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顿相互作用法在社会保险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2018-04-24 11:59毛艾琳
现代商贸工业 2018年11期
关键词:迁移学习教学模式

摘 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对教学方法提出了较高要求。传统授课方式能够较好地完成理论知识的传授,但缺乏实践内容仍将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基于问卷调查结果,了解学生学习需求,从而确定非社保专业学生《社会保险学》教学所面临的挑战,并采用威斯顿相互作用法的讨论式教学模式对原有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教学结果表明该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师生交流互动、深化知识理解等方面较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更具优越性。

关键词:社会保险学;教学模式;威斯顿相互作用法;迁移学习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构建高效课堂是教育变革的一个重要领域。社会保险学课程作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保险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作为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课程,如何使学生能够在理解和掌握社会保险理论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了解我国社会保险领域的政策动态和实务工作,是决定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确保高校能否向社会输入高质量社会保障相關人才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1 威斯顿相互作用法的内涵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因此教育的目标不仅是要培养成绩优异的学生,而且还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理智发展。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观察技能、想象技能以及符号运算技能”。

根据威斯顿对教学方法的分类,可以按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将教学方法分为:教师中心法、相互作用法、个体化方法以及实践方法。其中教师中心法以教师讲授知识点为主,主要包括讲授、提问、论证等方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目前我国一部分高校专业课程采取的教学方法。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对于课程的考察往往偏重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其结果是课程结束后,学生只记住了“是什么”,而未能进一步思索“为什么”;抑或是学生只记住结果,却没有掌握获得结果的方法。这无疑背离了大学教育的初衷,使得大学教育沦为“更专业细分的中小学教育”。为了实现大学教育的目标,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需要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猜想的价值和问题,以实现能够得出假设的激活效应;并培养学生运用心智解决问题能力的信心。鉴于课程性质,目前人文社科类专业部分课程无法采用个体化方法或实践方法,为此,研究通过相互作用法改善教学效果的路径也是必然之举。相互作用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包括同伴教学、小组设计等),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表1)。

2 社会保险学课程教学方法面临的挑战

社会保险学课程的理论性强,贴近民生问题,在实践中又与学生们息息相关。因此,教学中不仅要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还要重视实践教学。但是,社会保险学课程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在实践中还面临诸多问题,而本科学生由于缺少实践参与,没有机会与社保经办机构进行交流,对这些问题的认识难免会有所欠缺。因此,传统教学方式将影响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还会由于或多或少的“重复学习”而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给学生创造了解社保领域政策动态和实践中的问题的机会,未来就业后在面对各类问题时难免有措手不及之感。充实、更新社会保险学的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参与性,应该成为社会保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主旨。

3 相互作用法在社会保险学课程中的实践

教育心理学家一般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或分析其结构,其中之一是从起源上将学习动机分为直接的学习动机与间接的学习动机。前者指由学习活动本身或学科内容的吸引性而直接引起的学习动机;后者则指由于了解学习的社会意义而间接引起的对待学习的态度。直接的学习动机比较具体,带有更多的短期性,且有实效;间接的学习动机具有更多的社会性与理智色彩,富有长期性。这二者虽有差别,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若想更好地推动学生积极学习,就需要将这两类动机有机结合并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整体提升。为此,在实践中尝试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时,需要首先了解学生学习动机,明确学生学习期望,以便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学生需求进行精准对接。

3.1 学生的学习动机及目的分类

此次调查在即将选修社会保险学课程的本科生中共发放问卷94份,回收有效问卷81份。调查表明,学生对于社会保险实践中的问题有着较高的学习热情,同时大部分人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见表2)。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将学生学习社会保险学的动机与目的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期望将所学知识能与本人生活相联系。在问卷中共有两成多的学生选择了“希望了解普通劳动者可以享受到的社会保险权益”,部分学生特别提出“希望了解大学在校生可以享受到哪些社会保险待遇”。

其次,学生期望所学知识能在未来入职后进行转化。此次问卷调查对象中一部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预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以后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经办社会保险是他们的事务性工作之一。在本次调查中,有些学生希望了解未来工作后如何处理“社会保险相关工作”,还有的希望了解“企业可能面临的员工社会保险相关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学生对于迁移学习也有一定的需求,迫切需要了解课堂所学内容与未来工作应用之间是否存在联系以及应如何建立联系。

最后,学生期望学到本领域内最新、最前沿的知识。由于社会保险关系到国计民生,我国政府一贯重视其发展,每年都会出台一系列新的法规和政策。在调查中,有近四成的学生提出“希望了解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并特别说明“希望了解国家的最新政策以及未来的改革方向”。

