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有“度”方得始终

2018-05-03 03:29钟艳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8年16期
关键词:深度中考语文课堂

钟艳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段话道出了语言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在学生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知识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維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由此可见,重视语言知识的积累,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更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语言知识的积累来自哪里?无可厚非,语文课堂是重要的途径之一,但是对初三学生而言,语文课堂除了要学习教科书上的文本,还有不少时间需要用来中考相关知识的复习和能力提高,课堂上的课外知识积累很艰难,甚至很理想化。于是,语文教师希望,学生每周能挤出一定的块状时间交给课外阅读。但“重理轻文”的现实,还是很残酷地把学生推入了题海之中,最终,从大量阅读中实现语言知识的积累,成了一种奢望。

作为一名初三的语文教师,很苦恼地反复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利用语文课堂宝贵的时间,给予学生在语言知识的积累中帮助和引领。去年九月,新接手九年级两个班级的语文教学,我尝试着利用语文课前的五分钟,增设了一档“每天一段话 陪你到中考”的小环节,向学生推荐优秀作家、优秀作品,带领学生朗读诗篇、欣赏美文……在摸索中不断地修正,在修正中不断地完善,在完善中不断地寻找突破。在一个多学期的实践中,慢慢感受到了坚持中的收获,每天短短的五分钟,让学生在语言知识的积累的同时,有了更多更丰富的阅读体验和人生启迪。

一、语言知识的积累,需要有“广度”

语言知识的积累需要拓宽“广度”。在初三的题海时光中,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但是却非常需要有大量人文知识做精神的滋养。在“送你一句话”中,每周围绕一个作家的文字展开,如:苏轼、梁实秋、萧红、蒋勋、林清玄、龙应台、铁凝、白岩松、三毛、汪国真、史铁生、王开岭、路遥、曹文轩、泰戈尔、川端康成……古今中外都涵盖到了,同时涉略了文学、美学、哲学、新闻、诗歌等等领域, 很多是学生全然陌生的作家,全然陌生的视角。而这些其实是最为基础的部分,只有扩展了知识面和视野,才能在积累的过程中实现融合,实现思维的碰撞才有了可能。

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见多识广,也逼迫着自己不断地接触和了解更多更广的作家和作品,才有可能培养学生成为“思维广阔,胸怀天下”的读书人。

二、语言知识的积累,需要有“深度”

语言知识的积累需要思维深度。现在的中学生处于网络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学生接触到的很多都是比较粗俗的青春偶像剧、宫廷穿越剧,震撼人心。直面人性的作品不多,唯美的有思想的作品更少,这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观察社会,思考问题的深度。

如何在课堂上有所唤醒,并有所引导,因此在“送你一段话”中,我找寻的文章多朴素而深刻,如林清玄的散文,就是在最寻常的小事中感悟人生的佳作,如白岩松的评论,冷静而睿智,一针见血道出真谛。这些文字学生没有阅读理解的障碍,在此基础上也可以慢慢培养他们拥有会思考的大脑。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探究作品的精神内涵,拓展文字的文化意味,这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努力和探索的。

三、语言知识的积累,需要有“温度”

语言知识的积累需要有温度。语文课堂应该是有深度的,也应该是有温度的,“温度”实则强调情感的体验,能够从文字中收获心灵的感动,从而给成长中的自己以心灵的温暖。如在初三,面对残酷的中考时,需要给予学生坚持的勇气,而汪国真的很多诗歌,就可以给他们这样的宽慰和力量;如在青春的叛逆期,孩子和父母很难沟通的时候,龙应台的《目送》可以让他们对亲情有更真切的感触和理解,《亲爱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间的对话,让孩子们知道父母和自己之间需要的是沟通和宽容。

文字从作家的笔尖流淌下来,本身就是有温度的,如果稍加以引导,就会更好的将这份温度传递。关于成长中的困惑,关于失败后的颓然,关于一切美好的情愫,都可以在文字中寻找到一种温暖,并得以和解,这是在语言知识的积累中,可以努力去融合的。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多引导,不断丰富转化,不断拓宽广度、深度,赋予温度,让“送你一段话,陪你到中考”成为学生每日的一道精神食粮。

猜你喜欢
深度中考语文课堂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中考“三数”大扫描
2017年中考数学模拟试题(一)
中考英语完形填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