04-19 01:53王灿琴韦仕岩吴圣进覃晓娟陈雪凤吴小建
西南农业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猴头猴头菇木屑

王灿琴,韦仕岩,吴圣进,覃晓娟,陈雪凤,吴小建

(广西农业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广西 南宁 530007)

【研究意义】广西桉树人工林面积、生长量、蓄积量均占全国首位[1]。桉树加工产业在促进广西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剩余物,如桉木屑、桉树皮等,其中桉木屑占绝大多数。传统的处理剩余物的方式以堆放丢弃或焚烧为主,产生的渗出物和气体对土壤、水体和空气均造成严重污染。近年来,随着食用菌栽培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栽培原料的需求也相应增加,棉籽壳、杂木屑、桑枝屑、甘蔗渣等传统栽培原料产量有限、用途较广、销量增长,导致食用菌产业面临原料短缺、价格上涨的问题。因此,寻找新型食用菌栽培原料已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新方向[2]。将桉木屑资源化利用于食用菌栽培,既可以延长桉树木材加工的产业链,又可以减轻其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缓解了食用菌产业存在的原料短缺问题。【前人研究进展】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桉树芳香油含量丰富,不适于栽培食用菌,因此在食用菌栽培产业上应用桉树原料的研究仍较少。吴继林等[3]研究发现,桉木屑可以用于栽培香菇、鲍鱼菇、茶树菇、杏鲍菇等食用菌,且栽培出的食用菌在口感、外观、营养成分等方面与使用木屑栽培的并无差别。夏凤娜等[4]2011年以桉树加工剩余物(皮屑、杆屑、皮杆混合屑)为基质,栽培灵芝、秀珍菇、刺芹侧耳和金针菇4种食用菌,结果表明,灵芝、秀珍菇、刺芹侧耳能正常生长及出菇,而金针菇菌丝生长弱,不能出菇。王灿琴等[5]2016年以桉木屑为主料,对秀珍菇的栽培配方进行了研究,发现以桉木屑为主料,配以桑枝或甘蔗渣,可以显著降低秀珍菇栽培的原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本研究切入点】目前桉木屑栽培食用菌尚处于可行性研究阶段,对适于桉木屑栽培的优良菌株筛选还有待深入研究。猴头菇是一种珍贵的药食相用菌,富含多糖、蛋白质等营养成分[6],不仅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还具有抗溃疡和炎症,增强免疫力,抗肿瘤,降血糖等作用[7],深受消费者欢迎,是近年来广西发展较快的食用菌品种之一。猴头菇的不同菌株间产量和商品性状差异较大,即使在传统栽培原料杂木屑、棉籽壳培养料上,菌株间的产量、抗杂能力、子实体外观品质等性状也存在明显差别[8]。【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为降低栽培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以桉木屑为主要栽培原料,对不同来源的10个猴头菇菌株进行了栽培比较试验,筛选出适合广西栽培的猴头菇优良菌株。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菌株

从国内食用菌有关单位引进及本单位分离保存的10个猴头菇菌株作为参试菌株(表1)。

表1 参试猴头菇菌株来源

1.2 参试培养基

1.2.1 母种培养基 PDA加富培养基: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20 g、蛋白胨3 g,用麦麸10 g煮水滤汁定溶至1000 mL,pH自然。

1.2.2 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 棉籽壳40 %、杂木屑40 %、麦麸15 %、石灰2 %、石膏1 %、白糖1 %、过磷酸钙1 %,含水量65 %。

1.2.3 出菇培养基 桉木屑55 %、棉籽壳10 %、桑枝屑10 %、花生壳5 %、木薯酒废渣5 %、麦麸10 %、石灰2 %、石膏1 %、过磷酸钙1 %、白糖1 %,含水量65 %。

1.3 试验方法

1.3.1 菌种制作 根据母种、原种、栽培种三级制种方法制作菌种,配制好培养基后,母种培养基灭菌温度为126 ℃,时间30 min。原种、栽培种培养基灭菌温度为126 ℃,时间2.5 h,灭菌结束后冷却接种并静置培养,培养温度为25~28 ℃。

1.3.2 菌袋制作 提前5 d将桉木屑、棉籽壳、桑枝屑和花生壳浸泡预湿,再按配方将其余成分补齐,搅拌均匀,调节培养基含水量至65 %左右,pH值8.0~8.5。将配好的培养基分装入聚乙烯筒料袋(23 cm×43 cm),每袋装干料1.0 kg,100 ℃常压灭菌10~12 h。冷却至60 ℃左右移入接种室进行接种,接种按无菌操作要求进行。每个菌株接种50个菌袋,试验重复3次。

