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商贸流通业经济效应统计分析研究

2018-04-20 12:23王铖博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南京210000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流通业商贸流通

王铖博(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南京 210000)

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一)流通规模拓宽,吸纳就业能力提升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实现了从计划至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人民生活水平得以快速提升,消费结构发生改变。在这种大环境下,国内商贸流通业得以快速推进,流通规模拓宽,吸纳就业的能力逐步提升。商务部数据表明,2016年国内商贸流通业增加值高达9.6万亿元,占GDP的比重多达12.9%,其中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4.6%,比2015年提升4.9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其中,2016年占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多至58.7%,由此可以看出,商贸流通业已逐步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中流砥柱。除此, 2013年,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3.2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占GDP比例为44.7% 。

此外,商贸流通业囊括了批发业、零售业、旅游餐饮业、交通运输业以及仓储业等诸多业界,极具容纳就业的能力,为社会劳动力创造了诸多就业岗位,是解决社会劳动力的主导产业之一。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商贸流通业就业人数逐年提升。国内商贸流通业发展速度非常快,并逐渐发展成为解决社会劳动力就业、减轻就业压力的主导产业之一。

(二)商贸流通主体、运营业态多元化发展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的背景下,现代商贸流通业开始从以往单一化发展模式逐步导向为多元化投资、多元化运营形态共同推进的模式。从运营主体上来看,2016年国内批发零售企业中国有企业达7658个,占总数的3.68%,与2015年相比略有下降。另一方面,私营、个体类批发零售企业得以快速发展,2016年批发零售企业中私营企业高达124167个,占总数的60.35%,与2015年相比,提升了42.87个百分点。除此之外,还有外商投资企业(包含有港澳台)可达8742个,占总数的4.15%,较2015年提高了1.45个百分点。从运营形态上来看,近些年来,国内新型流通业态发展态势强劲,截至2016年年底,国内连锁零售企业门店总数达4132850个,同比增长6.31%,较2015年,净增加了202125个。在这之中,专业店个数占到总数的46.48%,超级市场与大型购物中心个数占到25.22%,专卖店与便利店所占比重分别为18.84%、9.46%。由此可以看出,国内商贸流通业已经从传统单一化运营模式开始转变,逐步形成了以多元化为核心的流通主体、运营形态。

(三)发展模式逐渐转型,现代化技术在流通业中广泛应用

在信息技术的日趋推进下,互联网技术得以广泛普及,连锁运营、物流一体化运输、电子商务等多重现代化营销模式快速崛起,逐步成为国内流通运营与流通发展的重要构成要素。一方面,受益于电子商务独有的便利、低成本等特性,传统的实体交易模式逐步转为电子商务发展。近年来,国内连锁产业发展迅猛。2016年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经营销售额达64852.5亿元,同比增长8.458%。此外,国内物流配送运输行业发展势态良好。据调查显示,2016年,全社会物流总额达229.7万亿元,同比增长6.1%。可以看出,国内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模式也逐步从传统式转为现代式,现业代化水平快速提升。

(四)基础设施日臻成熟,形成现代化网络体系格局

随着现代商贸流通业的迅猛发展,国内投入力度的持续提升,流通基础设施日臻成熟。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运输线路中公路网总里程数达469.63万公里,同比增长2.6%,相比2006年的345.70万公里净增加了123.93万公里。铁路运营线路里程多达12.4万公里,同比增长5.87%,较2006年的7.71万公里净增加了4.69万公里,铁路运营线路里程2.2万公里,公路总里程469.6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3.1万公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71万公里,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30388个,颁证民用航空机场达218个。可以看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日臻成熟,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网络体系格局。

