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群体聚集后出现的价值混沌现象研究

2018-04-24 11:59陈颖楠吴花平郑益豪
现代商贸工业 2018年11期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

陈颖楠 吴花平 郑益豪

摘 要:基于大学生群体价值混沌的角度,通过设计与之相关的调查问卷,并对其分析,发现当今大学生群体聚集后出现的价值混沌现象的特征,并对每项特征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揭示了大学生聚集后出现价值混沌现象的归因,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便大学生能够以更加亲和的形式融入大学生生活,占领主流意识形态空间,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健康向上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大学生价值观;价值混沌现象

价值观是以个人认知、理解为基础上,从而做出判断和抉择时所持的一种综合性信念。教育的两大目标之一就是将青少年培养成具有正确价值观的人。从古到今,使受教育者聪慧和使受教育者高尚是教育树立的两个伟大的目标。价值观多样化发展是目前社会上的一种普遍现象,在信息光速传递交流、信息量爆炸的今天,价值观多样化对社会的发展有利有弊,一方面它带给了人们更宽广的视野、更宽泛的选择,思想活跃,百家争鸣,有益于形成精神文明发展欣欣向荣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信息量过大,超出人们的承受范围,也容易引起人们在价值判断过程中的迷茫感,从而导致在众多价值取向中无所适从。当今时代下的大学生乐于追随思想热潮,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必然也会收到价值观多样化或多或少的影响。大学生群体聚集后出现的价值混沌现象就与此有关。

1 大学生群体聚集后出现的价值混沌现象的表征

为了解大学生群体聚集后出现的价值混沌现象及负向行为的真实情况,我们设计了一组调查问卷,包括了大学生上大学的动力是什么?大学生认为怎样才能实现人生价值观的满足?大学生做事是否会坚持自己的原则?大学生自己认为最妨碍大学生个人发展的是什么?大学生判断人生价值的标准是什么?

调查问卷共发出453份,收到有效问卷421份。通过发放问卷并对其整理分析,我们得到如图1-5的调查结果。

如图1为大学生上大学的动力调查结果。从调查结果可知,现代大学生的认知较之以往有鲜明的不同之处,其一,他们并不盲从于权威,而更加擅长且乐于思辨,挑战传统,面对问题,他们更倾向于寻求更加新颖高效的解决方法,而非墨守成规,循规蹈矩。其二,他们在很多事情上并没有坚定的主见,在原生家庭和社会就业生存压力的影响下,从实用主义出发,他们更加难以找到发展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九成左右的被调查大学生在高校就读的主要目的和动力是就业和家庭成员的期望,而非出于十分明确的目标或崇高的理想的追求,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明显的不同之处,以客观现实和他人期望为就读目的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价值认知的混沌。

由图2可知,超过半数被调查大学生更追求主观上的价值观满足,认为精神、情感上的满足而非物质与事业的满足更能够满足他们的人生追求。但仍有不少大学生认为现实物质更能带给他们人生价值观的满足,这是大学生价值多元化的一个缩影,当价值认知不同的大学生群体聚集后,彼此间价值观的碰撞很容易引起迷茫感,进一步导致价值混沌现象。

从图3可看出,在传统的原则底线问题上,选择“必须坚持”的大学生并没有占据压倒性的比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大学生越来越能够认识到独立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但同时也受到一些腐朽思想的影响。在利己主义、实用主义、功利化思想的侵蚀下,一部分大学生在对待传统道德规范问题上存态度随意。 特别是原则问题,调查发现仅有半数被调查大学生做事会坚守原则底线,而与之相对不在少数的被调查大学生对于原则的态度相对淡漠。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如图4所示),相当一部分被调查大学生倾向于将阻碍自身发展的因素归结于自身性格,近年媒体反复宣扬的情商理论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使得大学生过于关注自身性格问题,从而相对忽略了制约自身发展的客观因素。

从图5可以看出,有47.96%的被调查大学生对于判断人生价值并无明确标准,36.73%的被调查大学生将人生价值的判断依托于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调查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人生价值的判断不甚清晰或是人云亦云,大学生对于人生价值的认知还很有限,仍在摸索着前进。人生观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甚至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人是不是有益于文明社会和谐发展的人,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最容易波动和受影响的时期,此时仍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价值认知模糊。

