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路径研究

2018-04-24 02:23
许昌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供给辅导员主体

张 华 敏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通识学院,重庆 401331)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改革社会旧有的产品供给结构,提供更多的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现代社会中,政治、经济、教育是紧密相连的整体,经济上的“供给侧改革”必然引起教育上的变革[1]。 高校承担着为大学生提供优质思想政治服务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应主动顺应时代发展,积极探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路径,提升高校的育人能力。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4。由此可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通过一定的供给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侧进行联通,满足学生成长需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供给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方法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扩大市场的有效供给,以期进一步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和社会的需求[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发展的方向,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困境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总量不足,且供应不平衡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主体被窄化,减少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总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教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大学生们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产品供给和教育服务。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辅导员通过处理学生日常事务,为学生提供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因此,高校很容易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主体局限于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这就窄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主体的范围,减少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的总量。

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师生比偏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的师生比做出了规定:本科院校师生比为1:350—400,专科院校师生比为1:550—600。 教育部43号令规定,高校辅导员配备的师生比不低于1:200。师生比偏低,就意味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供给量与学生的需求量处于不平衡状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任务偏重,辅导员事务性工作量偏大。这就可能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不能及时地予以精准帮扶。

最后,供给结构不合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各个时期都需要高校为其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产品和精神服务。而高校往往依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的规定,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安排在低年级阶段(本科的一、二年级,专科的一年级)集中授课。这就容易导致高年级大学生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供给。其实,与低年级学生相比,高年级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时间更长,所遇到的社会困惑也更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需求会更大。如果高校缺乏对高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供给,仅凭辅导员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无法满足其成长成才需求的。这势必会减弱高校对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引领作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需内容不匹配

统治阶级“作为思维着的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4]99。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高校理应根据中宣部、教育部的要求为学生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产品和教育服务,但是供给侧与需求侧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与学生发展的需求侧是彼此联系着的有机整体。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要想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针对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精神产品和精神服务。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过度强调其政治性,忽视大学生的实际需求,那么这样的供给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三)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模式带来的弊端

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功能[5]。 为了实现这一功能,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常采取“三单”模式:单向度、单信息、单通道。即高校在供给思想政治教育产品时,常常采用说教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灌输,希望以此达到规范其言行的目的。然而,“三单”供给模式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大学生的思想需求,忽视了学科之间的融合,因此容易让学生感到精神压抑,难以产生情感上的认同,这就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四)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环境还不够成熟

高校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对大学生提供产品供给和教育服务的。目前,高校在提供思想政治产品供给时,虽然强调了课堂环境的管理、校园文化的营造,但对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照不足。这就割裂了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学校环境之间的有机的联系。对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关注在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过程中,目前尚处于自发性阶段。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是关涉高校能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高校在借鉴经济学理论时,只有自觉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树立多元主体共治理念,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主体共同体,调整供给模式,优化供给环境,才能真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一)树立多元主体共治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应树立“多元主体共治理念”[6]。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随着新时代的来临,现实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大学生思想困惑的种类越来越多,数量越来越庞大。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主体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这就要求高校必须牢牢树立“多元主体共治理念”,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主体共同体,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主体合力,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产品和教育服务。

(二)构建供给主体共同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总量

多元主体共治的理念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主体的范围。但是,各供给主体并不是杂乱地分布于同一个层面,而是呈现出一种多层协作的有序结构。为了将多元主体共治的理念落实,高校应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主体的共同体(如图1所示)。

图1高校思政教育供给主体共同体

首先,坚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基点,确保思政课教师在多元供给主体中的核心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这就奠定了思政课教师在多元供给主体中有核心地位。思政课教师应依托自身的学科优势,研发出更多的拳头产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与此同时,在多元供给主体中,由于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水平相对较高,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还应该为共同体内的其他供给主体提供思想理论帮扶,指导其解决工作生活中的思想困惑。

其次,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常被分为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教育和辅导员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缺乏沟通,会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分离。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发展,可以及时获取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从中洞察出学生真实的思想需求,进而调整自己的理论教学,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思政课教师协同发展,辅导员可以从思政课教师处获取理论指导,促使自己跳出冗杂的学生事务性管理,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