现代商贸流通业经济效应统计

(一)现代商贸流通业的GDP产出效应统计

现代商贸流通业在GDP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图1现代商贸流通业对GDP的贡献率可以看出,2006年商贸流通业的贡献率为14.9%,2008年就上升至16.7%,增加了1.8个百分点。但是在2008年之后,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2009年的现代商贸流通业GDP的贡献率出现下跌,跌至13.7%。但是在金融危机高峰之后,现代商贸流通业又开始以高速增长模式发展,近年来,现代商贸流通业对GDP的贡献率一直持续走高,截至2016年,现代商贸流通业的GDP贡献率为22.3%,较之于2009年增加了8.6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现代商贸流通业对GDP总产出的贡献率日趋增加,逐渐发展成为对社会经济极具影响力的主导产业。

(二)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就业效应统计

现代商贸流通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就业弹性要普遍高于其他产业的就业弹性,现代商贸流通业可以凭借较少的社会资源创造出较多的就业岗位。近年来,总就业弹性一直处在饱和状态,尽管在有些年份中略有上升,但是总上升幅度不大,据调查显示,总就业弹性整体上保持在0.05上下,这代表着每增加1%的社会总产出,全社会劳动力就业就会增加0.05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国内整体就业状况呈现出一种弱弹性化发展水平,整体国民经济发展对就业形势的推动力不够明显。

与之相反,现代商贸流通就业弹性势头发展迅猛。从图2现代商贸流通业与总就业弹性数据来看,2006-2016年间,现代流通就业弹性在2009年有一定的波动,其余年份幅度较小,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走势。2006年,现代流通就业弹性为0.367,说明现代商贸流通业每增加1%的产出,便可以增加0.367%的就业量。但是在2007年现代商贸流通就业弹性略有下降,降至0.268%,这说明此时期现代商贸流通就业达到一定的饱和状态,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剩余劳动力,究其原因在于2007-2008年全球性质的经济危机,对各行各业均有影响,致使现代商贸流通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所降低。2009年,金融危机过后,社会经济开始复苏,现代商贸流通业就业弹性开始回转,并出现了一个小高峰,这一年就业弹性系数值高达1.57。2009年之后开始回落,但是从总体上又呈现出显著逐年上涨趋势,一直到2016年,现代商贸流通业弹性系数值高达4.058。据此可知,现代商贸流通业就业增长状况依赖于经济增长状况,但与此同时,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也是增加就业的主要路径之一。

(三)现代商贸流通业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统计

现代商贸流通业的产业效应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与第二产业的发展最为紧密。现阶段,我国依旧停留在工业化中期逐步过渡到后期的阶段,制造业是工业发展的主导分支,它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对现代商贸流通业来讲,制造业的发展与现代商贸流通业息息相关。具体来讲,现代商贸流通业是链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它与制造业的关系为上下游的生产与销售方面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下游的现代商贸流通业的主要任务是对上游制造业所产出的产品展开分销、服务,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有赖于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这便促成了现代商贸流通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密切关联性;另一方面,现代商贸流通业可以提供最基础性的服务,这就使得其也是第三产业的主要构成要素。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还可以拉动旅游产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进而间接加快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还与第三产业有关;再者,现代商贸流通业作为链接生产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同时也是实现农产品交换的主导环节,故而,现代商贸流通业与第一产业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关联性。

(四)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地区差异性效应统计

从实践上来讲,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地区差异性。现今,现代商贸流通业已逐步发展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源,但是由于受地区自身的发展状况、地理位置、资源条件、相关政策等要素影响,使得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地区发展特征、发展结构、发展规模等方面有一定差异性。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在东部沿海地区的产出效用比较大,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环境比较好。其次是中部地区,而对于西部地区来讲,现代商贸流通业的产出效用比较低。这就说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现代商贸流通业的产出弹性并不是太高,但是在经济发展相对不发达地区,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弹性比较高,反而对产出的影响比较大。

