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学的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2018-04-23 01:09夏源陈余道程亚平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35期
关键词:思政环境课程

夏源 陈余道 程亚平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国高校教学工作者开始积极践行“课程思政”这一育人理念。“课程思政”指的是学校所有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实现通识课、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将德育渗透、贯穿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形成合力,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即表明任何课程教学的第一要务是立德树人,也是一种思维方法,表明任何课程教学都肩负德育的责任。这也符合教学科学规律,任何教学活动都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而是多方面的影响。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教学生做事做人的道理。

“课程思政”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围绕 “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构建全员、全课程育人格局。简而言之,虽然众多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同,但是从育人的角度来说,是向一个方向努力的,这是高校育人的“魂”。以往有的专业任课教师认为德育教育是思政课的任务,自己只要上好自己的专业课就可以了,这是片面理解了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割裂了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学生在大学里的学习时间里,专业课程占了很大比例,只有将这部分时间也充分利用起来,才能实现全过程育人。

作者所在院校为传统地质类学校,环境地质学是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地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其他相关专业(如资源勘察工程、勘察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岩土方向)等)的专业选修课,同时也具备了作为全校公选课的基础。近年来环境地质学的课程建设一直受到学校的重视,入选了2017年全校优质示范课程,课程的受众范围不断扩大,示范作用在增强。因此,做好环境地质学的课程思政建设,既是课程建设本身的需要,也可以带动其他相关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

1环境地质学的“课程思政”意义

环境地质学所研究的内容是环境科学和地质学的交集,例如地质灾害和资源环境等,与人类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因此,环境地质学可以有丰富的课程案例素材可用,也比较容易结合当下的热点环境问题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展开,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这个特点使得该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有先天优势。从教育心理学来看,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是持开放的态度,也容易接受以这些课程内容为载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往往一些对思政课程不感兴趣,甚至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也能够很好地接受,这也是专业课相对专门的思政课程的优势。

课程思政不仅是当前思政教育的重要部分,同时也可以有效地促进专业知识的教学,两者相辅相成。因为课程思政并不是简单的说教,也没有直接占用专业课程的时间,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在合适的时候点出了教学内容所蕴含的道德意义,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影响,促进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外延思考。例如,当环境地质学课程讲到地震灾害时,教师可以列举一些抗震救灾的案例,解放军战士不怕牺牲,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全中国全社会在危难中人类互爱互助的精神,将极大地感染学生,从而得到德育的升华。同时,教师可以设问,如果作为专业人员,能做什么。从而将后面的次生地质灾害(如滑坡、堰塞湖等)引出,学生也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环境地质学的重要意义,明白自身的责任感,学习的动力更足了。

2环境地质学课程思政的内容

环境地质学做为一门理工科课程,课程思政的建设方面可以参照一般理工科专业课程来开展,例如科学思维方法、职业素养、团队合作精神等。其自身还有一些特点,可以做为课程思政素材的收集角度。

(1)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伦理。环境地质学中有大量的涉及环境污染的内容,如水污染、固体废物管理与地质等,也有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等,都能够与生态文明建设联系起来。在涉及到环境伦理的时候,必然涉及到价值取向,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融入其中。同时也更加生动地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讲清楚了。通過我国建国以来的植树造林活动,是学生明白人类活动可以破坏环境,也能改善环境。我国治理沙漠的巨大成效可以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其中涌现的许多模范人物都是很生动的,能够帮助学生思考正确的三观,避免当前一些消极思想的影响。

(2)科学精神。环境地质学作为自然科学,除了具有科学逻辑的一般共性,自身还有与生活联系紧密,应用性广的特点。在涉及到一些自然地质灾害(如火山、地震等)时,就可以与一些传统说法或者偏见进行比较,起到提倡科学精神,破除迷信的作用。这一部分内容也是比较容易做为科普内容,通过公选课的形式向全校推广的。

(3)环境地质学家的家国情怀。在涉及到环境地质灾害的研究和治理方面的内容时,可以将环境地质学家的相关事迹作为补充材料介绍给学生。一方面将环境地质学的实用性展现出来,另一方面,也可以将环境地质学家为国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向学生展示。

(4)中国治理环境的决心。通过介绍我国建国来的几大工程,使得学生能够理解中国在比较困难的时候,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体现,也说明了中国有决心将环境问题治理好。对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国际上几个大国的态度比较,从减排数据上,有理有据地说明中国是有担当的大国。

3课程思政的途径

(1)抓住课堂时间。课堂教学阶段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直接交流的阶段,也是课程思政的最有效时间,要做到分秒必争,又不能影响专业知识的教学。一般来说,理论教学时,可以在总结规律时,联系时政热点。例如在讲述可持续发展时讲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全球变化时,可以联系巴黎气候协定。而在案例教学时,要善于用一两句话提炼案例中的思政元素。例如讲到工程地质灾害时,可以提到我国的一些大型工程如何避免或者减轻灾害的案例,介绍我国这方面的技术进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另外,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体现国家发展的背景素材等。

(2)充分利用互联网。课堂时间有限,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课外时间。通过在线课程建设,将一些需要时间较多的多媒体课程思政素材搬到网上,利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将其介绍给学生。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自媒体,发布一些原创或者自己收集的专业文章,从多个角度解读,点出课程思政要素。现在的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移动互联网占据了学生很大部分时间,甚至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互联网文化,这个阵地能否占领,关系到我们教学的成败。需要教育工作者做出有吸引力又有价值引导作用的内容,引发学生的.

(3)针对学生需求,把握学生特点。当前的学生见识广泛,思维活跃,有独立思考精神。传统的说教往往被学生视为形式,走过场。由于市场经济,学生更关心的是比较实际的问题。但是,他们也有理想主义的一面,也会关心“诗与远方”。这个时候,需要教师主动去了解学生的需求,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总结办法,加强交流。通过一些当前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语言和素材做为教学的载体,引导学生关心环境、社会、国家。

(4)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同时给学生做出示范。所谓言传身教,教师自身遵守、敬畏信条,才能让学生信服。并且很多时候是举手投足的细节之中。例如核心价值观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教师是否每节课都按时提前到达教室?是否每次都做好了课前准备,上课是否投入?学生自然都看在眼里。说的好不如做的好,只有教师自己做到了,才能理直气壮地要求学生做到。

总之,课程思政既是高校德育教育的必然要求,也对专业知识的传授有积极作用。课程思政不要拘于形式,生拉硬套,而应该重在因势利導,关键在“点出”精神,让学生自己体会。要做到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应该从教学的全过程出发来设计,在每个阶段都能参与进来,尤其是细节,于无声处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价值共鸣。

参考文献

[1] 夏源,陈余道,李亮.环境地质学课程作为高校公共选修课的可行性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5(36):33.

[2] 匡江红,张云,顾莹.理工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管理观察,2018(01):119-122.

[3] 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1):64-66.

猜你喜欢
思政环境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