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总与山河壮

2018-04-25 06:39
国画家 2018年2期
关键词:线条中华民族革命

在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旋律的当下,作为美术家,幸逢盛世,应肩负起时代的使命,知所敬畏,知所赞美。具体来说,也就是要始终坚持以画笔来反映时代的新风貌,讴歌先进文化,努力为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而努力,不断凝聚一个民族奋斗进取的精神力量。这就需要美术家们不仅要有“出世的精神”,更要有“入世的担当”,在不断触摸和感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的同时,以文化自觉的精神进行思考与创作,把握表现对象的文化内涵,在超越具体事物审美意义的视野中发掘其有深度的艺术价值,借此弘扬中华民族之魂,提升国民的文化向心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一份应有的责任。

近年来,随着美术家对主题美术创作热潮的兴起,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红色题材也成为我创作的一个重要选择。我生长在闽西,长期在闽西工作。现在的闽西山青水秀,中心城市被评为全国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这块神奇秀丽的土地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也是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地,更是神圣党魂、军魂的铸造地,被誉为红色革命圣地、共和国的摇篮、将军之乡。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足迹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同时,也为美术工作者提供了不尽的创作源泉。其中,古田会议就是中国革命战争中的一个重要历史节点,以毛泽东思想为核心的古田会议精神是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保障,引领着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走向辉煌,激励着华夏儿女不断砥砺前行。这种精神也构成了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正因为如此,近年来,我不断地通过阅读史料和实地的考察,尝试着穿过厚厚的历史烟云,去感受那个时代的风雨雷鸣,省察历史演化进程的必然规律,以当代人、当代艺术家的历史观念和价值取向,融入自身的文化想象与情感因素,以自己的审美视野去思考、度量如何真正切中时代脉搏,创作出既有历史感又能充分体现历史人物精神气质的美术作品,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在闽西的奋斗足迹和革命精神,用作品的艺术魅力讴歌伟大的中国革命,弘扬真正的中华民族精神。也正是怀着这种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悟,对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在存亡危机和伟大复兴过程中呕心沥血、披荆斩棘的景仰,通过较长时间的努力,我先后创作出了《不朽的光辉》《铁骨柔情》《彪炳千秋》等一系列反映闽西红色革命精神、题材相对厚重的作品。

《彪炳千秋》以古田会议为背景,画面以毛泽东为中心展开描绘。因为涉及具体历史人物,所以在形象的塑造刻画上相对偏工和写实,用富于变化的线条勾勒形象的主要结构,辅以皴擦的方式表现一定的结构细节。其中,神态是人物形象表现中的重中之重,通过对人物姿态、手、眼睛的刻画,表现毛泽东凝神静思的神态——他似乎在构思着宏伟瑰丽的革命篇章,从而凸显毛泽东在艰难险阻困扰之下的从容坚毅。画面背景删繁就简,这样便于形成肃穆崇高和令人景仰的视觉效果。《铁骨柔情》则以汀州的第一所中央红军医院——亚盛顿医馆为背景,没有涉及具体的伟人形象,所描绘的人物主要是红军医院的护士和女战士,她们怀着对党的忠诚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凭借坚强的意志,不屈不挠,团结协作,英勇奋斗,用自己的青春与生命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平凡而伟大的贡献。这幅画的主题就是通过对她们的刻画,融入诗意的温情,表现当年红军护士、女战士的刚强和她们作为女性特有的柔美,抒写她们对革命胜利的憧憬和她们在革命斗争中的铮铮铁骨,让艺术的感染力通过视觉直抵人们的心灵。上述两幅画作主要以水墨偏工的绘画形式进行创作。通过浓厚的笔墨意趣的表达,激发人们的审美感受。苍茫与厚重是这两幅画所追求的基调,在用线条的勾勒皴擦塑造人物时,吸收和融化了山水画披麻皴的表现技法,结合线条的粗细、虚实、浓淡变化来造型,以骨法用笔为原则,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而不流于轻浮,行遒劲于婉媚之内而不滞于呆板,书写意味更加浓厚,一笔落纸,既状物传神,也抒情达意。

《不朽的光辉》则主要表现当代年轻人瞻仰古田会议旧址的场景,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寻找着党的奋斗足迹,感受着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这幅画以工笔形式进行创作,这样有利于细节的深入刻画,也能更好表现当代年轻人对生活精致的追求,但在绘制过程中不拘泥于再现,避免了过于对细节的描绘。在勾线中求“写”的精神,头发用中锋篆书的笔意、略作提按的线条进行组合,有味成趣。对不同服饰的不同质感表现则运用多种不同的运线方式,要求始终保持清新的感受,把握以虚写实,追求线条的运用富于变化和书写性的表现,使笔底的线条洒脱自然,果断刚健,富有柔韧和弹性。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和背景的渲染,让人既能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气息,又能体会到一种深沉的意趣。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创作中,线条的运用始终是我最看重的一种表现语言和形式。心灵深处的意象假以不同线条的形式进行呈现,它的作用已远远超出了塑造形体的要求,成为我表达思想、感情、意念的重要手段。这些作品有工笔,有水墨,虽是带有主题性的创作,但不是被动地观照和涉入历史,不局限于具体的历史要素、历史人物和具体场景的客观再现,而是穿越时光隧道,透过战争的烽火,用艺术的眼光回眸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精神观念的演化,之后进行审美重现,将空间历史化,将瞬间永恒化。因此,要圆满地完成一件带有主题性创作的作品,不仅要求创作者要有娴熟的技巧和方法,更要有使命感、对生活的真诚和敏锐的洞察力,通过适当的表现语言和形式,既要在视觉图像中传递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更要追求作品所蕴含的精神深度,把内涵和文化精神表现出来,正如刘曦林所说:“失去了真诚热烈的冲动,失去了精神表现的内在需求,失去了对表现对象的深切了解,不仅使艺术构想容易停留于概念表面的陈述,艺术语言也相应地失去了自由奔写和充分发挥的内在驱动力。”

以上作品并不是历史的现场记录,只是带着我个人对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印记的解读,突破时空,不做作高深,不趋附媚俗,以自己的审美视觉,通过形式语言的表现,在观念表现的理性结构中融入诗意,适当强化形象内在意味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以期在当代艺术观念中,探寻具有当代文化精神的艺术价值,不断激起人们对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记忆,激发人们的崇高感、自豪感和责任感。“丹青总与山河壮”,不屈不挠的中国共产党人和那些荡气回肠的革命故事,为当代美术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料。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必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艺术家应更加坚持文化自信,坚守艺术理想,抵御现代化过程中虚无主义的侵蚀,弘扬民族文化精神,自觉地把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和对艺术精神品格、精神价值的追求贯注到创作实践中,创作出更多能够反映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的好作品。

参考文献:

刘曦林:《蒋兆和论》,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不朽的光辉 240cm×200cm

铁骨柔情 240cm×200cm

猜你喜欢
线条中华民族革命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线条之美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烧脑的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