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分析

2018-04-25 10:57许岩
农业与技术 2018年5期
关键词:防治技术分析

摘 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要意识到农业生产对于整个行业的影响和意义,玉米栽培的过程中,需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并借助先进的栽培技术手段,使得最终的玉米作物生产更为高效,进而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基于此,笔者主要针对玉米栽培技术的应用方式进行分析,而后提出了相关的思考,主要从病虫害防治层面入手,作出剖析和探究,希望借此可提高玉米作物的粮食产量,并间接的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玉米栽培技术;病虫害技术;防治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S43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532044

与国际上的其他国家相比较,我国对于粮食本身的需求较高,因此,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研发机构都会意识到栽培技术研发的重要性,在众多的粮食作物之中,玉米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玉米作物的种植方式较为多样,同时也在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体现了多元化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农户也越发发现种植手段更新和玉米栽培技术创新的作用,如果未能紧跟时代的趋势,全面掌握玉米作物的种植规律,将会导致最终玉米生产产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笔者建议要对虫害防治技术加以完善和改良,使得玉米栽培手段可以满足农业发展的趋势。

1 玉米栽培技术手段分析

1.1 密植合理,科学播种

播种的过程中,要结合当地区域内的气候条件高效播种,播种时还要注意温度的变化,借此保证播种时期天气的适宜性,同时还能使玉米作物可在大规模降雨以前成熟,并对日后对玉米生长中的不利因素予以规避,玉米作物的种植距离要保证在30cm和40cm为宜,这样的播种方式,可以为玉米种子提供充足的生长空间,并给其以所需的营养和水分。

1.2 合理施肥,满足植株的生长需要

土壤需要肥力支撑,只有充足的肥力,方可保证种子的稳健生长,同时提供足够的动力,但是,在施肥的过程中,要避免出现不合理的施肥手段,玉米生长的过程中,所需的肥料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对每个阶段的土壤进行全面化验,精准掌握土壤的肥力供应情况,并做好施肥工作, 基于不同地域的土壤特点,运用最为适宜的有机肥料,无机肥则要每次少量的施入,最大程度的提高土壤内部的肥力供应力度,确保玉米作物生长效率,获取更高的产量[1]。

1.3 及时补苗,做好田间管理

一般情况下,玉米生长的过程中,要对玉米苗进行全面的检查,如此时玉米苗出现了珑管问题,或伴随着缺苗的现象,都要及时补苗,以此来降低土壤的荒废率,还能一定程度的提高玉米产量。

此外,玉米田地内的杂草若未能及时清理,会给玉米苗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导致玉米苗根部营养吸收不足,加之水分不够,都会使玉米苗的生长存在问题。进行杂草处理的工作中,很多时候都会运用喷雾式的方式开展,这样可一定程度的提高除草率,此种种植模式对于玉米植株生长的影响也是最小的[2]。

1.4 对气候变化时刻关注,提高灌溉管理水平

玉米苗出土以后,应对玉米苗进行检查,玉米苗期的生长,大多都是怕涝怕旱的,这一时期的田间管理不应当给予过多的水分,很多时候水源过多,反而会对玉米苗的生长不利,过了苗期以后,植株所需的水分较多,但是,在某些涝灾多发的地域范围内,就应当结合天气的变化情况,及时做好排涝或是抗旱的准备工作[3]。

1.5 玉米收获时的技术控制

待到玉米成熟以后,就要选择适宜的时间进行收获,可保证玉米产量,收获的环节,还应当对玉米本身的变化进行把控,发现玉米茎叶有90%变黄,就需立即收获,在此过程中,可适度的延长收获时间,相应的提高产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把控延长时间的适宜性,避免出现掉穗的问题[4]。

2 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2.1 病害防治

玉米大小斑病,应当运用12%的绿乳铜和50%的甲基托布津等,运用适当的比例对其进行稀释,喷雾治疗以后,最终的治疗效果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情况严重的要间隔7h以后,进行二次重喷。

玉米青枯病,可利用康正雷和金雷多米尔等进行混匀,在植株的根部用药,最大程度的保证防治效果。

玉米病毒病,要加强病害防治力度,同时还要落实灭虫或是灭草等工作,提高防控效果,还可通过药物防治手段,运用50%的抗蚜威可湿性粉剂,对其计量进行调匀,进而保证最终的防治效果。

丝黑穗病,早期可择选抗病品种,并通过轮作的方式,对土壤内的病菌进行彻底清理,亦或是通过土壤整翻的途径,对菌源进行全方位清灭,若存在疑似病症,则要将病株进行清灭,运用焚烧或是深埋的途径,最大程度的增强防控效果[5]。

2.2 虫害防治

玉米螟的防治方式,在越冬之时,要对幼虫进行清灭,尤其在穗期和新叶期,要做好药物防治工作,可有效利用赤眼蜂的作用,借助自然界终天敌效应,及时剿灭害虫,为玉米苗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

红蜘蛛的防治方式,在秋后或是早春以后,灌水可对成虫进行清灭,借此降低病毒的感染率,在此过程中,还可通过药物防治的措施,运用20%三氯杀螨醇配合40%乐果乳剂的方式,使得溶剂的配比更为适宜,或可通过繁殖天敌的方式,将螨瓢虫放置到红蜘蛛数量超标的区域,最大程度的提高虫病防治效果。

蚜虫的防治方式。50%的抗蚜威可湿性粉剂,将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稀释和溶解,运用喷雾的形式,将防治效果放至最大。

地下害虫的防治方式。在此过程中,应当强化田间管理力度,与此同时,及时将田间的杂草全面清除,有效抑制虫卵和幼虫的生长,对虫害的源头进行严谨控制,降低虫害给植株所带来的影响。

不仅如此,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不可仅将眼光聚焦在“治”的层面,而是要注重“防”的工作,基于玉米不同的生长阶段和实际需求,运用切合实际的预控方案,例如,玉米播种工作落实以前,还要减少病源,并极大的降低虫害感染率,播种的过程中,还要强化田间护理工作力度,将田间的残留残体等及时、全面清理,以达到减少病虫害初源的效果。

玉米生长阶段,很容易出现各类的病害,笔者认为可将病残叶及时摘除,抑制病原菌的蔓延和扩散,与此同时,还应当施肥以及增肥,提高植株的抗病毒水平,加强防控力度,还可通过生物防治的方法,培养幼虫的天敌,将其扼杀在襁褓之中,并辅助以农药,提高防治效果。

玉米的收获阶段,要格外注重田间护理工作的开展,尽可能减少原菌残留。

3 结束语

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玉米作为代表性的作物种类,若想最大程度的增加玉米作物的产量,就应当做好技术把控工作,还需要注重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落实,为玉米作物的生长提供相应的保障,同时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为农户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农业的进步,实现农业结构的更新和改革,也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希望笔者的分析给有关人士以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季泽忠.分析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上半月),2014,26(8):79.

[2]李瑞寧.塔城地区玉米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J].中国西部,2017,15(2):77.

[3]张丽萍.玉米栽培技术及常见病虫害防治对策探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7,26(2):70.

[4]戴卫东.对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探讨[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5,15(12):101.

[5]沙爱红.玉米栽培技术及常见病虫害防治对策探析[J].农家顾问,2015,35(6):63.

作者简介:许岩(1988-),男,大学本科,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旱粮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研究。

猜你喜欢
防治技术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商洛核桃举肢娥防治技术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100例分析
在线教育与MOOC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