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利率放开会带来什么?

2018-04-26 10:17谢九
三联生活周刊 2018年17期
关键词:大额存单资管

谢九

4月中旬,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机构成员召开会议,讨论放开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同时也有消息表示,央行拟允许商业银行适当提高存款利率浮动上限。

长期以来,我国对利率实行严格的管制,但是随着过去几年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目前除了存款利率,其他的利率比如贷款利率、外幣利率、债券利率等都已实行市场化定价。从存款利率的改革进程来看,2015年5月,央行将存款利率的上浮限度调整到基准利率的1.5倍,当年10月,央行宣布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

表面上来看,我国的存款利率似乎已经实现了完全市场化,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央行对银行的存款利率上限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非正式指导,我国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2013年形成了一个“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为了防止利率的恶性竞争达成行业同盟,基本上将存款利率浮动空间控制在30%~50%之间,一般而言,国有大型银行利率上浮幅度较小,中小股份制银行利率上浮较高。今年4月份,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机构成员召开会议,讨论放开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意味着现有存款利率50%的自律上限将会有所突破,但突破到何种程度,甚至是否不再设有上限,现在还不得而知。

商业银行之所以愿意打破多年来的默契,提升利率浮动上限,主要还是被形势所迫。2017年,我国的人民币新增存款为13.51万亿元,同比少增1.36万亿元,首次出现了负增长。自2015年10月再次降息之后,我国一年期存款利率仅为1.5%,和当前的通胀水平相比实际利率为负,在物价和房价的涨幅之下,将现金存银行就意味着资金缩水。过去几年,银行理财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为普通民众提供了不错的理财途径,虽然跑不过房价涨幅,但至少可以跑赢CPI,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存款迅速搬家,导致2017年出现了历史上首次负增长。储户存款是银行经营的源头,如果存款大幅缩水,对银行的经营压力可想而知。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银行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是否就可以从理财产品和互联网金融手中重新夺回存款呢?以目前理财产品和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收益率来看,大多数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在5%左右,目前我国一年定期存款利率只有1.5%,即使存款利率上浮一倍,也很难达到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水平。

不过,资管新规的实施,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理财产品的吸引力,增加银行存款竞争的砝码。去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部门起草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份《指导意见》被业内称之为“资管新规”,其中尤为引人关注的一点在于提出了“打破刚性兑付”——“资管业务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开展资管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金融管理部门对刚性兑付行为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过去很多年来,银行理财产品规模迅速膨胀,很大程度上在于给投资者提供了相对较高的收益,以及较低的风险,虽然也出现过银行理财产品亏损的案例,但毕竟还只是极少部分,绝大多数理财产品还是相对安全的,尤其是一些承诺保本保收益的理财产品更是受到投资者追捧。但是资管新规实施以后,银行不仅不得承诺收益,甚至连保本都不能承诺,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购买理财产品不仅可能得不到回报,甚至还有可能损失本金。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大多是风险厌恶型,一旦面临本金损失的风险,很多人可能会转而回归传统的银行存款,而银行存款又恰到好处地开始提升存款利率上限,因此,可能会吸引到不少从理财产品撤退的资金。

从银行存款的另外一大竞争对手——互联网金融来看,最近几年也开始收缩战线。以余额宝为例,个人账户总额上限一路下调到只有10万元,单日交易额度也限定在2万元。2013年,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刚刚兴起时,对传统商业银行带来了超出想象的冲击,但是随着余额宝或主动或被动地瘦身,对传统银行已经不再构成太大的威胁。对用户而言,现在的余额宝不仅总额受限,每天的额度也需要抢购,已经大大失去了当初的便利性。因此,随着银行存款利率提升,很多用户可能会重新回归银行存款。

存款利率上限放开,除了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需要之外,也是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后的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从监管层的角度来看,这一步早晚也要迈出。

今年4月份,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新任央行行长易纲表示:“目前中国仍存在一些利率‘双轨制,一是在存贷款方面仍有基准利率,二是货币市场利率是完全由市场决定的。目前我们已放开了存贷款利率的限制,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可根据基准利率上浮和下调,根据商业银行自身情况来决定真正的存贷款利率。其实我们的最佳策略是让这两个轨道的利率逐渐统一,这就是我们要做的市场改革。”在易纲释放出利率双轨制改革的言论之后,很快就传出利率上限放开的消息,显然也并非巧合。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利率双轨制带来诸多弊端,导致金融资源无法按照市场化实现最优配置,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长期以来的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民间借贷的混乱等等,大量游离于监管之外的影子银行兴起,也为我国金融体系带来了潜在风险,这些乱象很大程度上都和利率双轨制有关。从金融改革的角度来看,自2015年将存款上限放开至1.5倍之后,市场利率长期由央行非正式指导和行业自律机构共同决定,利率市场化改革在过去几年其实基本上陷入停滞,利率市场化的临门一脚始终没有完成。在当前中国金融去杠杆,以及新任央行行长上任之后,也有必要继续利率市场化改革。

