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近平一起到四川学习办沼气』

2018-04-22 01:39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
老年世界 2018年11期
关键词:延川县知青陕北

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

采访对象:黑荫贵,1948年生,北京汇文中学学生。1969年1月与习近平同一批到陕西省延川县插队,分配在关庄公社关庄大队。1973年抽调为拓家川公社团委书记,后供职于陕西渭南供电局,1989年调回北京工作,2008年退休。

采访组:办沼气是习近平当年在梁家河为村民办的一件大实事。您当年和习近平一起去四川学习办沼气,请谈谈你们当时去四川学习的情况。

黑荫贵:好的。我是1968年12月转的北京户口,1969年1月到的延川县。当时我和习近平是在同一趟知青专列上,但插队好几年,见面认识是一块儿去四川学习办沼气,在这之前只知道他在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但没见过面。

我们北京知青到延川县大概1400多人,从1970年开始国家就陆陆续续安置了一部分知青就业,家庭比较困难的工农子

弟主要在当地服务行业就业。

1970年有一批国家三线工厂招了一部分,后来征兵又走了一部分。到了1972年十一二月,百分之八九十的知青离开了农村,很多人安排了工作,基本上都在陕西,比如航空工业部汉中012系统的一些工厂,还有海虹轴承厂、供电局、宝鸡自动化铁路,等等。剩下没走的,一部分像我们这40多个北京知青被当地县委安排做了干部。剩下没走成的这一部分,大多是由于家庭出身或政治问题,比如父母还没有解放,或者父母有一些历史问题,等等,习近平当年就属于这种情况。这一类没走的不太多,大概一个队两三人、三四人,很少了。

我是1973年初被安排在拓家川公社做干部的,一开始是当文书,两三个月后安排我当了团委书记,前后大概待了两年时间。那年正赶上周恩来总理陪同越南领导人到延安参观视察,他看到陕北情况时流了泪,说:没想到全国解放这么多年了,陕北人民的生活还这么苦,于是就让北京市从各方面对延安进行支援,提出“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的目标。周总理提出的这个目标,当时在陕北震动非常大,大家憋着一股劲要解决陕北穷困落后的面貌和粮食不能自给自足的状况。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延川县一部分干部就提出要到农村去包队,我也提出到我原来插队的地方去包队,这样就从拓家川公社回到了我插队的关庄公社关庄大队。1971年初,北京市根据周总理的指示给延安派了一批干部,一是帮助延安建设;二是帮助知青解决生活困难。延川县来了一个老干部,是海淀区的,叫张之森,到延川担任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到四川学习办沼气,是习近平提出、张之森大力支持的结果。

关庄大队北京知青合影,前排左三为黑荫贵。

原来,1974年1月8日《人民日报》介绍了四川推广沼气的报道后,引起习近平的关注和兴趣,他产生了到四川学习办沼气、解决当地缺煤缺柴问题的想法。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张之森,没想到张之森也有这个考虑,两人不谋而合。张之森把去四川学习办沼气的事向延川县委做了汇报。县委很重视,县委书记申昜决定抽调3个公社的6个同志去。3个公社就是文安驿公社、城关公社、关庄公社。关庄公社由我带着我们队一个石匠。文安驿是习近平带他们队一个农民,那会儿习近平已经是大队支书了。城关公社也是一个干部、一个工人。再加上张之森,我们7个人组成了延川县学习沼气的代表团,到四川去学习经验。(据了解,看到《人民日报》报道后不久,习近平与北京驻延川干部柏根柱等3人一起到四川遂宁等地学办沼气,回梁家河后在知青窑旁边挖池子,建成后产出沼气。县里组织7人去四川,应是习近平第二次入川深入学习办沼气,之后有延川大办沼气。)

采访组:习近平在考察期间都学习了什么东西?

黑荫贵:习近平那时年龄很小,但是很稳重,做事情很认真,是个实实在在想问题、爱思考的人,话语很少,比较内秀,没有一些干部子弟那种张扬。我和他是在延川县集合要出发了才第一次见面,互相一介绍,你是知青我也是知青,就这么认识了。在陕北插队的知青,不管你是干部子弟还是平民百姓家的孩子,没什么区别,大家地位是一样的,都是受苦的农民。

我们到四川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两个人一个房间,我和习近平住一间房。那个时候我年龄比他大一些,我们住在一起,两个人都抽烟,成为了烟友。

采访组:在学办沼气这件事上,您看到了习近平哪些品质和特点?

黑荫贵:习近平话不多,爱思考,而且思考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比如他看到当地老百姓自己做的炉具、灯具,就提出要带一些样品回去,还希望四川把师傅派过来,带着我们办沼气。他还提出把四川的烤烟弄些回来在陕北种,因为产量高,也适合在陕北大面积种植。还有四川拿石板做的可摇动脱粒机,四川师傅在我们村和习近平他们村都弄了两个石板脱粒机,陕北不缺石头,这种机械做好了还不会坏。这些东西都是靠习近平很有心地观察,很有心地提出来,很执着地认认真真学来的。

采访组:您觉得知青岁月对习近平后来的治国理政有什么影响?

