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甘薯优质高效种植模式研究

2018-04-25 10:57钱海艳王全领马行军
农业与技术 2018年5期
关键词:优质高效种植模式甘薯

钱海艳 王全领 马行军

摘 要:探索性研究和分析了小麦-甘薯(淀粉型)优质高效种植模式,以及品种选择、茬口安排、配套技术要点等。

关键词:小麦;甘薯;优质高效;种植模式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532040

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深化,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粉丝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特别对甘薯粉丝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根据当地土壤气候特点和农民的种植茬口安排,结合丰县农户的种植习惯,推广了小麦-甘薯(淀粉型)一年两熟连作种植模式。该模式经过近几年的技术优化集成推行, 快速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种植效益得到了大幅提高, 年效益一般4500元/667m2以上。其中小麦一般667m2产550kg,每667m2产值1265元,每667m2效益900元;甘薯一般每667m2产鲜甘薯2500kg,鲜甘薯通过加工成淀粉,淀粉再加工成粉丝出售。一般每667m2产成品甘薯粉丝350kg,一般每667m2产值在7000元,每667m2效益3600元。个别管理经验丰富和市场销售较好的农户, 年667m2纯收益都在5000元以上, 具有较为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1 茬口安排

小麦:10月20—25日播种,采取宽幅半精量机条播,播量15~16kg/667m2,6月上中旬收获。

甘薯:4月中旬育苗,6月中旬移栽,10月中下旬收获。

2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2.1 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2.1.1 品种选择

小麦品种选择适宜当地栽培的高产、优质、高抗优良小麦优新品种徐麦30、徐麦33等。种子要求纯度≥99.9%,净度≥98%,发芽率≥90%。

2.1.2 种子处理

种子采取药剂包衣,选用60%吡虫啉悬浮剂种衣剂(高巧)30mL+6%戊唑醇悬浮剂种衣剂(立克秀)10mL,加水0.3~0.4kg,包衣15~20kg;或用48%毒死蜱10mL+2.5%咯菌腈(适乐时)悬浮剂10~20mL或30g/L苯醚甲环唑悬浮剂20mL拌麦种10kg。

2.2 播种技术

采用宽幅精量、半精量机条播,行距25cm,播深3~5cm。

播后镇压,使种子与土壤密实,利于全苗、壮苗。

2.3 田间管理

2.3.1 肥料运筹

按照品质调优栽培的需肥要求,施肥采取有机无机相结合,氮磷钾配合使用。基肥每667m2施优质有机肥2~3m3,氮、磷、钾含量各15%的三元高效复合肥50kg+7.5kg尿素。氮肥总量折每667m2纯氮17~19kg,N:P2O5:K2O=1:0.6:0.6,运筹比例以基肥:穗肥比6:4为宜。追肥重点以追施拔节孕穗肥为主,在基部第1、2节间定长后每年的3月下旬—4月初施用,每667m2施尿素15~20kg。中后期结合药肥混喷,加入优质叶面肥30~50g或一定数量的KH2PO4,以提高粒重。试验资料表明,在扬花后喷施2次(间隔10d)质量浓度为10g/kg

KH2PO4,能提高灌浆速率1.8%~14.7%,库大源小型品系>库源适中型品系>库大源足型品系,从而增加籽粒产量[1]。

2.3.2 水分管理

在冬前开好麦田三沟,做到“旱能灌得上,涝能排得出,渍能降得下”。越冬前灌水应根据苗情、土壤含水状况和天气条件灵活机动掌握。中后期灌溉应在小麦的抽穗到扬花期,此时是小麦生理上需水最多时期,也是小麦一生的需水敏感期,缺水会影响结实粒数和籽粒灌浆充实,致使穗粒数减少和千粒重下降;但也不能受渍,遇到雨涝天能做到及时排水。据研究,一般情况下,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土壤水分含量保持在占田间持水量的60%~75%,可作为冬小麦灌溉的依据[2]。

