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地区褐梗天牛发生规律研究

2018-04-25 06:24袁刚玉朱芹芹谢春春
山东林业科技 2018年1期
关键词:松材羽化天牛

袁刚玉 ,朱芹芹 ,梁 跃 ,张 倩 ,郑 磊 ,马 群 ,谢春春

(1.青岛市李沧区城市建设管理局 ,山东 青岛266000;2.山东瑞达有害生物防控有限公司)

褐梗天牛Arhopalus rusticus(Linnaeus)又称褐幽天牛,属鞘翅目(Ce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幽天牛亚科(Aseminae)、梗天牛属(Arhopalus),并由Linnaeus在1758年正式命名褐梗天牛。在我国,褐梗天牛于1989年首次报道,韶关所截获由意大利进口的包装材料中所含14头褐梗天牛[1],随后各地陆续截获含有褐梗天牛的包装材料[2-3]。目前褐梗天牛已广泛分布于辽宁、云南、山东、内蒙古、陕西、河北等地区。作为一种危害严重的蛀干性害虫,褐梗天牛不仅本身具有严重的危害,还能携带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mucronatus Mamiya et Enda[3],而据报道拟松材线虫也具有一定的致病力[4-5],另有报道称:褐梗天牛也可以携带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的休眠幼虫[6-7],近年发现褐梗天牛有携带和传播线虫的可能性[8],松材线虫是我国最重要的检疫病原。

本研究通过对2016年度和2017年度青岛地区褐梗天牛成虫羽化时间规律的研究,对保护该地区的松材资源、降低松材线虫病危害及确定有效防治时期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概况

李沧区地处青岛市区北端,东经120°26′,北纬36°10′,李沧区东部系低山丘陵,中部地势平坦,西部沿海。属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2℃,极端最高气温37.4℃,极端最低气温-16.4℃,年平均最高气温15.2℃,年平均最低气温9.5℃,年平均降水量755.6mm,最大年降水量为1227.6 mm,最小年降水量为386.3 mm,日最大降水量为182.6 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5%,冬季为64%。

本试验的主要区域位于虎山、十梅庵公园、竹子庵公园、枣山、苏家、围子岭、老鸦岭和双峰山,试验区内树种主要为黑松,树龄约为20~30年。

1.2 材料

“APF-1”型高效诱剂诱芯(厦门三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ZM-80型诱捕器 (厦门三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油锯、手锯、斧头等

1.3 方法

2016年4月20日及2017年4月25日,分别在每个试验区域内随机挂设诱捕器及引诱剂,诱捕器的悬挂和引诱剂的使用按照林业行业标准[9]的基本要求操作,总计24个,同时对每个诱捕器进行编号,并记录每个诱捕器悬挂点的信息。

自挂设日起,每天调查一次,首次发现褐梗天牛后,每5天调查一次,记录诱捕器内褐梗天牛数量,并收集所诱到的褐梗天牛。每次检查结束,将集虫器清理干净,重新挂回原处。首次诱集到低于5头时,每天调查一次,持续两次诱集不到天牛,结束调查。诱芯每15天更换一次。

表1 布设诱捕器坐标

1.4 数据处理

详细记录每次收集到的褐梗天牛数量,并计算每次调查的所有区域的褐梗天牛总数,根据结果分别绘制2016年度和2017年度褐梗天牛流行曲线图,分析褐梗天牛羽化期和羽化高峰期。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10和SPSS 20.0软件分析处理,LSD 法做多重比较(p<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褐梗天牛成虫羽化期

2016年度首次诱集到褐梗天牛的时间为2016年4月28日,最后一次诱集到褐梗天牛的时间为10月12日,之后连续两次调查,均未发现褐梗天牛,结束调查。试验期间,总计调查43次。2017年度首次诱集到褐梗天牛的时间为2017年5月3日,最后一次诱集到褐梗天牛的时间为10月11日,之后连续两次调查,均未发现褐梗天牛,结束调查。试验期间,总计调查47次。

表2 李沧区2016和2017年度褐梗天牛成虫羽化期

2.2 褐梗天牛成虫羽化时间规律

图1 2016年度青岛地区褐梗天牛诱集情况曲线图

由图1和图2看出,李沧区褐梗天牛成虫2016年度和2017年度分别始见于4月28日和5月3日,2016年度羽化期提前有可能与2016年度4月份的气温相对偏高有关。诱集到的褐梗天牛成虫的数量在6月中旬后进入高速增长期,7月中旬后开始下降,持续至8月上旬,8月下旬后又进入高速增长期,增长状态持续至9月中旬,之后,迅速下降,10月上旬,再无成虫出现,至此,褐梗天牛该年度羽化期结束。

由上可知,褐梗天牛成虫期长达168天,且1年内存在两个成虫活动高峰期,分别为6月中旬至8月上旬和8月中旬至9月下旬。

图2 2017年度青岛地区褐梗天牛诱集情况曲线图

图4 2017年李沧不同区域褐梗天牛诱集情况曲线图

由图3和图4看出,8个区域褐梗天牛成虫始见期不一致。2016年度,老鸦岭、围子岭、枣山3个区域的褐梗天牛成虫始见期最早,为4月28日;竹子庵褐梗天牛成虫始见期最晚,为5月13日。2017年度,老鸦岭、竹子庵和十梅庵3个区域的褐梗天牛成虫始见期最早,为5月3日;双峰山褐梗天牛成虫始见期最晚,为6月28日。此外,8个区域褐梗天牛成虫羽化终止期也不一致。2016年度,枣山和苏家2个区域9月30日之后就没有诱捕到褐梗天牛成虫;老鸦岭最晚,持续到10月12日之后没有诱捕到褐梗天牛成虫。2017年度,枣山和双峰山2个区域9月28日之后就没有诱捕到褐梗天牛成虫;老鸦岭最晚,持续到10月11日之后没有诱捕到褐梗天牛成虫,以上现象这可能与每个区域的小气候有关系。

