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传统文化

2018-04-23 01:09孙艳霞尹传芳刘向晖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35期
关键词:部字裤子汉字

孙艳霞 尹传芳 刘向晖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而通过分析民生点滴等多个方面的汉字传递的文化信息,感受汉字中丰富的传统文化内蕴,从而树立汉字是中华文化核心的重要理念。

关键词 汉字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22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和智慧的结晶,“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汉字作为汉语的最重要的交流手段,作为记录汉语信息的载体和传媒,在汉民族和以汉民族为中心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经济生活中,一直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没有汉字,就没有中华文化。汉字记录并凝结了中华文化,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曾说,“造成中华文化核心的是汉字,而且成为中国精神文明的旗帜”。

尽管中国各地的方言差异较大,但汉字是“表意”文字,所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得以畅行无阻。自古以来,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统一的生命线,差异较大的中华各民族的语言文化、精神文化等联结在一起,形成了有着“书同文”大一统、大和谐的中华民族。 “汉字是独具特色的表意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汉字发展的历史,就是汉文化发展史的缩影,重视汉字文化阐释,深入阐发其文化精髓,讲清其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传播正能量,是当今汉字学家的责任。” “从文化的意义上说,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主要是汉字文化的自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汉字与其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

汉字与汉文化既有统一性也有矛盾性。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工具,为了满足各种新的需求,漢字的多种特征也必然会也必然会随着文化的发展和语言的发展而变化、发展。例如“饔飧”,“饔”,形声字,从食雍声,“雍”是声符,同时表达“调和、熟食”的意思,“饔”指上午的饭,是正餐。“飧”,会意字,从夕食,“飧”指下午的饭,不是先做的饭,不是正餐。后来由于饮食文化的发展,一天不只吃两顿饭,而且晚饭也很丰盛,所以“饔飧”二字就不再通用了。这是汉字与汉文化统一性的体现。

汉字与汉文化有时并不能统一发展。文化的发展有时候并不能促进汉字的发展。如“康乾盛世”,是封建制度的盛世,但是思想的封闭、科学的保守、知识的复古、教育的僵化导致传统汉学停滞不前,汉字没有得到发展。这是汉字与汉文化矛盾性的体现。

汉字与汉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就汉字中的民生点滴来探讨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

1民俗中的汉字

原始社会,由于人们对自然认识的有限性,无论是王族还是百姓,都比较关注巫卜祭祀和农耕狩猎,所以甲骨文中出现最多的就是这两方面的汉字。如《说文解字》中“示”部有63个字。大致分为神祗类、祸福类、祭祀类、祈祷类、人对神祖的态度和其他。所以了解远古祭祀文化就可以对这些祭祀类汉字进行研究。《说文解字》中“土”部字、“田”部字、大量的“牛”部字与农耕相关,大量的“鹿”部字则与狩猎相关。远古部族间频繁征战,生活与战争大量使用马匹和车,所以出现了大量的 “马”部字和“车”部字。这些字中很大一部分在现代汉字流通领域里已经消亡,但是作为研究远古社会的相关文化至关重要。

2两性称谓中的汉字

说文解字中对“女、妇”的解释如下,“女,婦人也。象形。”“妇(婦),从女从帚。”《说文解字》:“帚,粪也(粪为弃除之义)。从又持巾扫冂内。”巾是用来覆盖和擦拭的,佩带在身上,并不用作扫地。冂,指国邑之内。所以,帚为执巾管理国邑之内的人,大体还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反映,不仅仅是今天女性这个意思。

“男,丈夫也。从力从田。” 一般认为“男”这个字是农业社会产生的会意字。不过“田(畋)”最初为田猎之义,后引申为树谷之义。无论是打猎还是农业生产,总是男子任主要劳力。

从以上三个汉字的造字用意来看,体现了重女轻男的理念。但是即使后世随着男性权力和地位的提升,这些汉字已成定局。随着父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男子的专称和尊称越来越多,女性便很少了。如“士、君、生、郎”即典型的例子。

3婚姻家庭中的汉字

历史上存在一个知母不知父的时代,现在子女都姓父姓,然而“姓”字却从女,最早是女子有姓,最早的八大姓都是女字旁,即姬、姜、姒、嬴、妘、妫、姞、姚。

娶,从女取声,本即作“取”。取,从又“即右手”取左耳,是会意字。这是古代的战争中杀死或俘虏敌人后,割取左耳为凭证。那么娶妻何以曰取呢?这跟婚字从昏相联系,娶妇于昏时,故曰婚。这是远古时抢劫、掠夺婚姻的见证。