1.3.3 菌袋菌丝培养 接种完成后,将菌包转移至培养室进行菌丝培养,期间培养室温度应控制在25~28 ℃,湿度控制在65 %~70 %,并进行避光暗培养。在菌丝生长期间定期观察记录菌丝生长情况并测量菌丝生长速度(直线生长测量法),标记菌丝长势(用“+”号表示菌丝密度和长势强弱),发现污染的菌袋要及时移除。

1.3.4 出菇管理及采收 出菇管理可参照王贺祥等2008[9]年的记录方法进行。

1.3.5 菌株农艺性状记录 记录各菌株的原基形成时间、形态特征、转潮时间等。

1.3.6 产量统计 统计各菌株前3潮鲜菇的产量,计算其生物学效率,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猴头菇菌株菌丝体在菌袋培养基上生长状况比较

参试猴头菇菌株的菌丝生长状况见表2。其中菌丝长速最快的是野生猴头菌株,其日平均生长速度达6.38 mm/d,除了与常山猴头菌株的菌丝长速存在显著差异以外,与其它菌株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菌丝生长速度较慢的是猴头4903和鲁猴1号,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与其它菌株的生长速度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猴头4903菌株的长速最慢,仅为4.12 mm/d。

表2 参试猴头菇菌丝体在出菇菌包培养基上生长状况

注: +++表示菌丝长势强,粗壮、洁白、整齐; ++表示菌丝长势较强,粗壮、洁白,但生长不够整齐。

Notes: + + + means that mycelium is strong, thick, white, neat; + + means that mycelium is strong, thick, white, but not neat.

图1 以桉木屑为栽培主料的不同猴头菇菌株菌丝生长情况比较Fig.1 Comparison of mycelium growth of different Hericium erinaceus strains in the culture medium with eucalyptus sawdust as the main material

图2为空载工况下列车主被动头车的车轮抬升量,图中G代表刚性轮,T代表弹性轮。曲线轨道上,刚性轮和弹性轮最大车轮抬升量分别为26.32 mm和22.19 mm,刚性轮已经非常接近于脱轨的边缘。直线轨道上,刚性轮最大车轮抬升量为16.67 mm,而弹性轮为14.28 mm。与刚性轮相比,弹性轮的车轮抬升量在曲线轨道和直线轨道上分别降低了15.69%和14.34%。

10个参试菌株的污染率均在10 %以下,其中常山猴头和猴头6号菌株的抗杂能力最强,污染率为0;猴头4903和猴头4916菌株的抗杂能力最差,污染率最高,达8 %;猴头T3、猴头王、鲁猴1号,3个菌株的抗杂能力较差,污染率达6 %。

在菌丝长势方面,野生猴头、常山猴头、猴头6号、鲁猴1号的菌丝长势均浓密、洁白、粗壮、有力,其余菌株则长势稍差,生长不够整齐(图1)。

2.2 参试猴头菇菌株子实体农艺性状比较

参试猴头菇菌株子实体农艺性状见表3,从表中可以看出,10个参试菌株子实体的颜色均为白色。除常山猴头、猴头T3和鲁猴1号3个菌株的子实体的刺较短以外,其它菌株的子实体均为长或较长刺。猴头BJ和猴头4903为耐高温菌株,而猴头T3和猴头6号高温偏高时呈花椰型;常山猴头、猴头4903和猴头BJ的子实体个体较大,其中常山猴头菌株的单个平均重量最重,达88.41 g。而猴头T3菌株的子实体个体最小,其单个平均重量最轻,仅为58.69 g,其余菌株的个体均为中等大小。10个参试菌株从接种到原基形成需24~36 d,其中了出现原基最早的是猴头4903,接种后仅24 d便开始现蕾。现原基最晚的是野生猴头,接种后36 d才开始现蕾(图2)。

表3 参试猴头菇菌株子实体农艺性状

图2 不同猴头菇菌株的子实体农艺性状比较Fig.2 Comparison of agronomic characters of subentities of different strains of Hericium erinaceus

