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协同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

2018-04-19 08:42臧利国王保升吕东升洪磊王书林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8年2期
关键词:教学能力应用型本科青年教师

臧利国 王保升 吕东升 洪磊 王书林

摘 要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有其特色鲜明的需求,作为教学骨干力量的青年教师,其教学能力培养和提高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支撑。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视角,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汽车类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及提升方法,分析应用型汽车类本科教育的特征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南京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培养经验以及二级学院多年的产学研探索实践,提出基于产学研协同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及提升方法。

关键词 产学研协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应用型本科;汽车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02-0019-03

1 前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量学历层次高、思想活跃、具有创新意识的青年教师进入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据统计,我国平均一半以上的博士毕业生进入高校就业,高校已成为博士生就业的一个主要渠道[1]。这些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学科前沿知识更系统的青年教师已成为影响我国教育持续发展的生力军。但是囿于专业知识积累、教学历练不足等原因,青年教师在从事教学时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问题,这也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研究的共性问题[2]。

本文从产学研协同的视角,分析应用型本科汽车类专业的特征,以及当前青年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基于产学研协同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和提高的方法,以期为青年教师的培养提供参考。

2 应用型本科汽车类专业的特征

我国2016年全年汽车产销均超2800万辆,连续八年蝉联全球第一。汽车产业的井喷式发展,伴随竞争加剧、消费升级、以智能互联为代表的新业态不断出现,对汽车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尤其是高端人才、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短板。应用型本科院校汽車类专业以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等专业为代表,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工程性和发展性的特征。

实践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等专业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和创新的能力。实践教学环节既包括传统的实验教学、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也包括参加工程化项目实践、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等创新性实践环节。以车辆工程专业为例,专业的实践性突出表现为专业课程中实践教学比重逐渐增多、教学形式日趋多样化。汽车构造、汽车理论等核心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课时占到总授课学时比例的15%左右,教学形式由观摩、实际操作、车间实习等多种形式组成。

工程性 应用型本科汽车类专业工程性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教学经常以实际工程问题为背景,如汽车制造工艺学、汽车发动机和底盘拆装等教学环节,以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生产制造、设计开发等实际工程问题为背景;汽车营销、汽车保险与理赔等课程,以产业链中汽车后市场中的具体问题为目标进行教学;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汽车维修技术等专业课程也都具有较强的工程性背景。

发展性 随着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电动化、轻量化、智能化、网络化为特征的新业态已成为汽车行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主方向。在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催生下,汽车由传统的机械产品向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大工业集成品转型。汽车产业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产业升级势必要求强大的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支撑。紧跟行业发展需求进行教学和人才培养改革,已经成为应用型汽车类本科专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3 青年教师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汽车产业人才的需求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尤其是以贴近行业需要为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3]。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培养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话题[4]。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活动认识不足,过度依赖现代教学手段,教学基本功有待提升 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工作首先必须认真学习钻研教学大纲,全面透彻地理解和熟悉教学大纲的内容、体系和精神实质,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掌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只有完成上述任务,才能保证后续教学任务的开展。

由于青年教师较强的计算机能力,在教学手段上过度依赖以CAI为代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倾向于程序化。再加上教学历练不足、教学内容不熟等原因,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不能熟练地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及学生的总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较差。

教学基本功是一个涵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互动和教育技术应用的系统性概念[5]。

对应用型本科汽车类专业来讲,教学基本功突出表现为以工程背景探索启发式讲授、工程案例法的使用。打好教学基本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之路。

教学与科研关系认知不足,科研偏重理论,未起到对教学的反哺作用 对青年教师而言,入职前几年由于需要参加一系列的教学培训和考核,加上承担的教学任务,教学此时成为他们工作的重点内容,也成为其需要弥补的能力“短板”。同时,入职的前几年也是其科研成果产出的黄金时期,此时科研成为青年教师促进职业发展的“长板”。但是,与教学相比,科研还面临科研平台、科研团队缺失等不利因素,于是就造成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的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的困局。在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如何扬长补短?是补短为先扬长为后,抑或扬长为先补短为后?这些问题其实就是教学与科研认知的问题。

