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研究综述

2018-04-23 01:09涂薇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35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

涂薇

摘 要 如今,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教育部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提出了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的人。然而,许多研究生都将研究的对象锁定了在学生身上,对高中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很少。本文旨在通过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献进行梳理,从而说明对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的必要性。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师 跨文化交际能力 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471文献标识码:A

2000年5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颁布。新《大纲》在教学原则中首次提出了“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的内容,要求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 、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2004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也在教学性质和目标以及教学要求中提出了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内容。可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已经日益显现,英语教学大纲也已明确提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因此,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更好地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研究的现状,笔者从中国知网学术期刊中统计了一组数据 (2008-2018年 )(见表 1):

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只占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一小部分,而其中又以讨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与培养为主,而对于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与培养却十分有限。但是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来自于教师,所以作为教师应先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重视自身的文化素养。 长久以来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其对象大多数学生,教师常常被忽略。本文希望通过对在以往研究的梳理与理解,说明对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的重要性。

1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起源的相关研究

跨文化交际研究,又称跨文化交际学,是致力于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中产生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学科,60 年代兴起于美国,80 年代初引入我国,有着文化人类学 、传播学、社会学 、心理学、语言学等背景,是一交叉学科。在我国,对这一学科的兴趣主要集中于或局限于语言教学界, 尤以词汇 、语用、交往习俗等与语言交际有关的层面最受关注 。

跨文化交际学在英语中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早期也被称为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有的学者区分两个术语,他们认为前者强调过程,后者强调文化比较,但是大部分学者不作这种区分。目前使用前者的已占绝大多数。首先,我们应了解跨文化交际学兴起于美国,Edward Hall在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看作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在这一书中,Hall对于时间、空间与交际作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60年开始陆续又有一些关于跨文化交际的著作面世。例如:1996年A.Smith主编的《交际与文化》(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70年代Larry Samovar 与 Richard Porter合编的《跨文化交际学选读》(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Reader)等等。

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的历史很短,大致上是从80年代初期人们才开始注意这方面问题,主要是来自于外语界的学者与教师。例如:许国璋先生于1982年在《现代外语》上率先发表有关语言与文化的论文:Culturally-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着重讨论了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的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一部分外语院校首先推出来跨文化交际学的课程。时至今日,我国已有几十所大学的外语院系开设了这门课程,跨文化交际教材相继问世,例如,许力生主编的《跨文化交流入门》 (2004) 和《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2004)、杜瑞清等编的《跨文化交际学选读》(2005)、Linell Davis 编写的《中西文化之鉴》(2001)、唐德根著《跨文化交际学》 (2000) 都是近几年出版的針对大学开设课程需要而编写的教材。

但是近几十年来,随着国内和国际大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语言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外语教学不断应变、与时俱进地实现了以目标语语言能力为教学目标向以目标语交际能力为目标的跨越。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概念应运而生。Byram教授认为具备这种能力的人不仅能够有效地与外国人的交流,还能够克服文化优越感和文化偏见,能够和来自异国文化背景的人互相达成妥协与理解,使交流得到互惠双赢的结果。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恰当运用语言文化知识与异文化成员进行有效而得体交际实践的能力。广大师生意识到语言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贾玉新 1997:3)。

2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的相关研究

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普遍关注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目前学界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探讨仍在继续。然而,时至今日,国内外对于这种能力的称谓仍未达成一致。与之意义相近的称谓多达十几个,如: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e)、多文化能力(multicultural competence)(Holcomb-McCoy,C. C.,2004)等等。本文采用了Myron Lustig、陈国明教授、庄恩平教授及胡文仲先生的观点,认为跨文化能力等同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在本研究中使用“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概念。

国外以Spitzberg 与 Cupach ( 1984) 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三要素理论影响较大,三要素分别指动机、知识和技能。动机指与别人交际的愿望;知识指对交际的意识与理解,包含国家层面的各种文化变量以及个体认同;技能指从事交际行为应具备的一些能力,包括留意能力、模糊容忍能力、自我平静能力、移情能力、自我行为调节能力、准确预测与解释对方行为能力。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足够的跨文化知识、积极的动机和有效的交际技巧,三个因素应同时具备。Byram在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与评估》一书中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论模型。该模型由态度、知识、技能与文化批评意识这些构成因素结合才能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且它们之间是互动的关系。Kim (1991)、Gudy kunst(1992)等人的他们关注的更多是是心理层面,他们认为,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包括认知、情感、行为诸方面的适应能力,具备了这些方面能力的交际者,就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根据实际情况临时搁置或修改自己原有的文化习惯,去学习和顺应与之不同的文化习惯,并能创造性地处理交际双方之间的文化差异。

国内贾玉新( 1997: 480-502) 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与交际方略系统。基本交际能力系统包括交际个体为达到有效交际所应具备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能力、文化能力、相互交往能力以及认知能力; 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包括移情能力和交际者在交际中使用正确的交际策略能力;情节能力系统包括遵循意义和行为之逻辑的一般情节能力以及超越和改变自己习惯遵循的规则的超级能力;交际方略系统包括在交际过程中因语言或语用能力有缺陷而达不到交际目的或造成交际失误时所采用的一系列补救方略。文秋芳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交际能力又由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及策略能力构成。跨文化能力则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及灵活性。赵爱国、姜雅明把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行为能力。

比较这些研究发现,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多向度的概念,除了必要的知识有关以外,还有思维、行为、情感和个性的等因素相关。

3有关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研究

以“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题词并含“英语教师”在CNKI上进行有效检索,检索到的文献很少,共42篇相關研究文献,其中包括硕士论文8篇,期刊32篇,和国内会议2篇。8篇硕士论文中其中有4篇是关于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2篇关于初中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2篇是关于高中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所有期刊论文中,属于核心期刊的关于高中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只有一篇,这篇论文是关于《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分析》,主要是对中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存在哪些问题等进行调查研究。

4已有研究结论及其本研究的启示

首先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不仅体现在在起源、概念、组成部分等理论方面的研究十分丰富,研究问题进一步深化,研究更加广泛,不在局限于语言与文化、文化适应等,还涉及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该如何培养的问题,同时还体现在对国外理论的系统引进和对现有理论的系统评述。国内还出现了有权威的刊物,例如,上海外国语跨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跨文化研究》;哈工大外国语学院和中国跨文化交际协会合办的《跨文化交际研究》。

但是我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的主要是外语界的一些教师与学生,其他学科的学者很少参与,这就限制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的发展,中国本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论缺乏。此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学生,针对教师的研究还很少,这方面需要引起重视。经过以上文献的梳理,我们可以得知对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是势在必行的。

参考文献

[1] Byram,M.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7.

[2] Hedge,T.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3] Wiseman,R. L.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 In Gudykunst, W. B. Cross-Cultur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2007.

[4] 杨盈,庄恩平.跨文化外语教学: 教材与教法——外语教学跨文化能力模式的应用[J].江苏外语教学,2008(02).

[5] 张卫东,杨莉.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的构建——基于外语教育视角和实证研究方法[J].外语界,2012(02).

[6] 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0.

[7]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8]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9] 颜静兰.外语人才培养目标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10]   张世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专业人士跨文化交际能力构建[A].2012.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
浅谈体验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