“家,居也。从宀,豭省声。” 豭,牡豕也,即公猪。家意为丈夫,这不是贬义,反而是一种爱的表现。“宀”,意为房子,“宀”下有公猪,即为家。“宀”下有禺(母猴),即为寓。“宀”下有女,即为安。安、家二字,一从女,一从男,即为夫妻,夫妻是家庭的最基本的因素。

“父,矩也。家長率教者。从又举杖。”父即是手中举杖的人。显示了父亲在家中的权威。“母,牧也。从女,象怀子形。一曰象乳子也。”甲骨文中母和女二字可以通用。用“母”做部首的字多与本意相关,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特点。如“诲”,在“知母不知父”的时代,自然诲人不倦的是母亲。

4疾病中的汉字

“跛,行不正也。从足皮声。”“跛”字不正的意义从何而来呢?我来看几个从“皮”的字:“颇”,“头偏也”。“駊騀,马恶行也。” (《广韵》),马恶行,即马跛足。“陂”、“坡”倾斜的意思。这些字里面包含的倾斜义可能源于“皮”。肌肉受伤裂开口子,两面的皮肉受到牵拉自然会倾斜。

“,半枯也。从疒扁声。”半枯即偏瘫。“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册是古代书籍的一种形式,它是将一条条竹片用绳子编连起来形成的。文字就写在竹片上。竹片又窄又硬,像人的骨骼,所以,如果人的肢体到了皮包骨的程度,那就像简册了。所以“扁”的枯义就形成了。“扁”的本义是指管户籍册的官署。但不知为什么,在它的基础上不仅产生了“”,还出现了“偏”(不正)、“骗”(心术不正)等字。

“痱,风病也。从疒非声。”痱子是暑天皮肤上起的小疹子,多为粉红色。它的字义来源于“非” 。从“非”的字多有红色的意思,因而才有“绯”(红色)、“鲱”(鱼子,当然是红色)、“翡”(赤羽雀)等字的产生。

“癌”是近几十年产生的字。在这个字产生之前,这个病写作“喦”。这是“岩”的异体字。“喦”指山岩,即山崖边或山上突出的、凹凸不平的岩石。这和恶性肿瘤“癌”的形象十分相似。由于“癌”读作y醤,与“炎”容易混淆,因此后读作“醝”。

5服饰中的汉字

“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甲骨文中衣襟可向右开,也可向左开。但是到了周朝以后,汉人的衣襟一般向右开,当时就形成一种文化——把向左开的衣襟看成一种落后的文化。所以孔子说过“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衽就是衣襟。

《说文解字》中没有今天的“裤”。但是有这个“绔”。“绔,胫衣也。今所谓套袴也。左右各一。分衣两胫。”这说明在上古没有今天这样的裤子,是不连裆的裤子。今天的裤子大概是战国时期的赵国的赵武靈王学习胡人的服装改良的裤子,骑马作战非常方便,自此也就有了骑兵部队。但是普通百姓还没有穿这样的裤子,直到汉代百姓才穿上今天的裤子。但是由于社会地位和等级的不同,做裤子的材料是不一样的。有钱人使用当时高级的丝织品“纨”的,后来穿这种高级丝织品的人被称为“纨绔子弟”。

许多传统文化信息都包含在汉字中。一个个方块字传递的不仅是字音和字义,而是传递了几千年的文化内涵。作为拥有千年文化的华夏民族要通过复兴汉字文化,来完成复兴中华伟大使命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 鲁毅.汉字:中华文明的历史丰碑[N].光明日报,2007-04-06.

[2] 饶宗颐.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74.

[3] 党怀兴.传承汉字文明,坚持文化自信[J].人民论坛,2017.

[4] 何九盈,胡双宝,张猛.汉字文化大观[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5] 王永民,全根先.汉字:文化自信的伟大基石[J].人民论坛,2017.

[6] 王霄兵.论汉字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功能[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

[7] 裘锡珪.文字学概要[M].商务印书馆,2013.

猜你喜欢
部字裤子汉字
七条裤子
《说文解字》从“月”部字与从“肉”部字在篆法中的区别
皱裤子遐想
“破裤子”路
《说文解字》肉部字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