2.3.3 化学除草

随着化工科技和植保器械的迅猛发展,化学除草已成为目前麦田除草的主要方式。麦田除草要根据田间草相选择适宜的除草剂类型以及用药方法,一般以冬前苗后用药为主,但也应视小麦苗龄、杂草出苗及天气情况而定。具体药剂选择为:以猪殃殃等阔叶杂草为主的田块,选用36%唑草·苯磺隆5~8g/667m2,兌水50kg均匀喷雾。以日本看麦娘、看麦娘、硬草等禾本科杂草为主的田块,选用5%唑啉·炔草酯乳油60~100 mL/667m2、15%炔草酯可湿性粉剂20~30g/667m2或69g/L精噁唑禾草灵40~50mL/667m2。混生田块应分别防治,先防除阔叶杂草,间隔5~7d再防治禾本科杂草。或者667m2用1.2%二磺·甲碘隆可分散油悬浮剂45~75mL或7.5%啶黄草胺水分散粒剂9~12g+专用助剂,兑水50kg均匀喷雾。

2.3.4 病虫防治

本模式下本地区小麦属于晚茬,一般冬前病虫害发生较轻,不需用药防治。3月上中旬,视麦田病虫发生情况,选择有效杀虫剂或杀螨剂或杀菌剂或混合使用,防治小麦纹枯病、麦蜘蛛、红蜘蛛、麦蚜等。纹枯病可667m2用40%井·腊芽WP40g,兑水40~60kg,对准小麦茎基部喷雾。麦蚜667m2用70%吡虫啉水分散剂10g兑水喷雾,麦蜘蛛667m2用1.8%阿维菌素乳油20mL喷雾。赤霉病、白粉病、锈病、穗蚜等结合后期的“一喷三防”总体战综合防治。

2.3.5 适时机收

一般在6月上旬小麦蜡熟末期收获最为适宜,联合收获机收获可适当推迟至完熟初期。收后及时晾晒、扬净,当籽粒水分下降到14%以下,即可进仓贮藏。

3 甘薯种植技术

3.1 选用良种

甘薯要高产,良种是关键。根据用途和销路,选用国家甘薯改良中心培育出的淀粉含量高、产量高、适应性广的优新品种徐薯22为主导品种。

3.2 育苗及苗期管理

3.2.1 薯种准备及处理

选用薯块大小在150~250g的甘薯作为种薯,每667m2用种薯60~75kg。选好的种薯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25%多菌灵500倍液浸种5min。

3.2.2 苗床施肥

掌握“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底肥为主,追肥为辅”的施肥原则。按每667m2苗床底施腐熟农家肥1500~2000kg、优质三元复合肥(15%-15%-15%)20~25kg。在苗期视薯苗叶色进行叶面喷肥或结合浇水撒施尿素3~5kg/667m2,叶面喷肥浓度应小于2%,防止烧叶现象发生。

3.2.3 播种

选择背风向阳、土壤肥沃、最好没有种过甘薯的地块作为苗床,每667m2大田需苗床4~5m2。在3月中下旬下种,摆种要求“齐头不齐尾”,即保证覆土厚度一致,排种15~17.5kg/m2左右。下种后, 盖1层细碎土,苗床上平铺1层地膜,再拱架盖1层薄膜,以提高苗床地温。出苗后及时撤除平铺地膜,防止晴天高温烧坏幼嫩薯苗。

3.2.4 出苗期管理

播种至出苗前,要保持棚内温度,要经常检查薄膜四周是否封严和是否有破损,如有破裂处要用压实封严或者用薄膜补严。齐苗前后,以保温催芽为主,棚内温度维持在28~32℃,超过35℃时,揭膜降温。当薯苗长至6~7叶时,揭膜炼苗[3]。

3.2.5 及时采苗

当苗高于30cm以上时,即可采苗栽植。采苗前3~5d,尽量降温炼苗以培育壮苗。壮苗标准:百株苗重500~700g,苗高20~25cm,5~7个节,茎粗,节间短,叶片肥厚,顶3叶齐平,剪口浆汁浓,无病虫害。剪苗时留2~3片叶以利再生,剪苗后及时追施肥水,培育第2茬苗。

3.3 深耕起垄,科学施肥

3.3.1 深耕起垄

选择土壤肥沃、土质疏松、透气性好的砂壤土种植。在小麦收获后及时进行机械整地和起垄。垄距90~100cm,垄高30~40cm。起垄要求垄端行直,高垄深沟,垄型饱满,垄面平整。

