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园林绿化中火棘的应用现状

2018-04-25 10:57郑子昂杜宇宾
农业与技术 2018年5期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应用现状

郑子昂 杜宇宾

摘 要:根据目前的了解,北京最早露地栽植火棘在1987年,经过30a左右的引种驯化和相关基础研究,目前火棘已经在北京多处园林绿地得到了实际应用,但在扩大推广应用仍然处于瓶颈状态。本文提出相应科学认识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周期循环规律,强调对气候变暖的科学利用以及对北京自然地理和气候的复杂多样性条件的利用,发挥“人类活动”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能动作用,因势力导进行常绿阔叶植物的引种驯化,为北京的冬季增加绿量。通过对火棘在北京的应用前景分析,认为应积极稳妥地对其进行科学推广,使之成为一种改善北方冬季园林景观的优良植物材料。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应用现状;驯化

中图分类号:TU986.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532067

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常绿阔叶园林观赏植物。1987年以前,北京少量应用于温室栽培。对于火棘在北京园林绿地中的栽培应用以及相关基础研究等方面展开了相关工作。目前火棘在北京多出得到了景观实际应用,但在扩大推广以及生产应用方面仍然处于瓶颈状态。

北京地处于N39o54',E116o23'。东部、南部属于海河平原,西部、北部山区属于燕山山脉和太行山脉,是天然形成的有利屏障,平原和山区面积分别是2/5和3/5。行政区域复杂,山区和平原的地形、气候、降水及土质差异很大,这种自然地理和气候的复杂多样性,本身形成了特色鲜明和相对丰富的植物资源[1]。

北京的植物区系,绝大部分属于北极植物区的中国-日本植物亚区,少数来自于中亚-西亚区和股热带植物区的东南亚植物亚区[1]。从植物的总体分布来看,北京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域,地带性植物群落为针阔叶混交林,没有常绿阔叶树种。但地史变迁以及气候冷暖的。最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明显,北京地区表现为冬季气温逐年转暖升高。应当科学利用气候逐年转暖升高的自然条件,适当改变北京冬季缺乏常绿阔叶树种的状态[2]。

1 常绿阔叶植物在北京的应用情况

20世纪80年代,北京市园林局所属西南角苗圃、北京植物园就开始利用全球气候变暖对常绿阔叶树种进行引种尝试,但并未获得理想的效果[3]。有人认为“北京地区大气湿度小,不利于常绿树木生存”[4]。随着北京冬季气温逐年转暖升高以及植物引种工作的持续开展,北京园林中应用的常绿阔叶树品种逐年增多。从1999年的8~9个品种[2]、2001—2002年的10几个品种[5.6],到2004年已经有近30个左右的品种[7]。

2 火棘在北京地区的引种应用

2.1 早期引种实验

1985年,北京市园林局所属西南角苗圃[3]从河南鲁城引种火棘并一直在温室越冬。从1994年开始在庭院露地栽植。

西城区裕民路原北京市人民警察学校曾在1987年从江苏引种2株三年生、株高1.8m的火棘[8.9]。到2000年时,株高约5~6m,树冠圆整,枝叶繁茂。结实量大,曾被采集用于播种。2001年学校搬迁,这两株火棘因平整场地被毁。

从1999年开始进行火棘在北京引种驯化的研究,经过了初步引种实验、小规模推广和2次驯化(2006—2008年和2010—2012年)实生播种育苗实验。

2.2 初步引种实验(1999—2005年)

1999年3月,原北京市崇文区园林局从江苏武进引进6株三年生、株高1.2~1.5m、冠幅0.5~0.8m、丛生状火棘幼苗,栽植于北京城区某学校庭院,栽植地位与楼南9~20m范围内,西北部为4层楼房,庭院西北角有6m宽的过街门楼,背风向阳,有东西方向穿堂风,整体小气候条件较好。土壤条件较差,土层较差,pH值为8.88,连续3个(1999—2001年)冬季有越冬防寒措施。2000年1月极端最低气温达到-16.6℃,是1997年以来同期的最低值,-14~-16℃的持续时间达一个多月,但火棘耐寒表现良好。据2002—2004年北京气象台发布的历史气象信息[10],北京地区极端最低气温为-18.3℃,包括2003年冬季大雪降温,均未发生异常表现。自第四年取消防寒措施至2009年期间,为发现因北京特有的早春低温,干旱,大风而出现萧条的现象,无冻伤表现[11]。2009—2010年冬季,在北京明显低温异常情况下,火棘叶片发现有部分冻伤,未发现有植株死亡。