存款利率上限放开,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意味着多了一条跑赢通胀的途径,对于银行而言,提升了揽储的竞争力,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获得贷款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不过,相应的冲击也会随之而来。对于银行而言,对储户存款提供更高的利率,意味着经营成本上升,利润将会直接受到侵蚀。为了避免息差过于拉大,银行将会相应提升贷款利率,对于实体经济而言,相当于变相加息。2015年,我国虽然名义上放开了存款利率上限,但是央行依然以非正式指导和行业自律的方式来控制存款利率,主要顾虑也在于担心利率上升过快会给实体经济带来压力。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一个相当微妙的时刻,自身经济增长面临转型压力,而突如其来的中美贸易摩擦,更是给中国经济平添了几分外部风险,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过快增长,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性风险。所以,虽然当前商业银行乃至中国经济都有进一步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需求,但是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一定是服从中国经济的整体大局,而不会单兵突进。

央行近期突然宣布降准,从今年4月25日起,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预计可以释放增量资金约4000亿元。央行对于降准的解释是:“当前,我国小微企业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为了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可以通过适当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置换一部分央行借贷资金,进一步增加银行体系资金的稳定性,优化流动性结构,同时适当释放增量资金。”央行同时表示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向保持不变。

2017年以来,我国货币尺度就一直处于偏紧的状态,市场流动性紧张,资金成本显著上升,虽然央行表示降准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转向,但是降准事实上释放出来的增量资金,和过去一年多来市场资金面的持续紧张局势相比,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央行为了实体经济释放流动性的背景下,预计对于资金成本的上升也会高度关注。此次存款利率上限再度放开,主要是源于银行自身存款流失压力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需要,但同时也会兼顾实体经济的实际承受能力,预计利率上限的放开不会一蹴而就,更大的概率还是会循序渐进。

2015年央行名义上放开存款利率上限之前,当年6月份曾经推出大额存单管理办法,以大额存单作为利率市场化之前的过渡,预计这一次存款利率上限提升,大额存单也会是很重要的改革工具,在大额存单利率上限放开之后,逐渐过渡到其他普通存款。

大额存单是指银行发行的记账式大额存款凭证,属于银行的一种存款类金融产品。在很长时间内只面向机构投资者,从2015年以来开始向个人投资者开放。和传统银行存款相比,大额存单的认购起点较高,个人投资者认购大额存单的起点金额不低于30万元。大额存单的利率以市场化的方式确定,而且可以流通转让、提前支取和赎回,无论是收益率还是流动性都优于传统存款,期限包括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18个月、2年、3年和5年共9个品种。在近期市场传出银行利率上限放开的消息之后,大额存单的利率已经开始提升,部分银行的大额存单利率最高上浮已经超过了50%。

和大额存单相比,近期更值得关注的是结构性存款。在央行的资管新规出台之后,结构性存款突然成为当前市场上大热的银行产品。最近几个月的结构性存款规模激增,大有替代银行理财之势。央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中资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达8.8万亿元,比2月末增加4335亿元,环比增幅5.2%,同比大幅增长47%。在银行保本理财产品即将退出舞台之际,结构性存款成为当前最火爆的产品,不仅个人投资者纷纷购买,很多企业包括上市公司也对结构性存款青睐有加,购买了大量的结构性存款。

所谓结构性存款,是指在普通存款的基礎上嵌入金融衍生工具,将投资者收益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商品价格、信用、指数等标的物挂钩,起点一般在5万元以上,投资者资金大部分购买存款,少部分本金或者利息购买高收益的金融衍生产品,从而能够提供相较普通存款更高的收益。

结构性存款在我国并非新生事物,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国内部分银行就推出了这一产品,但长期处于边缘化的位置,随着央行资管新规出台,保本型理财即将消失,银行开始在结构性理财上发力,并且很快受到了投资者追捧。目前国内银行发行的结构性存款产品大多数是保本型,而一年期结构性存款利率已经超过了4%,在相当程度上替代了此前的保本型理财产品。

银行结构性存款虽然迅速爆红,但对于银行而言,想要倚赖其成为长期性的揽储神器可能也不太现实,将民众的普通存款和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挂钩,本身就会带来一定的风险。由于过去很多年来结构性存款是一个边缘性产品,所以并没有专门的监管法规,但是如果规模激增到一定程度,肯定会有相应的监管政策出台,最近几年清理整顿银行理财业务就是为了规避金融风险,如果结构性存款大规模取代银行理财,预计也会成为下一个重点监管的对象。

对于银行而言,结构性存款虽然暂时爆红,但更可能只是一个过渡性产品,从更长期的角度来看,推进利率市场化仍然是无法绕过去的必经之路。

猜你喜欢
大额存单资管
银行大额存单的蝶变
分级资管产品的异化与正名——评析《资管新规》第二十一条
对资管新规关于通道业务相关规定的理解与思考
资管新规对银行业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