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出学生对社会保险学课程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社会保险最新的发展”、“社会保险对我有什么意义”以及“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工作后可能接触到的社会保险知识”这三大问题,其中第一点可视为学生对社会保险学科本身具有较高兴趣,因此可以产生直接学习动机;后两点是学生对社会保险学习的社会意义的关注,由此可能引发间接学习动机。因此社会保险学课程教学的挑战在于如何有机整合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从而激发学生直接和间接学习动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2 基于相互作用法对教学方式的改进

基于对学生动机和学习目的的调查,在社会保险学教学过程中选择从几个方面入手,探索提高学生课堂参与,进而提高教学效果的互动式教学方法。试图通过构建以学生为主体,建立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渠道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3.2.1 利用学生天然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活动

社保领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在社保领域内新的变革多,热点多。同时,成长在网络时代的学生对于网络新闻有天然的好奇心,对于网络资源的搜寻也更为熟悉。因此在社会保险学的授课过程中引入了新闻讨论。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对社保新闻的分享、讨论以及教师的讲解,一方面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另一方面丰富学习内容。

从实践情况看,学生把握社保新闻热点的能力突出,所选择的新闻基本涵盖了当前社保领域的主要改革内容及民众最关注的焦点。新闻分享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们了解到了最新的社保领域發展和变革,实现了授课前设定的目标。

3.2.2 选择适合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方式,促进学习

为使学生更真切地了解实践中社会保险相关制度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授课过程中通过适时插入案例讨论的方式,为学生构建模拟的实践情境,并通过组织课堂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热情,最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通过这种案例讨论形式,既丰富了教学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使学生能够较为真切地理解现实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由学生给出答案,再进行相关知识讲解的方式,促进学生思考。此外,在教师就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后,再给出一些实践中的案例供学生进行讨论,以此检验学生对该知识点掌握情况,同时帮助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例如在工伤保险课程中,在讲授我国《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有关工伤认定的七种情形后,为了更好地使学生认识到工伤认定实践中可能遇到的不同情形以及社保行政机构的认定依据,以作为对《条例》规定的实践化理解,采用了案例讨论的形式。通过这样一节集中的案例讨论课,学生对工伤认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

3.2.3 根据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序列

根据学生课堂反馈情况,一方面缩减社会保险基本概念、作用、意义、发展历程的课时。只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简要回顾,作为对已掌握知识点的复习。所采取的方式是课堂讲授与提问相结合,以便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相关知识点,明确自身知识掌握上的不足之处,完善理论体系,逐渐形成知识网络。另一方面增加五大险种讨论课时。在讲授过程中注意增加我国新的政策,改革方向,作为一般员工、企业管理者以及自由职业者在实践中分别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式,以及其他一些现实问题等。

3.2.4 创设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以往的社会保险学课程通常是在一个学期的课程完成后,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总复习。但这一方式不利于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在相互作用法实践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结成学习小组,在每一章内容学习完毕后,由学习小组的成员共同讨论并绘制思维导图,并在学期结束前组织各个学习小组间互相展示思维导图,并互相考量知识点掌握情况。绘制结构清晰的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基于系统思考的知识建构策略,一是作为对刚刚讲完内容的一个总结;二是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每一部分的重点内容。同时,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也是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环境的过程。

3.3 教学实践效果评估

根据教师效能理论,从教学效果评估调查可以看出,此次教学改革实践效果良好。学生对于此次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接受度较高,特别是对于增加案例和绘制思维导图这两项,学生普遍反映良好(见表3)。

相互作用法是威斯顿对教学方法分类中重要的一类,这种方法充分利用了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等多向信息交流。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他们积极参与下完成的,对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要求更高。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是为了便于学生更深刻理解理论知识,也是为了敦促学生积极思考的一种方式。通过相互作用法的教学方式,可以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社会保险学的过程中,既掌握理论知识,又能了解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同时促进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是一举多得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杨丹.对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再认识[J].现代教育科学,2008,(6):88-90.

[2] 〔美〕辛吉娅·威斯顿,P·A·格兰顿.教学方法的分类及各类方法的特征[J].外国教育研究,1993,(3).

[3] 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 莱因贝格.动机心理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5]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修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

[6] 毛艾琳.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6.

[7] Gibson B,Dembo M.Teacher-efficacy:A Construct Validation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4,(4):569-582.

[8] Koppi,AJ.et al.Effe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a High-teach Environment,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ternational,1997,34(4):245.

猜你喜欢
迁移学习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从认知角度探讨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模式
奇异值分解与移移学习在电机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迁移学习的人体检测性能提升方法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