2.3 参试猴头菇菌株潮次产量比较

参试猴头菇菌株前3潮产量结果见表4。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桉木屑培养基中常山猴头的产量最高,前3潮的平均产量达276.19 g/袋,生物学转化率达69.05 %,在0.05和0.01水平上,除与猴头BJ相比差异不显著外,与其它菌株的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猴头BJ产量次之,前3潮平均产量为245.10 g/袋,生物学转化率为61.28 %。产量最低的是野生猴头,前3潮平均产量仅为150.04 g/袋,生物学转化率仅为37.51 %。除了与猴头6号无显著差异外,与其它菌株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图3)。

3 讨 论

用桉木屑作为栽培主料,对10个猴头菇菌株进行出菇筛选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菌丝生长情况、出菇性状等表现各异。从生物学转化率方面看,李碧琼等[7]用杂木屑和棉籽壳为栽培主料筛选猴头菇的优良菌株,筛选出产量最高的菌株生物学转化率为66.3 %,而本试验中产量最高的菌株的转化率达69.05 %接近,说明桉木屑完全可以作为猴头菇的栽培主料。

研究结果表明,常山猴头菌株的综合性状表现最好,产量及生物学效率最高,且单个均重最重,污染率最低,菌丝长势良好,长速仅次于野生猴头菌株居第2位;其次表现较好的是猴头BJ菌株,虽然菌丝长速较慢,居第6位。但产量和生物学转化率、单个均重均仅次于常山猴头菌株居第2位,且两者的生物学效率与其它菌株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但两者间差异不显著。野生猴头菇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长势和菇型也表现良好,但生物学转化率最低,产量最低。这种现象一方面表明产量与长速无直接关系,另一方面说明野生猴头菇菌株具有一些潜在的优良性状,然而,可能由于驯化时间太短,在产量上表现一般,可进行深入的驯化筛选; 猴头4903菌株的菌丝长速最慢,长势也相对较弱,产量较低,生物学转化率低仅为47.13 %,污染率高,但其出菇和转潮最快,且耐高温,高温环境下其它菌株不能正常出菇甚至出现花椰菜型的畸形菇,但4903菌株仍然可以正常出菇,且菇型表现良好;除以上4个菌株外,其它6个菌株表现一般。

表4 参试猴头菇菌株潮次产量比较

图3 不同猴头菇菌株以桉木屑为主料的出菇比较试验Fig.3 Comparison fruiting test of Hericium erinaceus strains in the culture medium with eucalyptus wood chips as the main material

4 结 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常山猴头和猴头BJ两个菌株在以桉木屑作为栽培主料的出菇比较试验中表现优良,可作为广西猴头菇的主栽培品种进一步在全区示范推广;而野生猴头和猴头4903两个菌株各性状的优缺点并存,且非常明显,可作为育种材料对其优良性状进一步挖掘利用。

参考文献:

[1]项东云,陈健波,刘 建,等.广西桉树资源和木材加工现状与产业发展前景[J].广西林业科学,2008,37(4):175-178.

[2]覃宝山,覃勇荣.新型培养料栽培食用菌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6):223-228.

[3]吴继林,林方良. 桉树木屑袋栽食用菌试验初报[J].桉树科技,2001(2):40-44.

[4]夏凤娜,邵满超,黄龙花,等.桉树木屑栽培食用菌[J].食用菌学报,2011,18(3):42-44.

[5]王灿琴,吴圣进,韦仕岩,等.以桉木屑为主料的秀珍菇栽培配方筛选[J]. 南方农业学报,2016,47(4):624-628.

[6]樊伟伟,黄惠华. 猴头菇多糖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2008,29(1):355-358.

[7]谭佳媛,王栩俊,王星丽,等.猴头菇的养生保健价值(综述)[J].食药用菌,2015,23(3) :188-193.

[8]李碧琼,陈政明,林俊扬,等. 猴头菇高效栽培优良菌株筛选试验研究[J].中国食用菌,2014,33(3) :5-6.

[9]王贺祥.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185-188.

猜你喜欢
猴头猴头菇木屑
木屑在高原无土基质化发酵腐熟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松鼠请吃“猴头”
木屑
不同种类木屑栽培黑木耳的比较试验*
猴头菇的历史文化溯源与食疗文化*
工厂化栽培猴头菇品种对比试验*
猴头菌丝固体培养物及胃乐宁片低聚糖部位的HPLC-ELSD指纹图谱
猴年吃点猴头菇
猴头菇的古今佳话
营养菌王猴头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