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原上草

2018-04-25 10:52张宏
老年世界 2018年3期
关键词:李平格斯知青

张宏

1955年,从北京青年杨华、李秉衡等人向共青团北京市委提出到边疆垦荒为肇始,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量青年离开城市到农村定居、劳动,毛泽东发起的“上山下乡”运动就此达到高潮。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史上罕见的人口大迁移。人数规模之大、涉及家庭之多、动员力度之强、国内外影响之深,空前绝后。

“上山下乡”是当年的知青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大家共同生活、共承命运,有太多的共同语言。与人生的其他阶段相比,他们对那段生活的记忆最为深刻,因而也就愈加怀念。几十年后,当年的知青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主力。有人自称:“在广阔天地里度过青少年时代的这一代人,有一个共同感受——决不后悔。”也有人因为失去了受教育机会,后来的生活差强人意而抱怨那段蹉跎岁月。

总之,这场运动改写了一代人的命运。

草原大火

2016年6月30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来自全国各地的400多位客人,浩浩荡荡汇聚到宝日格斯台烈士陵园。他们有的坐着轮椅,有的拄着拐杖,虽然年龄、性别、职业各异,霜雪染白了他们的鬓角,但依然被人们称为知青,这是他们的一个共同身份。

步履蹒跚,泪眼婆娑,神情肃穆,他们来此的目的,是受邀参加宝日格斯台烈士陵园被命名为“内蒙古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揭碑典礼,更主要的是祭奠长眠在这里的69名战友。这是知青情感的感召,这是战友记忆的呼唤。为了一群将生命永远定格在40多年前的兄弟姐妹,这群兵团历史活的见证人,又一次唤醒了那段燃情岁月,唤醒了一段尘封已久的英雄故事。

1969年5月7日,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司令部设在呼和浩特市。1971年,兵团职工达到10万人,其中包括75000名知识青年。到1972年,兵团下辖巴彦淖尔盟、伊克昭盟境内的一、二、三、四师和锡林格勒盟境内的五、六师,兵团总人数包括家属在内达到了17万人。其中,兵团五师驻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五师43团驻西乌珠穆沁旗宝日格斯台牧场。1972年那场震惊全国的草原大火就发生在宝日格斯台牧场。

1972年5月5日清晨,43团二连驻地东约5公里处,执行采石任务的该连6班战士杨树生、杜根村,将前一晚烧剩的牛粪灰倒进蒙古包外的防火坑内,因灰热,加上坑内有枯草,上午11时40分,死灰复燃,引发草原大火。6班战士奋力扑救,有的战士用身体滚扑,但因起火地位于风口,当时风力达7级以上,未能扑灭,火势迅速向东蔓延。

曾为四连战士的张实毅回忆说:“我们前一天开了‘五四青年节的联欢会,第二天中午12点20分左右,我们当时是在一班,看见西北方向浓烟滚滚,火大约有3层楼高,战友们义无反顾地冲向了火海。”

当时,位于火势东南方向的43团四连,于中午12时30分发现火情,指导员贺龙光立即集合队伍,经简要动员和分工后,分两路奔赴火场。

当贺龙光和副指导员杜恒昌带的一路战士进入1059高地脚下时,南侧烈火猛然袭来,加之风大草深,风向突变,旋风卷起烈火,将战士们包围。

张实毅回忆当时的情况,简直就像是做了一个噩梦,他说:“当时我就随着战友们冲进了火里,然后,浑身上下就被火烧着了,后来,我一睁眼,战友已经背着我向卫生室跑了。我回头一看,很多战友倒在了火场上。”

此时,人力在大火面前已经无可作为。紧急关头,贺龙光下令撤退,身边的十几个人迅速撤离火场,但多数冲在前面的战士却深陷火海。杜恒昌和三班长胡国利等部分战士已经冲出了火场,进入麦地,当看到还有战友困在火海,便奋不顾身返回去救人,结果再也没能出来。

水火无情,整个过程仅半个小时,就有66名战士当场烧死,重伤16名,轻伤11名。后又有3名重伤员在抢救过程中身亡,共有69名年轻的战士死去,这是25位女战士和44位男战士,年龄最大的27岁,最小的15岁。

