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大约克杜洛克杂交改良邹平当地猪种试验效益及推广

2018-04-25 10:57张含侠
农业与技术 2018年5期

张含侠

摘 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市场对于生猪产品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传统养殖技术下的猪种养殖效益低,肉品质差,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需要进行快速的猪种改良。本文在对邹平县生猪良种项目实施进行跟踪的过程中,对其所进行的猪种改良试验方法进行总结,借助综述的方式对邹平县养猪场生猪试验经验过程进行了归纳,深刻分析了该养猪场的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猪种杂交改良后的效益及推广情况。

关键词:猪种杂交改良;生猪试验;生猪良种项目;基因组编辑

中图分类号:S82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532053

邹平县养猪场是当地生猪良种养殖的示范性重点养殖单位,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转变过程中对于生猪产品要求的提高,邹平县养猪场率先做出表率,于2015年借助“生猪良种补贴项目”积极开展生猪实验,通过对全县当地猪种进行改良,实现了生猪质量和产量两个方面的提升,增强了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1 猪种改良试验背景情况

邹平县位于山东省滨州市,是山东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其种植业和养殖业十分发达。其处于山东省中部偏北,距离济南国际机场仅48km,距青岛港距离不足250km。重要交通枢纽胶济铁路、济青高铁、济青高速等穿行而过,水陆空交通条件十分便利,为其打造了十分广阔的市场空间。邹平县当地猪种生长速度慢,饲料消耗大,肉品质差,养殖效益低下,已严重制约了该县生猪养殖业的发展。通过引进优质猪种,进行杂交改良,是快速提升当地猪种生产性能、猪肉品质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为此,邹平县政府就当地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制定了《邹平县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方案》,制定猪种培育计划,积极打造种猪培育工作,满足市场需求。邹平县禾木牧业有限公司及邹平县易博生猪改良服务有限公司两家企业所开设的养猪场是邹平县内规模较大的养猪场,其引进的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等优质猪种长白、大约克、杜洛克是3个世界著名的生猪优良品种,也是本次生猪良种项目的父系猪种。

2 猪种改良生猪试验

2.1 基因组编辑

基因组编辑是猪种改良技术当中的重要技术手段,随着多年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其改良方法主要目的在于提升生猪猪肉质量,遏制病原体,提高生猪猪肉的使用安全,是现阶段绿色生态市场需求中重要的技术手段。

在生猪改良试验中,根据以上3个品种的猪种特点,选择了酶核介导的编辑方式提升猪肉质量的方案。在目前的畜牧业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了能够介刀哺乳动物骨骼肌发育的重要负调控因子MSTN,这种负调控因子属于TGF-β超家族成员,通过抑制其表达能够实现动物的肌肉增长和胴体瘦肉率的增加,因此研究人员希望借助基因编辑技术来创制MSTN基因序列。在对长白猪进行注重优化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在取得了相关的许可后,对以往经验进行了总结,决定选用CRISPR/Cas9技术进行MSTN的基因组编辑[1]。CRISPR/Cas9技术从最早的蛋白引导识别技术发展而来,经过多年的革新和创新,科研人员已经能够完成CRISPR/Cas9技术的DNA介导识别,从而完成核酸内切酶(SGN)技术的应用。经过一个月的实践和观察,研究人员通过CRISPR/Cas9技术成功地完成了对长白猪的MSTN敲除,实现了长白猪的双肌臀表型,增加了猪肉的质量。

另外,在生猪质量方面,染病情况也十分值得注意。良种改良过程中,研究者还通过酶核介导的方式实现猪的抗病性能的增强。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通过实验发现RNA病毒是影响生猪患病的重要病毒,RNA病毒的变异会使得PRRSV发生爆发性突变,其中包含的GP5/M异质二聚体会与猪体内的巨噬细胞发生介导,从而造成病毒的内在化。在研究中,研究者利用干扰素(IFNs)来进行调节[2]。因此在养猪场中,为了实现生猪的抗病性的提升,研究人员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长白猪细胞当中所含有的4E-BPs基因进行敲除,提升了猪体内的干扰素,实现体外攻毒。