黑荫贵:我觉得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许多治国理念,都和他过去的经历有很大联系。比如,现在深入农村基层的第一书记村官,跟我们那时候的整顿、路线教育以及“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蹲点等,在形式上应该是有历史联系的。把一个干部真正沉下去做一个村的工作,了解情况并处理一些问题,把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真正落下去,确实能比较实际地、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那时候就开始沉下去工作,和现在提出精准扶贫也是有联系的。这几年我总回陕北,每年都去几次,陕北的问题还是老问题,扶贫资金到不了位,因为有好多项目都是国家拿一部分,省里拿一部分,地方配套一部分,地方配套就配套不上来,没有钱,结果就是3万块钱要干成5万块钱的事,质量等各方面就会有问题。近平在农村待的时间比较长,也当过县委书记,他关心“三农”方面的事情比较多,对农村情况很清楚。所以精准扶贫这个国策我觉得现在做到了,也很到位。尤其是强调干部责任到位,考察一个干部的责任感就是考察一个地方的实际情况,真是抓到了点子上。

再一个就是贫困县问题。中央一直提出贫困县要摘掉帽子,实际上好多贫困县不想摘帽子,即使按标准脱贫了也不愿摘去帽子,因为想吃财政补助,所以有很多干部不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脱贫问题。这样,贫困县的精准定位就决定了国家政策和帮扶力度的精准定位,这个事情我觉得也是抓得非常到位的。

最近《人民日报》有文章提出,农村进城务工青年回到广大农村大有作为。如果这一代农村青年的回乡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的话,跟我们那代知青去插队是截然不同的。我们那时候是要把城里人变成农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但是,即使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知青客观上带去了城市文明、带去了文化,产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文化成果。最起码陕北的孩子们对卫生、对知识的掌握不一样了。现在这些农村青年再回去,他们带去的是互联网,是全新的操作农业的生产方式方法、全新的种植理念、全新的对农业市场的认识,所以他们的作用会是非常大的。

采访组:您认为陕北这个地方对习近平后来的成长产生了什么作用?

黑荫贵:我认为一个人的成长锻炼,是有多种因素的,有个人因素,也有社会环境条件等因素。当年延川县涌现了一批先进人物,除习近平外,还有丁爱笛、孙立哲、艾平、史铁生、陶正等等。这一批人的出现跟整个环境是有关系的。陕北老百姓对北京知青那种关怀爱护,是其他不少地方不能比拟的,因为他们把对中央红军那份感情、对毛主席那份感情拿来对待北京知青。他们认为,你们是北京的知青,就等于是毛主席身边的孩子,甚至把你看成是毛主席的孩子,是用这么一种心态来接待你的。接待我们插队的时候是陕北最艰苦困难的时候,苦到什么程度?生活上除了煤油、盐以外,什么酱油、醋都没有。就是有一点辣椒面,好一点的再有点芝麻,可以压点芝麻盐。一年四季除了冬天吃点酸菜,夏天也基本没有什么菜吃。一年的粮食,连六个月都吃不到。那时候公粮任务比较重,购粮任务也比较重。我当干部深有体会,当干部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农民把粮食种下去,让粮食能收到国库,这就是你的任务。这样的情况下,老百姓觉得“城里人吃什么呀?不就靠我们农民种吗?我们不种粮食,城里人吃什么呀?”就是这么一种朴素的感情支撑他们缴纳公购粮。当然,他们也有怨气,但他们即使自己吃不上穿不上,仍然是把自己家里的粮食交了,把任务完成了,明年吃不上的时候再说。

习近平带领村民建设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时一个大队要接纳30多个正能吃饭的北京知青,这些粮食要从他们分配的粮食里面拿出来,但没有任何人说“知青抢我们口粮来了”,而是心甘情愿地接待这些人,包容这些人。可以说,成就这样一批人,很大程度上是陕北老百姓把对中央红军对毛主席的感情给了他们的后代,而且觉得城里面的娃娃根本没受过罪没吃过苦,到我们这地方来,我们要把他们当自个儿孩子一样看待。所以知青来到陕北,生活上这一关是老百姓帮助度过的,是他们的接纳包容才使我们在这个地方能够待下来,否则很多知青就会跑掉的。

老百姓还手把手教我们劳动,不让我们干重活累活,你一说累了或者别的什么原因没去干活他也不责怪你,你要是病了会有好多人来看你,他有一点好吃的或者一点肉会把你请到他家去吃。这个感情,只有在陕北插过队的知青才感同身受,不管是待了一年两年还是七年八年,那是刻骨铭心的。

从另一个角度讲,北京知青在当地组织起来,想办法为农村做了一些事情,也确实是不可磨灭的贡献。办沼气是一件事儿,帮助陕北人民种菜也是一件事。记得1978年我离开延安时还到了延安的桥儿沟,那里有很多从北京四季青抽调来的干部,已经帮当地人弄上蔬菜大棚了。

当时的延川县委书记申昜,对北京知青很关心。我们去的时候他应该50岁左右,以他多年的革命经验,确实把我们知青当作自己孩子一样看待。我们县知青入党的不下100人,知青当教师的也将近七八十人,申书记能够充分调动这些知青做一些事情,而且这些事情做成以后他会积极地去进行总结推广,孙立哲也好、丁爱笛也好,好些事情都直接进入县委书记的视野里。像习近平的入党、上学,当时只有破除“文革”很多错误思想甚至错误路线,把他真正视为好娃娃、好后生、可信任的人,才可能让他入党,再让他当大队书记,最后让他能够被推荐上大学。

陕北这个地方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正是由于它的这种包容才培养了一批人,成就了一批人。所以我觉得它是个福地,自然会给陕北人民带来许多造化。它就像人的胳膊弯儿似的,形成了一个怀抱,很多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他的成长,他走的道路,他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离不开这片土地,离不开当地的人,离不开当地有见识的领导干部。历史上之所以出现很多大人物,肯定是有土壤、环境的因素,也有他自己的积淀和后天的努力。习近平后来的成长之路之所以走得那么扎实稳健,我认为陕北7年的历练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猜你喜欢
延川县知青陕北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我的大陕北
乡村振兴视域下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困境及对策
党建地图·陕北
难忘知青岁月
知青伟大的一代青年
难忘的知青往事(二)
难忘的知青往事(一)
延川红枣营销对策探析
毛泽东转战陕北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