3.3.2 科学施肥

甘薯是喜钾忌氯作物,要保证甘薯的品质,施肥宗旨是减氮、补磷、重钾施肥原则是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并且重施基肥。基肥一般每667m2施农家肥3000kg、磷酸二铵25 kg、硫酸钾30kg。在耕翻时70%基肥撒施,其余30%基肥在起垄时沟施。

3.4 栽插及其后管理

3.4.1 及时栽插,科学密植

栽插时先挖窝,后浇水,再栽苗覆土。注意浇水时不要溅到秧苗外露叶片上,以利于提高成活率。采取双行三角交叉栽植,行、株距30~40cm,每667m2栽植3500~4000株。

3.4.2 及时查苗补苗

栽后3~5d进行查苗,将死苗、病苗拔掉,带水补栽大壮苗,以利于田间整齐度。

3.4.3 化学除草

当前使用的苗前除草剂有:“金都尔”、“敌草胺”、“草必萎(地瓜专用)等,地表过干,使用除草剂效果不好,要增加用水量。如果栽时没用除草剂,中前期杂草过多,可结合松土人工划除,也可用灭生性除草剂(百草枯)等定向喷雾除草。但一定要注意喷药必须选在无风的天气,不要喷到薯秧上。如果田间杂草多数是单子叶草,可用5%精喹禾灵等药物全田喷雾防除,7d后将剩下的阔叶杂草用人工拔除。

3.4.4 注意排涝,防止田间积水

甘薯是怕涝作物,土壤中水分过多,造成通气不良,妨碍薯块生产,并使秧蔓徒长。特别是座薯期,田间积水超过24h,减产30%以上,超过3d,会造成烂薯以至绝产。要提前挖好排水沟,使雨水随下随走,雨停田干。

3.4.5 化学调控

在薯秧接近封垅时,用15%多效唑20g兑水15kg,喷洒叶面,防止秧蔓徒长。中后期喷施“甘薯膨大素”2~3次,天气干旱,甘薯长势弱要少用,反之要多用。

3.4.6 严禁翻秧

茎叶是制造养份的主要器官,90%的干物质来源于叶面的(正面)光合作用,翻蔓1次减产10%以上,特别是中后期,翻2次秧可减产30%以上[4]。如果秧蔓扎根,可以提秧保持原叶层结构,提断秧根后再放回原处。

3.4.7 防治病虫,高产稳产

甘薯主要病虫害为病毒病、黑斑病、地下害虫(蝼蛄、蛴螬、金针虫等)等。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按照無公害农产品生产规范进行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使用。病毒病发病初期用2%宁南霉素水剂500~600倍液,隔10d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黑斑病在生育期和贮藏期均可发生,移栽前用50%多菌灵2500倍液浸苗2~3min;贮藏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泡薯块5min。地下害虫防治可结合整地防治地下害虫,每667m2用2%辛硫酸颗粒剂2kg拌细土15~20 kg,均匀撒施翻入土内或栽插时穴施根部。

3.5 适时收获,及时加工

3.5.1 适时收获

甘薯薯块生长的临界温度为15℃,9℃以下就会造成冻害,宜在气温降至于15℃左右开始收获。12℃左右收完。一般于10月20日前后收获,霜降前收完。选晴好天气收获,以降低薯块腐烂率。

3.5.2 及时加工销售

甘薯通过加工成淀粉,淀粉加工成山芋粉丝销售。

参考文献

[1]钱兆国,丛新军,孙宪印,等.喷施磷酸二氢钾对小麦粒重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1,29(4):511-513.

[2]方文松,刘荣花,邓天宏.冬小麦生长发育的适宜土壤含水量[J].中国农业气象,2010(31):73-76.

[3]郭小丁,谢一芝,贾赵东,等.鲜食甘薯栽培技术研究[J].江苏农业学报,2009,25(3):513-517.

[4]唐维,李强,张允刚,等.紫心甘薯新品种徐紫薯3号配套高效栽培技术[J].西北农业学报,2012,21(3):108-113.

作者简介:钱海艳(1975-),女,江苏丰县人,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推广。

猜你喜欢
优质高效种植模式甘薯
多管齐下 防好甘薯黑斑病
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信息课堂
甘薯抗旱鉴定及旱胁迫对甘薯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做好办公室工作
牛甘薯黑斑病中毒的鉴别诊断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