2.2 杂优选育

除了生物工程技术下生猪基因组编辑的方法提升猪的质量之外,养猪场还采用了针对大约克、杜洛克2种猪种的杂优选育技术,提升猪种品质。

为了与良种项目相配合,邹平县打造了大规模的供精站,实现了全县16个镇的配置,形成了覆盖型的网络。作为基础建设,县畜牧兽医局督促帮助制定了严格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和供精种公猪标准。同时对供精种公猪和种公猪站实行档案化管理,种公猪全部建立了档案卡和系谱卡,严格了《采精记录表》、《精液检测记录表》和《精液发放记录表》的填报归档,保障整个供精过程万无一失。

通过对以往杂交成功经验的借鉴,确定了杂优选育的配套体系。体系当中,首先对影响生猪生长和生猪性状的基因ESR、MHC、RYRI等进行了检测,并根据大约克和杜洛克2种猪种二元杂交和三元杂交进行了比较,运用分子标记法进行了猪种的辅助选择。在统计数据中,大约克和杜洛克杂交产仔数为40头左右,肥育日增重在40~50g,瘦肉率为5%,肌内脂肪为5.2%左右。通过这一数据,可以结合纯繁杂交成绩进行了母系、母系父本以及终端父系的选育。通过选育方法,实现了生猪产量的提高。

3 邹平县猪种杂交改良效益情况

3.1 猪肉质量增长

通过猪种杂交改良,邹平县生猪最明显的表现为猪肉质量的提升。在以往对于猪肉的检测方法中,猪肉质量一般需要经过嫩度、肉色、熟肉率、水力等内容的检测,检测时间需要控制在屠宰猪停止呼吸后的30min以内。以嫩度和肉色为例,嫩度的检测需要从猪肉當中提取随机试块,按规定切割为6cm×3cm×3cm的长方块状,工作人员使用热电偶对肉块中心温度进行测量,当温度达到70℃后,再使用圆形取样器进行肉样的钻取,进行剪切力的评价;肉色方面,则需要对猪的左半胴体3~4胸椎割取长约25cm的肉样,再将其平置于白色盘中,通过自然光的照射与样板颜色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分值。其中,3~4分为正常肉色,1~2分为PSE肉,5~6分则为DFD肉[3]。完成良种培育的猪进行了猪肉质量检验,结果表示,相较于未进行良种培育的生猪,完成培育的猪肉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其中,嫩度从原本的1.83提升至2.11,提高率达到18.2%,表明其将具有更优质的口感,而肉色则表现为正常肉色,其鲜红的颜色对于消费者更有吸引力。

3.2 产量和经济效益提升

通过杂交改良,母猪产仔量提升十分明显,平均每窝提升达0.4只,生猪平均出栏体重提高4.18%,饲养周期平均缩短6d。这一明显的改变使得生猪饲养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据统计,随着项目的实施,养猪场的资金成本投入明显降低,其中,公猪费用、配种费用降低达220余万元人民币,改良猪每头平均增收超过50元,全县每年出栏生猪30万头,综合增收节支,仅此一项每年即可产生效益1700余万元,效益十分可观。

4 生猪良种工程的推广

随着邹平县养猪场开展生猪良种工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所积累的经验和取得的经济效益也为邹平县农业生产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道路和借鉴意义。县镇办畜牧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全县16镇完成了大规模的供精站覆盖,并委派专门技术人员进行人工授精技术的指导,对地方养殖业进行技术培训,帮助完成禽病害的防治。同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县各供精站点都已经完成了先进的设备配备,其中,17℃恒温箱、显微镜、精子活力检测系统、人工授精器械等先进设备都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截至2017年,邹平县猪养殖完成人工授精达85%,极大程度上提升了良种猪种的数量和规模,现已拥有超过95%的良种猪种覆盖。在全县的共同努力之下,邹平县生猪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品质和效益得到了充分的提升,增强市场竞争力,逐渐实现了畜牧养殖的现代化和生态化。

5 结论

从邹平县养猪产业的发展可以看出,先进的养殖技术和发展理念对于经济价值和市场效益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畜牧养殖业发展过程中,各单位应当深刻借鉴邹平县的发展经验,高瞻远瞩,打造符合本地区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魏姜勉,周小龙.豫南黑猪改良后代的肉品品质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7,33(06):49-52.

[2]姜延志,陈燕,李学伟,等.我国地方猪种肉质特性及其遗传改良[J].猪业科学,2016,33(1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