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湿地植物景观绿化设计研究
——以潘安湖建设为例

2018-04-24 01:20陆立权
江西农业 2018年3期
关键词:种植区群落树种

丁 岚 陆立权

(1.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2.徐州城市职业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湿地是人类和众多野生动植物的重要生存环境之一,具有丰富的物种。湿地在防洪减灾、治理污染、生态恢复、改善气候、美化环境、控制洪水、调节径流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有其他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被誉为“自然之肾”“生命的摇篮”“文明的发源地”和“物种的基因库”[1]。

湿地植物景观营造是基于生态保护的前提下,以植物群落的生态结构为出发点,充分利用植物自身的形态、线条、色彩等,运用规则或自然式的种植手法来突出植物的整体美,营造出具有一定规模的、突出湿地特色的、优美舒适的景观。

1 湿地植物景观营造原则

1.1 适地适树原则 乡土树种的自然之美、普通之美能够展现其自身自然天成的独特魅力,精神层面上代表一种扎根于泥土的归属感,使浮躁的人们找到自身的归属与认同。此外,可以适当引进一些外来物种,但要注重对外来物种生长情况的监测、检疫和适当的限制,以免对本土植物造成危害。

1.2 功能性原则 湿地在强调保护的同时,也应突出湿地开展生态保护、旅游休闲和科普活动的教育功能。因此,其植物规划也应根据人的不同需求,以服从功能为出发点,以整体和谐为宗旨,营造空间有开有合、有疏有密,层次有高有低、有错有落的植物景观效果,并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提高景观的功能性。此外,结合不同生物、不同生境,选择野生生物喜欢的植物类型,满足动物的生长需求。

1.3 多样性原则 植物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湿地景观,而且影响着其他生物多样性,因为植物为生物创造了多变的、适宜的生活空间。此外,多样性的植物种群保证了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生态功能的充分发挥,在视觉上形成了多样的、多变的景观效果[2]。

1.4 景观变化性原则 园林景观的天时之美,注重自然性、季相性的植物景观,构成流动的景观序列。而植物最能体现这一序列景观,其在气候和季节变化中以其交替、变化的生命活力展现着季相之美,体现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的季节变化魅力。在植物配置时应根据不同的季节来确定特定的植物景观体验,使湿地植物景观成为三季有花、四季各异的景观。

2 潘安湖湿地景观绿化设计

潘安湖位于徐州市贾汪区西南部青山泉镇和大吴镇境内,贾汪西南部,为权台矿和旗山矿采煤塌陷区域,是全市最大、塌陷最严重、面积最集中的采煤塌陷区,面积约为0.116万hm2,是全市最大的采煤塌陷地。区内积水面积为240 hm2,平均深度4 m以上,长期以来该区域坑塘遍布、荒草丛生、生态环境恶劣,又因村庄塌陷,造成当地农民无法耕种、无法居住,绝大部分地区称为了无人居住区。

开发建设潘安湖湿地公园,对改善和修复当地生态环境,有效拓展徐州市的生态空间,促进城市转型,提升贾汪区生态环境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能使采煤塌陷地变“废”为“宝”,变“包袱”为“资源”,为市级“三重一大”重点建设项目,也是徐州市打造国家资源型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示范性工程。

2.1 种植设计原则 生态优先,最小干预,注重文化,以民为本,可持续发展;通过优化乔灌木和湿地植物的种植策略,科学布置湿地、陆地和微地形区域的种植结构,改善地块生物群落的生存环境,提升地块的生态价值;不各区域功能紧密结合,从植物设计方面突出各区特色,在保护湿地生态的同时激活并进一步开发利用湿地价值;选用潘安湖本地乡土树种及适应本地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的优势树种,从不同季相、不同观赏角度进行树种搭配,达到四季皆有景、四季皆美景的植栽效果;从平面设计和竖向设计上,丰富植物层次,使林冠线与林缘线充满自然美感[3]。

2.2 乡土树种调查分析 经调查研究,徐州市常用植物共102种,其中常绿16种、落叶55种、草花12种、水生植物19种,其中除旱生及不耐水湿植物外,有91种植物适合应用于湿地植物群落配置。

潘安湖湿地景观绿化植物栽植主要为耐水乔木、本地乡土树种、灌木、水生植被四大类,约195个品种。其中,乔木26个品种,约8.8万株;本地乡土树种52个品种,约2.0万株(见表1);灌木配置为128 hm2,82个品种;水生植被配置为175 hm2,35个品种;常绿及落叶乔木配置约10.8万株,78个品种。