2 大学生群体聚集后出现的价值混沌现象的形成原因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素,素日,平素之意;质,本性、本质之解。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人的价值认知最终会升华到真善美的统一,相比以往传统教育更加重视的应试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形成的影响更加潜移默化。

大学生价值困惑的实质是理想信念的疑惑、道德感的迷茫与存在感的微弱,既表现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薄弱,又表现为他们对人文精神提升的渴求。大学生的价值困惑呼唤大学精神的提升,要求高校亟待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调查还发现,被调查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很大程度上受到原生家庭环境的影响,而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导致大学生之间的价值认知差异没有相对的标准而难以调和,从而导致大学生群体聚集后出现的价值混沌现象。

除此之外,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很容易受到社会上多样导向文化的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处在形成的关键期,容易受到原生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风向的影响,也会受各种思潮的影响。且高校在教学中重专业知识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我国的高等教育过分强调过窄的专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这种过分强调专业意识、专业教育的模式,导致了大學生知识面狭窄,人文素质较差等问题。社会上功利思想的滋生、人文关怀精神的淡化,人文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分离,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价值认知的模糊现象。加之网络形形色色的信息的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认知更加容易动摇。

关于大学生对于网络媒体信可信度的调查问卷结果反馈,认为不可信、有待斟酌的大学生占94.64%;关于能否准确辨别虚假信息的调查问卷显示,68%的大学生认为难以辨别。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于网络媒体信息能够保持警惕,但对于虚假信息的辨识能力不足。面对数量庞大的有益信息与无用信息相互交织的局面,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并没有足够的辨识能力选择所需和可信信息,多余的信息不能带给他们效用,反而会对有用信息的接收造成干扰、降低效率和效果,最终导致他们往往陷于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窘状之中,造成价值认知的紊乱。

3 大学生群体聚集后出现的价值混沌现象的应对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在最大限度上发挥作用,不能仅停留在纸面理论上,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高校教育教学应进一步研究学生的认知、抒情、审美、创新能力等等的培养方法,着重引导大学生群体将所接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到实践中,在接人待物上认真观察自己、反思行为,在实践中修正认知,再利用修正后的认知指导实践。

从高校的角度看,高校是人文精神的源头和重要传播平台之一,面对大学生价值困惑,高校应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科学地理解世界、通过实践正确认识、适应进而融入动态发展的时代与社会。高校人文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学科与课程体系的改革,第二课堂、社团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人文讲座以及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途径等一系列问题的系统工程,是需要长远规划、坚决执行的重要任务。但鉴于目前形势下高校主流教育重心仍倾向于科学教育,高校还应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并非合二为一,而是指人们在认识、协调、改造自然的科学活动中,或者是在探索世界、处理人文社会活动中,都能够受到两种精神指引,使得科学技术同人文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文明社会的形成。

除此之外,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校内流通信息的监管。高校还可通过局域网控制大学生的上网时间,在休息时间予以断网,保证大学生的正常作息,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所谓堵不如疏,高校应更加重视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着力于提升大学生思想品味和兴趣爱好,加强引导,促使大学生自觉抵制低俗文化,从根源上肃清暴力低俗文化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高校还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以大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形式展开思想教育工作,通过新媒体技术的突出优势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同时,也要创新内容展现方式,比如可以使用网络流行语来增强可读性和亲切感,吸引学生兴趣。在深度上,可以针对时政新闻热点事件,由学校的资深教授或教师,发表深度专题评论等。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带来了高校教育沟通模式转型的契机,新媒体平台的广泛应用打破了传统教育媒介的时间空间限制,令高校与大学生随时对接,信息交流方便快捷,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应积极建设微博微信等官方媒体平台,以更加亲和的形式融入大学生生活,占领主流意识形态空间,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健康向上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简明心理学辞典[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2] 夏海燕. 反思与建构:开放德育视域下的高校价值观教育[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1):89-91.

[3] 托马斯·里克纳,刘冰等译.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M].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4] 何林. 价值多元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7):28-30.

[5] 冯刚. 着眼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 构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2):20-21.

[6] 童世骏. 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7] 张丽霞. 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与对策[J]. 河南社會科学,2017,25(8):120-124.

[8]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2.

猜你喜欢
大学生群体
大学生受众选择视角下微信表情包发展研究
管你怎么想,大学生就酱
网络事件中大学生群体态度及其导向策略分析
人文关怀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大学生微博使用动机实证研究
网络心理咨询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运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