2.3 小规模推广阶段(2006—2014年)

根据循序渐进,逐步推广的原理,在引种苗木数量,规格以及示范地类型和数量等方面适度扩大了山东。植株的类型,除了丛生灌木之外,又增加了10年生大规模苗木,株高2.0~2.2m,冠幅2~2.5m,地徑5cm,有40~60cm高独主干苗木。其中的重点是建立了7个不同立地条件和类型的示范地,以便于更多考察火棘在北京地区露地栽植的普遍适应性。通过观察研究,小规模推广的苗木成活率,受不同立地小环境影响明显。

2012—2014年,先后在北京西城区地安门内东西绿地,西滨河公寓,天坛公园,人定湖公园等地陆续栽植火棘。其中地安门内东西绿地,西滨河公园2012年试验引种20多株有独立主干的苗木。2015年观察发现,有独立主干的苗木成活率低于丛生状苗木。1985—2017年火棘在北京部分地区种植及生长简况统计见(表1)。

3 播种育苗实验

3.1 平谷(2006—2008年)

2006年4月穴盘苗播种出苗率为57%,扦插成活率仅为10%左右。2007年春季,将所获1400株幼苗移入大田,水肥管理较好,当年生长旺盛。但2008年5月20日观察,地上绝大部分抽条干死,多数根部仍有萌瓈,但由于需要腾地,苗木被全部铲除。

3.2 房山(2010—2012年)

2010年采用穴盘苗播种,出苗率75%,次年春季移植到室外并有冬季防寒措施。到2012年5月,生长势与生长量正常,3000株幼苗普遍株高达到70~120cm。但因2012年“7·21”水涝灾害,全部死亡。

火棘作为原产我国中部及南部的常绿阔叶植物,本身具有生长期较长的特点,在北京引种时表现为秋梢木质化程度低,这一点与北京冬季寒冷,早春有倒春寒以及伴生的干旱,风大的气候特点有着突出的矛盾。

平谷扩繁失败比较充分地说明,种子繁殖,插扦繁殖以及幼苗抚育确有一定的技术和养护管理难度,其中控制幼苗过快生长以及防寒是圃育期育苗的生长的关键技术。分析主要原因如下:一年生幼苗在次年移入大田后水肥控制不当,造成营养生长过缺,入冬时木质化程度不足直接导致抗寒性不强。与成品苗栽植情况对比,可以说明不同树龄的抗寒性差别很大;防寒措施不到位, 树龄一、二年生幼苗,在露地越冬的第1年仅采取封堰和培土护根是远远不够的。 应当采用阳畦或冷棚保证幼苗安全越冬,在使用冷棚时,还需要考察周边环境以确定是否需要沿风囗方向增设风障;扩繁种植区域选择不当,主要是區位冬季低温(冻土层深度和春季开化时间早晚)造成幼苗死亡。

房山区扩繁试验吸取了平谷区位低温和防寒措施简陋不利的教训,二年生幼苗生长健壮。 但由于2012 年 “7·21”水灾, 还是造成二年生幼苗全部死亡,证明了火棘忌涝的生物学特性。

4 火棘抗寒性及其相关研究

4.1 增强种子萌发期间抗寒性研究

2001年,北京林业大学郑淮兵等,通过对火棘种子的不同处理,开展过增强种子萌发期间的抗寒性,进而提高种子露地发芽率,扩大火棘的繁殖系数方面的研究。研究表明,使用低温和PEG“渗控”预处理,对种子萌发过程、种子吸水速率、种子蛋白质含量以及相关抗寒性物质增加等方面都有可能产生一定影响[8]。

4.2 提高一年生幼苗抗寒性研究

2002年,北京林业大学贾麦娥,通过对一年生火棘实生苗实施低温锻炼、土壤水分胁迫和脱落酸处理等措施,进行过提高火棘幼苗抗寒性方面的研究。这项研究主要从温度、水分、激素等方面,通过栽培试验和实验室测定的方法,探求提高火棘一年生幼苗抗冻性更有效的处理方法[9]。

