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乡统筹的海盐村庄规划与建设

2018-04-20 09:30管晨熹
城乡建设 2018年7期
关键词:城乡村庄规划

■ 管晨熹 晏 伟

村庄建设模式是在一定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背景下,结合当时社会技术条件形成的人与自然特殊适应法式,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地域特色。文章梳理了嘉兴市海盐县多年村庄建设实践,尝试探索一种具有浙江特色的村庄建设发展模式,提出未来村庄建设发展思路。

嘉兴,地处肥沃的嘉杭平原,长三角地理中心,北靠上海、苏州,南邻杭州,与宁波隔杭州湾相望。经济发达,资源富足。20世纪末21世纪初,城镇化、工业化水平已经较高,较早具备“以工促农、以城哺乡”的发展条件。嘉兴自1999年开始尝试探索实施城乡统筹,2004年全面启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实践,至今已有十几年历程。

海盐作为嘉兴市下辖县,在村庄的建设与发展中,不断尝试在村庄居民点的集聚、传统自然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村庄传统文化的挖掘、村庄生态环境的治理等方面突破创新。

一、特色发展案例研究

笔者选取了海盐县三个较为典型的村庄,通过梳理空间特色、资源要素、产业发展等,尝试归纳出浙江村庄发展特色和建设模式。

(一)完善基础设施+特色农业

江渭村地处海盐县于城镇北面,村内河网密布,是典型的平原水网地区村庄。江渭村在新型城镇化、“两美”浙江、新农村布点优化完善等多重背景下,凭借自身产业基础和环境特色开展建设。在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和传统自然村落改造提升的基础上,重点补齐配套设施短板,在村庄中心区域增设文化礼堂、卫生服务站、村委会等公共服务设施。根据功能不同,将村庄划分为农业观光区、村庄文化体验区、休闲养老区等建设发展区。农业观光区主要发展猕猴桃、葡萄等特色农业及水稻等传统农业,重点培育盆景、苗木、花卉等产业;村庄文化体验区结合当地人文景观特色,将“伍公文化”和“同心团子”文化融入到观光项目中;休闲养老区结合现有农居,围绕有机产品、中式养生及养老民宿进行开发建设。

江渭村村庄建设特色,是在完善公建配套设施的基础上,以打造特色农业为主题,以农业观光区、村庄文化体验区、休闲养老区为支撑,把村庄文化融入到观光项目中,形成独特的美丽村庄建设模式。

(二)挖掘人文和自然资源,发展旅游

图1 江渭村功能布局示意图

秦山街道永兴村空间特色鲜明。沿沪杭公路形成的传统自然村落,是村域空间发展主轴。村委会等服务设施沿轴线分布,两侧绿道形成景观廊道,规划打造为海盐县精品景观带。周家舍村庄风情带,位于村域主出入口,是村庄精品游线主要入口和节点。规划沿周家舍布置商业建筑,结合嬉溪菜园子等已有精品观光农业做好配套服务,完善配套设施。由沪杭公路轴和村庄风情带所划分的三个农业片区,即村庄休闲旅游区、现代农业产业区、传统农业产业区。文溪坞精品村在延续文溪坞原有空间布局的基础上,整体形成“北山—中居—南田”的布局模式,建立乡间的游步道。村庄结构由传统的“居田二元结构”向现代“生产、生活、服务复合体”进行转变。

秦山街道永兴村发展特点,是在已有的村庄整治的基础上,提升村庄风貌,借力互联网,挖掘历史人文和自然资源,发展精品旅游。

(三)选择优势项目,推进产业发展

通元镇丰义村一大特色是湖羊基地,通元丰义湖羊场建设项目是海盐县湖山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内的一个精品园。随着浙江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和海盐县新农村集聚点的建设,标准化、产业化湖羊养殖逐渐成为海盐县发展农村经济的助力点之一。通元镇丰义村通过选择优势项目,紧抓机遇,制定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推进湖羊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和养殖增效。同时,丰义村重点加强城乡一体新社区的建设和传统自然村落的改造提升,增设了文化礼堂、卫生服务站、村委会等公共服务设施。在农牧结合基地内建设完备的雨污分离和干湿分离系统,沼气池发酵生产沼气供应本场生产和生活,沼液经分离后输入污水处理池塘,经耗氧处理后供应当地的100多亩农田,实现农牧结合。

丰义村村庄建设及发展的主要特色是通过选择优势项目,紧抓机遇,引入社会资本,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结合产业发展,应用生态建设的理念,完善村庄配套和基础设施。

图2 永兴村功能布局示意图

二、未来村庄建设发展思路

(一)调整村庄规划体系,完善村庄建设体制机制

在技术理论层面,村庄规划设计规范起步较晚。2008年城乡规划法颁布,首次将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纳入法定规划范畴。紧接着,一系列村庄整治与规划的规范文件相继出台:2014年浙江省出台了《美丽乡村建设规范》;2016年10月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浙江省深化美丽村庄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在上述诸多规范文件和编制导则的指引下,海盐县先后组织编制了《海盐县域村庄布点规划》和各镇、街道村庄规划设计、美丽乡村规划、农房设计落地示范村规划等村庄规划以及其他各类专项规划。