我们通过2017年褐梗天牛成虫高峰期的不同区域差异性分析发现(图5),不同区域内在相同时间点虫口密度差异性显著(P<0.05),首先可能与褐梗天牛受林间小气候影响程度较大,其次褐梗天牛会释放昆虫聚集信息激素影响虫口密度。

2.3 褐梗天牛成虫及幼虫树干垂直空间分布

褐梗天牛成虫及幼虫空间分布结果见表3,从表3我们看出,褐梗天牛成虫及幼虫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的特点,褐梗天牛成虫及幼虫分布均存在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的规律,且发现高于2m的高度后很难发现成虫及幼虫分布。

表3 褐梗天牛成虫及幼虫空间分布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两年的褐梗天牛成虫期调查,李沧地区褐梗天牛成虫期为4月底至10月上旬,一年内有2个羽化高峰期,分别为6月中旬至8月上旬和8月中旬至9月下旬,显著区别于松褐天牛的一个羽化高峰期,较曹露凡[10]、于娜[11]等人研究有所不同。曹璐凡研究表明褐梗天牛成虫期起始期为6月中旬截止至10上旬,而于娜发现褐梗天牛成虫期为5月中下旬至9月下旬,羽化期初期研究结果与本研究不同,这可能是由于地区差异,沿海地区褐梗天牛羽化适温期长于内陆地区;曹璐凡就褐梗天牛羽化高峰期研究结果而言与本研究相一致,均得出褐梗天牛存在两个羽化高峰期,分别为6月中旬至8月上旬以及8月中旬至9月下旬。

图5 成虫活动高峰期8个调查时间诱捕数量

通过褐梗天牛成虫及幼虫空间分布发现,褐梗天牛成虫及幼虫多集中于植株下部,这与陈潜等人针对褐梗天牛空间分布的统计学研究结果相一致,褐梗天牛具有明显的聚集性[12],推测这与褐梗天牛存在特有的昆虫聚集信息激素相关[13-15]。

参考文献:

[1]梁广才,王进福.韶关所截获褐梗天牛[J].植物检疫,1990,(02):91.

[2]严国明,黄冠中,练榕兴.肇庆局连续3次截获褐梗天牛和拟松材线虫[J].植物检疫,2002,(06):327.

[3]香卉辉.厦门口岸首次截获害虫褐梗天牛为首次截获该生物[N].海峡导报,2014:8-16.

[4]沈培垠,焦国尧,李红梅.南京和日本两地松材线虫的致病力差异[J].森林病虫通讯,1995,(4):1,2.

[5]张志宇,林茂松,余本渊.拟松材线虫对黑松苗的致病性[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4,27(1):46~ 50

[6]Yasuharu M,Nobuo E.Transmission of Bursaphelenchus Lignicolus(Nematoda:Aphelenchoididae)By Monochamus Alternatus(Coleoptera:Cerambycidae).Nematologica,1972,18(2):159-16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是对预算的控制,只有稳定了单位的财务工作,才可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行政事业单位中每个部门和人员都与预算控制有着紧密联系,预算控制可以细化到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但我国当今的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控制均达不到合格的标准,由于预算体制的不健全使得财务人员在具体操作时存在较高的风险。传统的预算方法落后,没有科学的理论的指导,也缺乏预算的前瞻性和效率性,也没有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措施。这些风险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存在较大的滞后性,产生的财务数据缺乏真实性,也不能配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战略。

[7]Linit MJ.Nemtaode-vector relationships in the pine wilt disease system[J].Journal of Nematology,1988,20(2):227.

[8]Ridley G,Bain J,Dick M.Exotic nematode found in pine trees in Melbourne,Victoria[J].New Zealand Journal of Forestry,2001,46(1):41-42.

[9]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黄焕华、范军祥、钱明惠,等.LY/T 1867-2009,松褐天牛引诱剂使用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10]曹露凡.成山林场松褐天牛和褐梗天牛的发生规律和生物防治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

[11]于娜.褐梗天牛生物学特性及成虫发生期测报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7.

[12]陈潜,许志春,张连生,陆鹏飞,张永福.褐梗天牛幼虫和成虫空间分布的地统计学研究[J/OL].生态学报,2018,(03):1-9(2017-10-18).

[13]泽桑梓,赵宁,王大纬,等.反-2-己烯醛对褐梗天牛成虫引诱剂的作用效率[J].中国森林病虫,2013,32(3):46-46.

[14]张霖,张连生,张永福,等.褐梗天牛对油松挥发物的EAG和行为反应[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6,44(9):99-102.

[15]张霖.褐梗天牛生物学特性和引诱剂的初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

猜你喜欢
松材羽化天牛
天牛到底有多牛
《松材线虫病生态灾害督办追责办法》出台
黑黄花天牛
巨型昆虫——天牛
松材线虫病的发生防治及对策——以重庆市为例
我国松材线虫病的主要防治技术探析
宜昌市柑橘大实蝇羽化出土观察
酷虫学校蚕蛹羽化了(一)
浙闽两省联防联治松材线虫病
天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