再次,坚持学科之间的融合,促进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主体共同体时,应促进供给主体的协同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要素生产率”[7]。 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的融合发展,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教育载体,让思政教育更具亲和力;可以为大学生们提供多学科思考问题的方法,满足其多范围、多类型、多层次的发展需要。

最后,坚持人与环境的融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区、企业、家庭的协同发展。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对人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应主动建立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之间的有机的联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供给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主体共同体的构建,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主体的范围,改变了旧有的单一供给结构,形成了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有机供给系统。供给主体共同体的构建,有效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的合力,大幅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数量和质量,缓解了思政课教师人手不够、思想政治课程安排不合理的困境。

(三)创设“互动型”供给模式,实现供需内容信息对称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高校教育供给侧改革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因此,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大学生的实际需求。需求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正是在这些需求的共同作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不断探索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砥砺前行[8]。 实施“互动型”供给模式,能将供给侧与需求侧有机结合起来,能有效化解产能过剩,实现供需两旺,让供给侧和需求侧处于动态平衡中。

首先,“互动型”供给模式可以多向度传递信息。“互动型”供给模式尊重了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了供需两侧的平等交流。因此,该模式能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主体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大学生;与此同时,该模式也能第一时间将需求侧大学生的反馈信息传达给供给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则根据需求侧的反馈信息进行生产结构调整。这将有助于高校优化思政教育产品供给和教育服务。

其次,“互动型”供给模式可以多渠道传递信息。“互动型”供给模式为供需两侧提供了多种交流通道。供需两侧可以利用传统课堂通道,也可以利用新媒体通道,进行线上和线下交流。由于生态是一个不断演变着的庞杂系统,仅凭着理智和道德说教无法把握自然和生命之道,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在实践操作层面上,必须是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9]。 “互动型”供给模式的信息传递渠道已经超越了说教的范围。在互动交流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主体将引导大学生们处理具体的社会问题,让大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中明晰理论形成的背景以及适用范围。这将有助于大学生们对思想政治理论形成更加直观的感知和深刻的理解,进而形成理论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亲近。

最后,“互动型”供给模式可以携带多种类型的信息。“互动型”供给模式突破了现有“三单”供给模式的弊端,可以携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主体共同体所囊括的所有信息。该模式既可以携带旧有的信息,也可携带在交互过程中创生的新信息;既可以携带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信息,也可携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信息;既可以携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的信息,也可以携带其他学科的信息,还可以携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信息。“互动型”供给模式可以有效实现信息增容,可以更大容量地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的产品信息和服务信息,更好地满足大学生们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成长需求。

(四)营造“三位一体”的供给环境,形成教育合力

和谐的环境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产品供给和服务供给。高校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促进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的有机整合。所谓的“走出去”,一方面是指高校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感受校外环境,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学习了解思想政治理论来源,领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并借助校园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手段,宣传自己的校园文化,引领家庭环境建设和社区环境建设。“请进来”,是指高校邀请知名校友、社会名人、企业人士等进入校园,传播优秀的社区文化、企业文化,丰富和优化校园环境。“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既突出了校园环境的引领作用,又将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了有机整合,从而达到了供给环境合力育人的目的。

四、结语

供给侧与需求侧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这就决定了供给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但是,因为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所以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还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必须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发展逻辑。唯有进行双侧思维,高校才能不断优化教育服务供给,才能探索出适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 张晓曦, 王克婴.供给侧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视角[J]. 经营与管理,2016(9): 143-145.

[2] 张耀灿,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刘玉颖, 陈梅.“供给侧改革”视域下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路径分析[J]. 职教论坛,2016(11):19-22.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张闯.构建多方参与、共同推动的“大思想政治”工作格局[J]. 中国高等教育,2017(12): 24-26.

[6] 侍旭.高校思政教育也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N].光明日报,2016-03-16(16).

[7] 汤涛.略论供给侧改革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 81-84.

[8] 王学俭, 杜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6): 117-121.

[9] 王学俭, 魏泳安.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探略[J].思想教育研究,2013 (5): 8-12.

猜你喜欢
供给辅导员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