耐水乔木主要以水杉、池杉、水垂柳、水松为骨干树种,以本地乡土树种乌桕、白蜡、合欢、大叶女贞、白榆和朴树等52个乡土树种为点缀。栽植数量约为2万棵。

水生植物主要以芦苇、香蒲、菱角、红蓼、水葱和灯芯草为核心骨干水生植被,这六种植被占水生植物栽植量的80%以上,并按照湿生-挺水-浮叶-沉水植物的水生规律进行分层次配置。

表1 乡土树种名录

2.3 植物总体规划 根据项目的现状条件与景观层面的需求,种植设计分为内外两层种植圈。外层植物圈作为地块与城市各类道路间的屏障,阻隔了粉尘、噪音等城市不良环境因子,同时对自身及地块内的整体湿地生态起到保护保育作用,不建议游人进入游览。内层植物圈按游览、娱乐度假、科普的功能区别分为人工湿地群落、混合湿地群落和自然湿地群落。

2.4 植物群落分区

2.4.1 防护林隔离区 本区域主要分布于景区外围,起到防风隔离的作用。将高大的杨树林及密实的大叶女贞作为主要树种,可作为景区的背景林,并为湿地公园提供一个与外届分隔的缓冲区,使得内部的植物群落能够更加稳定地生长。

2.4.2 湿生森林群落 以中山杉和垂柳为主要树种,沿水岸建立若干处湿生森林,丰富湿地植物群落的林冠线,完善生态结构,运用湿生乔木根系更好地增加湿地土壤的稳定性。

2.4.3 水生草本群落 水生草本植物为该项目湿地的主要组成群落与特色景观,成片品种丰富的水生植物构成良好的生境,为各种动物提供栖息的场所和食物。主要由荷花、睡莲、花菖蒲、香蒲、鸢尾和芦苇等组成特色的景观区域。

2.4.4 混交林群落 以原有已栽植的混交林带为基础,继续增加优势树种的数量,使得其在复杂中有一定的规律,展现生态自然的群落交替形式,形成生态结构稳定的植物群落。

2.4.5 常绿乔木群落 主推柏类、竹类及香樟,使针叶、阔叶都在湿地中有所体现,能作为四季景观的背景植物,与落叶树形成很好的搭配效果。

2.4.6 落叶乔木群落 以秋色叶树种朴树、黄连木、榆树、乌桕及观果柿树、山楂为基础,形成特色鲜明的秋景观赏区。

2.4.7 落叶灌木群落 落叶灌木群落主要以观花观果植物为主,展现优美的季相景观,提供游人赏花赏果的区域,使得游览路线生动有趣。

2.4.8 常绿灌木群落 以石楠、杨梅、枇杷为主要品种的灌木群落,丰富了湿地植物群落的层次,通过对空间的阻隔有效地引导游人规线,并为一些动物提供私密的栖息场所及食物。

2.4.9 大地地被景观 以宿根草花及草坪为主的大地景观,为湿地营造了开阔的空间,丰富了植物景观层次,与乔灌木林形成对比,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也可展现季相变化,创造季节分明的景色。

2.5 植物冬态设计 由于湿生植物、水生植物入冬后大多凋零,自然湿地冬季多呈现萧瑟、沉寂的景象。因此,潘安湖种植设计可以常绿植物为骨架,如同一把绿伞,支撑起群落林冠线,又或是将常绿植物穿插入落叶植物群落中,点缀和丰富落叶植物群落冬季时的观赏色彩,同时种植红梅、红瑞木、火棘等冬态景观树种,为项目地块的冬季景色注入生机和活力。

2.6 植物分区设计 根据景观总体设计,从植物设计的角度出发,将地块分为主入口广场及湿地主题景观种植区(以震撼大气的种植形式突显公园主入口的雄壮气势)、潘安文化主题景观种植区[用梅园、竹林、闻香园(槐花)、桃园等营造具有传统文化寓意的综合性展示氛围]、湿地娱乐景观种植区(以有亲和力的植物造景,让游人与自然有更多互动)、乡居度假种植区(以多彩的植物自然形态打造富有野趣的静怡休憩空间)、湿地科普展示景观种植区(完整的生态净水系统,科学展示湿地的生态价值)及湿地防护保育种植区(兼具防护和保育两大生态功能,带动整个地块生态的恢复)[4]。

2.6.1 主入口广场及湿地主题景观种植区 主入口处以树形挺拔、季相特色分明的高大乔木与剪型灌木结合几何规整的硬质广场,形成庄严震撼的空间氛围,并给人以强烈的方向指向性,引导游人进入地块,并使主题标志物成为视觉亮点,增强标志物的标示性和主题感。树种选择上,以徐州市市树——银杏为该区域的主打树种,进一步体现地域特色。