4.3 北京常见常绿阔叶树种抗寒性分级研究

2011年,中国农业大学万矜等,根据北京常见的12种常绿阔叶树种的越冬表现,进行过抗寒性分级的研究。这12种植物为黄杨、大叶黄杨、洋常春藤、胶东卫矛、阔叶箬竹、女贞、火棘、早园竹、火棘、火棘、叶荚迷、凤尾兰。这项研究以植物冬季景观质量为主要分级标准,将抗寒性分为5级,其中I、Ⅱ级可以不受小气候限制,在露地推广应用;Ⅲ级需要小气候环境,才能正常生长和观赏而Ⅳ、V级基本上不能推广,只能在特殊情况下应用。结果表明,火棘的抗寒性达到Il级,论证了火棘在北京露地栽培的可行性[10]。

4.4 提高火棘耐寒性途径的研究

2012年,万矜等选择北京市东城区(原崇文区) 3个示范区的火棘,对不同立地条件的火棘,通过植株越冬形态观察、叶片组织结构显微观测和叶片电导率的测定,分析了小气候环境对火棘耐寒性的影响,认为小气候环境对火棘的耐寒性有一定的影响,光照条件是提高火棘耐寒性的主要途径[11]。

5 对气候变化的利用

5.1 北京自然地理和气候复杂多样性条件利用

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和 800 多年建都史所引起的地史变迁,必然带来生态环境的相应变化。各类城市建筑形成了许多优良小环境 , 客观上为发展多样性的园林植物提供了一些条件;“从历史上看,北京这个吉老的都城历代都是从外地引种园林植物”[12]。北京市园林绿化处1989年完成相关研究,从17个科 24个属38个树种中筛选出6种常绿阔叶树,分别有蚊母、女贞、刺桔、胶东卫矛、构骨、月季等,在北京一定条件下的露地栽植[13]。20世纪90年代北京园林绿地中出现的蚊母、女贞、刺桂、胶东卫矛、构骨等阔叶常绿树,给北京的冬景增添了生机。只要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就能够增加北京园林植物的丰富度。

5.2 植物及其绿量对改善环境的作用

植物无论在自然界或园林中始终作为“生产者”应用,而植物与环境之间也始终存在着一种相互适应与改变的关系。增加北京植物的种类无疑是增加北京绿量的必然途径,如果能够科学地顺应和利用自然波动周期性循环规律,发挥人类活动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能动作用,利用气候变暖的自然现象,因势利导进行植物引种驯化,为北京增加绿量,那么有效缓解全球暖化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压力,进而达到有效抑制并减缓其发生发展趋势,从而有效调节生态环境是可以做到的,至少在小环境范围内。

参考文献

[1]贺士元.北京植物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1-3,131,367.

[2]许联瑛.长绿色期及冬季有色彩植物在北京园林绿地中的示范应用[J].中国园林,1999(6):29-31,

[3]张春静.木本植物引种驯化研究[C].庆祝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建园三十周年论文集(1955、1985),1985:

10.

[4]董丽,北京园林中常绿阔叶植物引种栽培现状及思考[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增刊):68-70.

[5]董丽,黄亦工,贾麦娥,等,北京园林主要常绿阔叶植物抗冻性及其测定方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3):70-73.

[6]马海慧,赵艳春,戴思兰.常绿阔叶植物在北京园林景观中的应用[C].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415-421,

[7] 郑淮兵,董丽,郑彩霞,等.低温和PEG“渗控”预处理促进石楠种子萌发研究[J]林业科学,2005(3):54-57,

[8] 贾麦娥.几种不同处理对石楠幼苗越冬适应性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02(10).

[9]万矜,许联瑛,刘青林.小气候环境对北京火棘耐寒性的影响[J].现代园林,2012(5):41-46.

[10]李嘉乐,陈自新.如何进一步丰富绿化首都的植物材料[J].园林科研,1989(2):340.

[11]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园林绿化志[M].北京志(市政卷),2000:430.

[12]徐黎,林世青,黄士昆.植物体内叶绿素a荧光动力学在北京地区常绿阔叶树的引种驯化中的应用[J].植物学通报,1994,11(2):2-34.

[13]许联瑛.梅花在京城早绽芳华[J].科技潮,2008(9):35.

作者简介:郑子昂(1997-),男,中国农业大学,研究方向:观赏园艺与园林;杜宇宾(1997-),男,中国农业大学,研究方向:生态。

猜你喜欢
城市园林绿化应用现状
克拉玛依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建设思考
城市园艺设计中植物配置的思考与探讨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探析
国有企业中管理会计的应用及对策
低碳经济背景下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