他们曾经用心灵编织理想的花环,可现在,他们只剩下了烧焦的尸骨,简陋的遗物,以及肝肠寸断的父母亲和曾经相约报效祖国的战友们。

这场火灾震惊了党中央,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作了电话指示,总参谋部派直升飞机接送伤员,北京军区派来医疗队紧急抢救,内蒙古党委召开紧急会议研究救助措施和善后处理。

遵照上级指示,43团于5月7日在团部西侧掩埋了烈士遗体,并于5月16日召开隆重的追悼大会,兵团司、政、后机关以及各团代表,43团全体官兵3000多人参加了追悼会。与会者抽泣着,互相搀扶着,怀着沉重的心情向亲密战友默哀致敬。当年的工副连战士李平代表全体兵团战士发言,几乎说不出一个完整的句子,到今天再想起当时的情景,他还是说:心很痛、很沉。

在追悼会上,内蒙古政府授予69名兵团战士革命烈士称号,并拨款16万元筹建宝日格斯台烈士陵园。这些正值青春的兵团战士,永远长眠在了这片草原上。

李平说:“这些战士们都有一种精神,当时都往上冲,都想把火消灭在我们团境内,后来参与打火的人大约上万。这种精神就是当时提倡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震撼大草原的生命哀歌,是五师之殇、兵团之殇、知青之殇,更是所有兵团战士永远的痛。这69名兵团战士,如同一株株刚刚返青的小草,还没有完全长成就结束了生命,他们的人生迅如彗星,但是,却发射出夺目光彩,虽然短暂却不失尊严。

让我们记住这69位烈士的名字:

杜恒昌、胡国利、吴炳仪、王占祥、王爱民、毅强、尹国茹、曹荣芝、刘慧、高志新、唐亚志、王凤英、刘孝、张金来、舒宝立、吴淑琴、张振来、敖敦、李春侠、查日斯、樊淑琴、李玉香、王孝忠、许克俭、赵根柱、马福宏、陈勇、金双全、马志明、齊远平、李瑞琴、王继光、赵玉琴、刘建平、杨红原、王洪远、力丁、张国通、韩学良、刘建国、刘玉功、王学尧、王锦、龚占歧、刘长海、赵月秋、张金、吴福贵、苏小存、陈玉玲、何丽华、任凤彩、赖玉琴、王邵武、李富才、张如成、张钦第、宁田田、王孝、云金平、杨丽华、陈敏英、青春、畅孟记、郭增喜、燕亮、聂建新、张国顺、张富春

1975年6月24日,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被撤销,随后,十几万兵团战士唱着离歌,星散各地。在安身立命、就业成家的忙碌日子中,几十年过去了,草原深处的宝日格斯台烈士陵园,墓木已拱,杂草侵道,由壮烈变荒芜。

无尽的思念

在烈士亲属和广大兵团战士的强烈呼吁和奔走下,2006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决定,拨款50万元重新修缮这座全国唯一的知青烈士陵园。 2007年7月15日,老鬼、丁新民等兵团战友发起举办了隆重的祭奠仪式,丁新民捐赠了“永远的怀念”纪念巨石,巨石书刻碑文注释:“你们是死去的我们,我们是活着的你们”。2009年7月25日,老鬼等战友发起捐赠了纪念雕塑。2012年,各界人士在宝日格斯台烈士陵园举行了庄重的69名战友牺牲40周年祭奠活动。

2012年7月5日,从北京、天津、云南、广西、新疆、黑龙江、呼和浩特、赤峰、唐山等地赶来的760多人,参加了69名战友牺牲40周年祭奠活动。

正如他们在陵园中的4人诗朗诵:“捧着带泪的康乃馨,我们缓缓地走来,身后有10万双带泪的眼睛。我们忘不了你们在烈火中奋战的高大身影,忘不了你们被烈火吞噬那一刻的大义凛然。”

时间冲淡了记忆,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没有参照物,这次参加活动的很多兵团老战士,已经找不到当年发生草原大火的具体地点。