湿地主题景观区与主入口的大水面景观相对应,以开阔连绵的荷花、芡实等大叶浮水、挺水植物群勾勒水面边缘,让绿意从陆地延伸到水中,使游人领略宽广的大空间湿地景观。

2.6.2 潘安文化主题景观种植区 该区域选用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植物为主要景观树种。以梅园、竹林、闻香园(刺槐、红花槐、香花槐等)为观花闻香的专类园,梨园、山楂园与桃园为观花观果的专类园突出主题。景观建筑周边竹林环抱,营造出幽静典雅的氛围;疏林草坡,环境宜人,视野开阔,为举办活动提供了理想的场地。岛屿的边缘则是有大量自衍花卉和宿根花卉打造的大地景观,极具视觉冲击力,与内部空间形成对比。

2.6.3 乡居度假种植区 该区域植物景观侧重静态观赏,营造放松、惬意、宁静的观景氛围,以乔灌木组合分割空间,围合出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团体活动场所。植物品种选用樱花、玉兰、天目琼花、金银木、桂花和青枫等或是花色素雅、或是暗香浮动、或是树姿飘逸的树种。

2.6.4 湿地娱乐景观种植区 该区域景观定位为活泼、有趣味性的生态植物景观,陆生植物群落与湿地植物群落围绕着小场地与活动休憩设施,形成一个个风格迥异的小空间:点缀观花观果的乔木花灌木组合为热闹的活动空间创造观赏亮点,以观叶芳香类植物组团围合静怡的休憩空间,芦苇、菖蒲等挺水植物密植成片与水面结合营造开阔悠闲的观景空间。

2.6.5 湿地科普展示景观种植区 该区块为科普展示区,通过沿水面布置全套湿地净水系统,分段演示植物、生物、律生物的净水过程及净水成果,科学生动地向游人展现湿地系统对地球与人类的生态价值。植物造景上以野趣恬静为主基调,配合净水系统区域维护生长期短的植芦苇、菖蒲等湿地植物,同时设置枇杷园、玉兰园等专类花果园,让游人产生返璞归真、重回自然又兼具参与活动的观景感受。

2.6.6 湿地防护保育种植区 该种植区域直接与城市干道相接壤,因此其作为公园的绿地同时也要兼顾来自道路上的观赏规线,同时又需要隔离城市中噪音、尘埃等不良环境因子。以乔木+亚乔木+大灌木+灌木+地被的形式,打造层次丰富、规线舒展的带状绿地。该区块周围现状散落零星杨树树列和红叶石楠绿篱,建议保留作为防护隔离林带中的外围背景。

在起到防护隔离内外空间的同时,该区域也肩负保育生态的责仸,以生态湿地景观为载体,种植枇杷、火棘、桑树等果树,为鱼类、两栖类、鸟类提供适合生存的场所。为了确保该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建议限制游人的参与,通过远观来欣赏自然野趣的湿地美景。

3 结论

首先,从湿地公园的生态功能角度出发,并运用生态学原理,对湿地自然植物群落景观进行提炼和艺术再现,遵循湿地自然植物群落的形成和生境之间的关系。并且力求反映城市湿地公园植物的地带性特色,因地制宜地进行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生态设计,营造城市湿地公园“拟自然生境”景观。

其次,构建植物群落时,从湿地生境特点出发,结合水的平面和剖面、地形变化及土壤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植物。首先从湿地功能性质出发,选择符合湿地功能要求的建群种与优势种,并进行亚优势种植物的确定,对湿地整体环境的控制起到辅助与协调作用。在不同功能展示的环境中,选择一些凸显环境特点的点景植物,根据具体环境的需要选择相应的伴生种及偶见种作为补充。分别在水的剖面和立面营造能够反映生境特点的使之能够稳定演替的植物群落。

最后,营建地域性生境,选择凸显生境特点的植物。针对徐州市湿地公园植物群落进行生境营造时,创建具有地域性特点的生境,选择植物与湿地自身相符合的植物构建植物群落。从湿地公园的功能角度出发,在构建植物群落时,选择能够反映湿地生境特点的植物,配合地形构建植物群落。

[1]张庆辉,赵捷,朱晋,等.中国城市湿地公园研究现状[J].湿地科学,2013(1):129-135.

[2]谢雅玲.湿地公园植物造景设计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3):204.

[3]刘碧云.湿地公园植物配置框架探讨[J].林业勘察设计,2010(1):126-129.

[4]刘小冬,郭春华.湿地公园植物造景探讨[J].广东园林,2011(5):16-18.

猜你喜欢
种植区群落树种
江垭库区鱼类群落组成和资源量评估
基于Landsat-8遥感数据的冬小麦种植区地表蒸散量时空分布研究
大学生牙龈炎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
C市主要草莓种植区土壤重金属镉、铅现状调查
不同种植区陇东苜蓿营养价值的比较研究
合成微生物群落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GC-MS流苏树种子挥发性成分分析
树种的志向
我国西北某陆地油田采出水微生物群落结构
树种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