以目前考核和晋升机制来看,教学工作的考核基本上以完成教学工作量为指标,职称晋升的评定仍以科研成果为导向,青年教师迫于职称压力倾向于重视科研、忽视教学。另外,科研大多以论文、专利等为主要考核指标,导致青年教师的科研过于偏重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存在一定差距,从而并未起到对教学的反哺作用。

现有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式的形式化 产学研合作已成为提高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在现有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操作过程中,导致青年教师缺乏参与积极性、产学研合作形式化、校企双方需求存在偏差等问题。现有的产学研培养模式中,主持和参与的具有工程背景的企业横向课题在考核中的权重往往比各类纵向课题低得多,迫使大部分青年教师倾向于重视理论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注重论文和专利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学能力的培养。

4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及提升的措施

提供长效的产学研机制保障,促进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 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说:“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科研与教学,是高校的两大重要职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科研须坐十年冷板凳,教学能力提升亦非一日之功。青年教师的成长是一个系统的、传承的长期过程。

在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上,必须充分认识到长效的产学研机制的重要意义。提供长效的产学研机制保障,建立健全青年教师的管理机制、评价机制、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是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源頭活水”,没有科研做支撑,教学就会失去灵魂;没有产学研的协同创新,科研便不接地气,教学便会呆板枯燥。科研水平高的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得更为深刻透彻,教学更易做到深入浅出,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学习。同时,由于教学内容来自实践、来自行业需求,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长效的产学研机制保障是促进实现上述良性循环的基础。

基于产学研平台,引导青年教师在实践中认知并促进教研相长 除了实施传统的教学观摩、教学专题培训等方式,还应创造性地利用多维度的产学研平台,建立多样化的教学能力培养体系,引导青年教师在实践中认知并利用教研相长。以汽车类专业为例,可立足江苏省完整的汽车产业体系,以整车、零部件、后市场等产业链中大学生实践基地、研究生工作站、工程实验室等校企产学研平台建设为契机,广泛建立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基地、青年教师科研工作站、双创博士基地等,在产学研合作平台共建上引导青年积极参与其中。

此外,还可以丰富现有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式,通过青年教师开展一定周期的产学研合作培养、工程技术项目研发等多维度的产学研互助,具体形式包括到汽车生产研发一线进行学习、实践,到科研院所从事科研、工程技术创新活动;鼓励青年教师与信息、通信、能源等学科融合,拓宽实践渠道以适应发展需求。

作为大学生重要的“第二课程”,大学生科技创新也是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通过加大支持力度,鼓励青年教师立足科研,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青年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中切实地认知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从而促进教研相长。

拓展深层次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强化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内涵 校企合作基础上构建的产学研是一个合作逐步深入的过程。如果只注重短时效果和急功近利的考核指标,难免落入形式化的怪圈。只有不断深入合作,充分认识企业需求,掌握校企合作的发展规律,才能循序渐进地拓展深层次的产学研协同,才能真正卓有成效地培养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此外,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的层面,需要从“深入参与”的内涵上下功夫。只有真正参与产学研项目,才能在实践中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

例如:通过实施产学研“导师制”,完善“传、帮、带”优良师承传统,为青年教师配备教学经验和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导师”,以科研项目为依托,融入科研团队;以优秀导师的引导垂范,让青年教师切实认知和正确把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合理安排、相互促进;以现有校级以上产学研平台为基础,组建科研团队骨干群,定期组织新入职的青年教师“结对子”,快速搭建新的科研团队,实现校内产学研平台的“共享”;结合专业特点,实施差异化的中青年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培养与提升计划,要求青年教师通过开展工程技术项目研究开发、担任企业科技顾问等多种方式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从机制上鼓励青年教师结合学科及专业特点进行工程技术能力培养与提升。

5 结束语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进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也是未来应用型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培养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产学研协同能有效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高耀,沈文钦.中国博士毕业生就业状况:基于2014届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2):49-56.

[2]周琼花,匡尹杰,朱志平.对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观察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4):54-55.

[3]陈茹雯,张雨.车辆工程专业同质化现象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1):156.

[4]杨静.高校青年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问题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23):137-138.

[5]范钦珊,邓宗白,蔡新,等.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要从教学基本功抓起[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4-16.

猜你喜欢
教学能力应用型本科青年教师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与途径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