图1 现代商贸流通业对GDP的贡献率

图2 现代商贸流通业与总就业弹性

相关建议

(一)确立流通发展测评机制,定期分析评价流通定位

在“流通主导论”以及“流通基础论”相关理念盛行的情形下,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普遍受到各界的关注,但是依旧有一些地方还未意识到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力,或者是还没有完全将商贸流通业的效用发挥出来,对现代商贸流通业盲目定位,没能将先导、基础的作用发挥出来,因此需要确立流通发展测评机制,定期分析评价流通定位。尽管本文在分析过程中没有提到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测评体系,但是各地区依旧结合自身发展特点,设计出合理全面、系统科学的测评机制。其中,就部分测评指教数据的来源,还可以借助制定相应的举措,通过实地调查来获取。以此为基础,借助测评机制,定期探究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态势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这样才可以及时找出现代商贸流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并找出相应对策,充分彰显现代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的“先导效用”。

(二)因地制宜管理流通发展,推动地区协作共赢化发展

由于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地区差异性,所以在不同地区需要因地制宜管理流通发展,推动地区协作共赢化发展。从具体上来讲,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且流通经济效应较低的地区,其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经济拉动力已接近极限,对于这种状况,需要主动推行流通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此外,还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借助于电子商务、连锁化运营等新型营销体制,打造全新的增长点。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且流通效应较低的地区,较之于发达地区,这些地方现代商贸流通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而且这里商贸流通运营成本高,但是效率比较低。就这些情况来讲,政府需要从政策上引导这些地区,尤其是在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更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如建造地方储备库,建立大型批发市场,完善物流配送中心等。除此之外,还需要强化此类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互动合作,参照相关经验来弥补自身发展的不足,进而最大限度凸显自身优势,达成资源合理配置的目标,实现区域间彼此协作、共赢化发展的模式。对于依旧处在快速发展且商贸流通经济效应较高的地区,需要最大限度地引导现代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如可以从政策上给予资金帮助,从技术上给予支持,促成其逐步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三)改良流通产业架构,提升其在三大产业中的地位

现代商贸流通业是一个渗透力比较强的复合化产业,且其与三大产业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其发展对三大产业具有很强带动效用,尤其是对第二产业。但是,当下国内商贸流通业成本较高,且效率较低,流通发展水平慢于制造业的发展速度,进而约束着制造业,甚至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要改良流通产业架构,提升其在三大产业中的地位,并采取相应的举措来提升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具体上来讲,可以通过强化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之间的关联性,构建出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等现代化流通模式,锻造大型商业企业等形式,来实现现代商贸流通业结构优化升级,并凭借其强关联性,带动其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但是,还需要注意不能盲目注重发展商贸流通业,而轻视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过度投资现代商贸流通业,不利于三大产业的优化发展与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四)健全流通体系建设,推动城乡流通一体化发展

通过分析发现,当前现代商贸流通业主要集中在城镇地区,对农村地区的辐射能力比较低。因此,充分显现现代流通业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带动效用,健全农村商贸流通体系,打破城乡之间的区域性阻碍与壁垒,推动城乡流通一体化发展,显得格外重要。具体来讲,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且交通设施建设不完善,这些都是限制城乡商贸流通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需要强化对农村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如修建乡村公路等,进而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帮助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除此之外,还需要提升农贸市场的发展力度,打造出新型化农村运营模式,尤其是提升在农村建立便利店、超市等运营网点的速度,推动农村流通业实现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媛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品牌建设[J].改革与战略,2017(1)

2.惠艳.基于协同发展视角的地区经济与商贸流通业的共同发展战略[J].改革与战略,2016(9)

3.张玉萍.产业结构视角下现代商贸流通产业的辐射效应及优化路径[J].商场现代化,2015(21)

4.周林林.浅析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与路径[J].改革与战略,2015(7)

5.王少斌.商贸流通业对陕西省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分析[J].商业时代,2011(5)

6.于华峰.商贸流通业现代化模式及其辐射效应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5)

猜你喜欢
流通业商贸流通
“互联网+”背景下肇庆市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路径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商贸信息
商贸信息
商贸信息
商贸流通
The Japanese keiretsu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