李平说:“当时,很多战友想要去烈士们牺牲的地方去看看,結果去了之后说,牺牲的位置在哪里呀,怎么找不到了。”事后,李平就想着要在当年的起火地点立一个纪念物,好让以后来祭奠的战友们能找到69位烈士牺牲的确切地点。

2013年6月5日,在李平的邀请下,十几位兵团战士赶赴当年的火灾现场,见证了“英魂”碑的安放。从此,这座高1.98米、重10吨的“英魂”碑永远地矗立在了烈士们的牺牲地,它是兵团战士战天斗地最好的明证。

传承

老人讲得悲凉,他人听得耳热。

人生免不了有糟透了的时候,一些人会像松鼠一样,需要一个无人知晓的小小树洞,躲在里面,吃最普通的松果,喝老天赐予的雨水,偶尔流下泪水,然后整理整理大尾巴上蓬松的毛发,回到“家”里去。

对于张实毅来讲,这个“家”就是刻骨铭心的宝日格斯台牧场。

老人就像草原上一棵无人问津的小草,咽下艰苦与寂寞,一次次来到宝日格斯台,与曾经的战友说说心里话。到2013年的“英魂”碑立碑仪式,他已经是第34次来到这里。

当40多年过去,这些知青烈士已渐渐被人们淡忘,时代的变更使现实中的人们难以理解这些年轻人当时的所思、所感、所做、所为时,当年在火灾现场不远的西乌珠穆沁旗高力罕牧场的石头山上,一个打石头的兵团战士,遥望夜空中的暗红色火光,内心的悲怆和震动使他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为牺牲的战友们写本书。这位兵团战士就是当年41团1连的战士、现在的著名作家老鬼。他的母亲杨沫当年写就的一部《青春之歌》影响了几代人,现在,他要用笔墨来书写包括自己在内的知青们的青春之歌。30多年后,老鬼克服重重困难,逐一寻访了69位烈士家属中的66位。他搜集了烈士的照片、书信、简历等资料,饱含情感地记述他们短暂的一生。用真实再现烈火中的英雄之魂,以真情谱写又一曲青春之歌。2009年,《烈火中的青春》终于出版,老鬼实现了36年前那个无声的承诺。

与张实毅的践行承诺、老鬼的树碑立传不同,李平与同为43团工副连战士的妻子李鑫,在退休后,除了组织、举办纪念69位烈士各种活动之外,几乎投入所有精力、时间、金钱,奔走在兵团精神薪火相传的宣讲之路上。

在李平等兵团战友的积极呼吁奔走下,2015年,西乌旗政府投资160余万元,旗民政局负责重新大修了宝日格斯台烈士陵园,高大的大理石纪念碑矗立园中,移植近千株松树护卫着新建的每一座墓碑,铺设一条宽敞的马路直通陵园。

李平是中国共产党内蒙古地区早期领导人、烈士李裕智的孙子,祖辈身上的红色爱国精神一脉相传。 2016年6月30日,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由西乌旗委、政府主办,各政府相关部门、西乌旗蒙古族第二小学承办的纪念69名烈士牺牲44周年暨中国知青内蒙古69烈士中队创建仪式在蒙蒙细雨中举行。

兵团老战友、学校师生1300多人参加了仪式。

在仪式上,举行了点燃火炬,向蒙古族第二小学3年1班授“中国知青内蒙古69烈士中队”队旗、赠书及荣誉碑揭幕等活动。

类似于1972年草原大火这样的苦难经历,对于亲历者来讲,从来不需要提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就让它刻写在兵团战士们的心灵深处,而每一位兵团战士,会更加珍惜今天拥有的一切,活得更精彩、更快乐,为活着的自己,也为逝去的他们。至少,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不会忘却昨天,珍爱享受今天。花甲暮年,他们十分清楚,特别应该珍惜的东西其实只有两种:生命和情感。

猜你喜欢
李平格斯知青
纪念希格斯玻色子发现10周年
捕捉希格斯玻色子之手
四季的美
THE OSCILLATION OF THE POISSON SEMIGROUP ASSOCIATED TO PARABOLIC HERMITE OPERATOR∗
难忘知青岁月
知青伟大的一代青年
李平艺术作品欣赏
难忘的知青往事(二)
难忘的知青往事(一)
希格斯理论获奖姗姗来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