早期开展的村庄建设规划大多沿用城市规划的理论、技术和手法,对村庄建设发展研究和认识不够。新农村建设盲目效仿城市,未能切实解决城乡关系和农村实际发展问题。新社区选址、民居设计等与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不适应。因此,构建适应村庄发展的规划技术体系,并因地制宜地展开不同层级、不同地区的村庄建设规划对提升农村建设管理水平至关重要。

健全符合实际的县域村庄布点规划、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村庄规划设计的规划体系。由“简单分类型的县域村庄布点规划、内容繁杂化的村庄建设规划”调整为“综合统筹型的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简单实用化的村庄建设规划”。确立村庄布点规划的引领地位,健全村庄建设规划的管理机制,强化村庄规划设计的实施操作性。

(二)探索宅基地有偿收回制度,存进村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在向城镇转移过程中,宅基地的大量保留,一是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二是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提高农房集聚,优化城乡用地结构,是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盘活农村存量土地、实现农村土地价值、增加农民及村级集体收入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合理配置城乡空间资源、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土地节约集约的有效抓手。

完善村庄布点规划,强化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合理测算并确定农民建房所需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空间;开展统一农户宅基地和自留地退回的利益补偿试点,鼓励镇、村结合本地实际,在农民自愿基础上,探索宅基地、自留地有偿转让、有偿调剂、有偿收回的工作机制;积极开展宅基地固化试点,在充分保障“户户有宅、一户一宅、面积法定”的前提下,对新申请宅基地实行有偿使用。针对问题导向,完善“1+X+Y”镇村布局体系,加大市镇中心区域的集聚力度,提高城镇中心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程度;加强面向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促进体系。针对目标导向,优化相关奖补政策,突出政策的导向性。合理确定补助标准和补助结构,把补助重点放到新市镇社区、城乡一体新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规划集聚点的吸引力,推动更多地农户向新社区集聚;推进农业产业化及适度规模经营,整合村庄空间资源。

(三)建立村庄产业支撑平台,推进村庄产业特色发展

从县域层面整体谋划村庄发展,构建区域功能协调、城乡功能互补、空间布局合理及支撑体系完善的城乡系统。以“现代农业+”的模式对产业业态、产业价值进行重新认识。

将城市开发中“大平台”的基本模式和基本原理复制到村庄建设中。农民、村集体以自身的土地权益出资与社会资本合作。“平台”负责村域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运营。农民作为村庄开发平台的股东,每年可以获得固定分红。以“平台”为基础,使单纯农业产业向生态农业、村庄旅游业或提供服务等,整体谋划实施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四)构建城乡一体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制定城乡发展规划,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向村庄的延伸。分类确定不同规模、功能、区位的中心村需要配建的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结合现状分布情况,安排建设进度。依据村庄体系,规划供水、污水、垃圾治理、道路、电力、通讯、防灾减灾等设施的用地位置、规模和建设标准,确定乡、村庄内各类基础设施的配置标准、建设方式和运营模式。依据农民生活圈,配置乡、村庄内的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明确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规模和建设标准,制定各类设施共建共享方案,避免重复建设。

(五)建立村庄环境卫生治理长效机制,优化村庄人居环境

村庄人居环境是农民生产劳动、生活居住、休闲娱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包括生产、生活和活动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人工环境。近几年随着农房整治、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等工作的推进,农村危旧房整治、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和分类、村庄生活污水治理、河道整治清淤等工作成效显著,农村人居环境大有提升。未来必须持续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总结经验,补齐断板,建立长效机制。

建立“政府投入为主,村民支持为辅,积极发挥社会支持”的农村建设多元化投资机制和以村民为主体的公共设施运行维护管理机制。调动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积极性,明确各方环境保护职责。通过推进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卫生改厕、村道硬化、村庄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村庄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生态环保意识。在村庄区域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绿色、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生态环保的责任感,使治理垃圾、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六)挖掘村庄特色资源,塑造村庄特色风貌

梳理村庄田园风光、自然景观、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等资源要素,划定风貌管控分区,提出风貌控制要求,制定乡、村庄风貌规划指引。挖掘人文历史,把文化美和自然美融入农村发展中,建设有乡土味道的美丽乡村。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重视历史文脉延续,展现村庄个性,以挖掘文化之根、弘扬文化之魂、夯实文化之基为出发点,收集整理村名村史、家风家训、名人逸事等村庄历史人文资源。在打造特色文化的同时,注重保留村庄的乡土味道,遵循村庄自身发展规律,注重村庄和环境相互融合。

猜你喜欢
城乡村庄规划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城乡涌动创业潮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村庄在哪里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迎接“十三五”规划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