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研究

2018-04-19 08:42谢玲帅辉明朱俊朱娴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8年2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

谢玲 帅辉明 朱俊 朱娴

摘 要 应用型本科高校站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的前沿,研究转化实现的新思路新方法,一方面可以有力地促进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从而提高国家的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对于应用型高校转型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比如专业的设置与发展,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协同创新,学生的创新创业等。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02-0083-03

1 引言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加快实现新旧发展动力的转换,利用科技创新充分发挥新引擎的重要作用。而高校作为国家科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资源丰富,研究成果聚集,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014年3月,中国教育部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可以说,应用型高校在转型之路上必须承担起科技成果转化的重任。利好的是,2016年2月26日,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破除转化障碍,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提出了更为明确的操作措施,强调要“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研究开发机构、高校、企业等创新主体及科技人员转移转化科技成果,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1]。该《规定》的实施,为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内涵及影响因素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指高校作为科研主体,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其关键在于技术的可靠性和转化过程的组织与管理。从活动影响因素构成角度来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政府、高校和企业等多方协同参与。在这样的复杂系统里,高校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源泉和基础,其功能的发挥对于科技成果转化来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政府部门作为调控系统,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起着社会协调和组织管理的作用;企业是科技成果的需求和实现方,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落脚点,实现科技成果到技术商品的转化,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构建政企校联盟,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应用到商业化、产业化直至国际化,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终极目标。正确认识三者的联系,建立“政企校”三位一体合作机制,对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至关重要。

3 传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有两大类。

一类是直接实施,大多在高校内部进行。这种方式的转化收益全部归学校,弊端是脱离市场,发展质量不容乐观。

另一类于高校外部转化,具体模式分为成果转让、实施许可和合作转化。这类是当前成果转化的重要模式,通过产学研合作,于科技园或创业中心进行孵化,定位于市场需求;其弊端是利益分配不清,需要完善的转化服务体系和政策支持,而这正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薄弱环节。另外,当技术应用前景不明朗时,其模式也不易实现,对新兴技术的发展不利。

目前,应用型高校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促进高校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为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两者结合,探讨提高应用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举措,尤为重要。

4 促进应用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应举措

以市场需求为前提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发生根本变化,引入创新2.0模式,将科技创新主体由“产学研”推向“政产学研用”,再向“政用产学研”协同发展转变。根据社会职业分工需要,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服务面向进行准确定位。不同专业对应不同市场和行业,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要求也不应相同。鼓励教师以服务中小微型企业为目标,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改变科技创新模式,从专业科技人员实验室研发出科技创新成果后由用户被动使用,转变为使用户直接或通过共同创新平台参与技术创新成果。特别关注用户创新,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而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从市场出发,反推知识需求和人才储备。以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计算机学院为例,引入当下移动互联热点,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网络工程、软件工程并成有机体,自下而上构建完整系统。各专业有机结合又相互独立,培养方向和重点不同,真正从市场需求出发,上至行业背景、产业集群,下至具体的岗位和能力需求,探索和形成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并设立创新创业中心,以“互联网+”、智能硬件、物联网、服务机器人为孵化方向,有利于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和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从招生到过程培养再到就业,由于与市场对接,整个专业充满生机,学生满意度较高。

以配套政策为支撑 我国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推出破解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难的“三大件”。

首先,为了破除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分配等政策障碍,国家修订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其次,由国务院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进一步明确细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操作措施;

最后,科技部会同18个部门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确保该项政策的推进和落实。

而高校科技制度改革已经从量的关注,转而变成提升创新质量的内在诉求。新近颁布的相关文件给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应用型高校要研究制定相应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对于应用型本科来说,这个政策相对灵活,能够给予高校更多的实施空间。由于应用型高校的特点,对教师的综合评价更加灵活,融入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机制,相对于研究型高校的“唯论文”方式来说,更有助于保障广大教师这份中坚力量,从而为提高科技转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教学到科研,从竞赛到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从原型设计到落地实现,有了良好的政策支撑,宛如明灯指引,学生和教师无后顾之忧,可以充分调动整个学校的“科研力”。

以平台载体为基础 一方面,政府和第三方机构构建创业平台,拓宽产学研合作渠道。高校可以利用一系列利好政策,如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政府起到中间主导作用,汇聚企業资源支持高校进行专业综合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好的人才的输出又为企业注入活力,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合作共赢。再有,高校积极参加各种学科类竞赛和创新创业类竞赛,如服务外包创新大赛、移动互联创新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等,让科技和理念走出去,将投资和产品带回来,不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另一方面,学校建立统一平台,设立科技与产业合作处,负责科技创新、转移、落地等相关工作,将不同管理机构进行协同和整合,促进各类组织机构的相互协作;引入众创空间,打造资源与服务平台,从线上到线下,以技术和人才为核心,创建协同合作与创新的新生态圈。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应用型本科高校普遍开展了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在此次改革中,引入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出口”问题已远远超出过去单纯的找工作的范畴。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变得尤为重要。以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为例,在培养方案制订中,增设就业创业课程模块,该模块由两门课组成,即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毕业教育,穿插在三个学期。另外,授课由企业工程师面对面教学,既可以大大缩短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距离,又能为社会培养具有创业素质的人才[2]。同时,学校鼓励各院系设立创新创业基地,提供给学生各种创新培育及竞赛等支持,由点及面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大胆创新、大胆改革,反哺教学。创新是一种理念,课内课外渗透进学生的思想之中。

校企、校地协同创新 在服务中小微型企业的目标引导下,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实时互动,实现校企、校地共赢。如构建技术研发产业链、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等,不仅可以提升企业和地方的科技创新能力,从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而且为学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拓展了空间,提供了一条转型之路[3]。

以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为例,由学校科技与产业合作处牵头,与栖霞区燕子矶街道、龙潭街道等地方及相关企业合作,实现校地建设、校企对接,将科技与产业创新工作落到实处。并在学校层面,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一方面鼓励广大教师将已有研究成果和专利等进行落地,另一方面也为科研和科技工作提供新的研究方向。相对应,在人才培养方面,除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也鼓励院系与企业合作。如已连续三年申报江苏省服务外包类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该项目直接将企业引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政府引导,企业、学校资源双向共享,学生充分享受企业师资,提前进入真实项目场景,理论结合实践,毕业即就业,培养效果较好。另外,申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尤其是实践基地建设、师资培训、教改分项,扩大学校与企业接触面,为更深层次的合作提供基础。

5 总结

在探索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道路上,应用型高校任重而道远。高校将提高人才培育质量为己任,国之振兴则需要科技的不断发展。高校人才培养与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二者相辅相成。在政策、平台的保障下,准确定位,找准需求,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双管齐下,服务企业和地方,由政府、高校、产业三方联合,以期共同促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参考文献

[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EB/OL].[2016-03-03].http://www.most.gov.cn/tztg/201603/t20160303_124393.htm.

[2]谢玲,陈琳琳,栾迪,等.工程化视角下的独立学院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电脑与电信,2016(3):28-30.

[3]苗艳华,戴冬冰,董保莲,等.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4):121-123.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
应用型本科高校《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的途径研究
权利归属与成果转化:国际合作办学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创新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融合的思考
制约我国科技中试发展的问题研究及建议
股权众筹与科技成果转化结合机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