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生语文“审美鉴赏”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8-05-03 03:06赵成名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8年14期
关键词:审美鉴赏文学类答题

赵成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这一部分有如下原文:“现代文阅读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3题9分;文学类文本阅读,3题14分;实用类文本阅读,3题12分。”这个修订内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核心素养“审美鉴赏”的培养,必然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既然文本类阅读必考,教师和学生就应该高度重视,从不同的层面去研读、去解密,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蘊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进而找到文本类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

通过对2016、2017年高考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学生“审美鉴赏”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帮助学生确立文学作品阅读的三种意识

一是文体意识,从文体切入,抓住特点,分类赏析;二是语境意识,题文对照,划定区域,整合答案;三是梳理意识,即从结构层面去梳理文本,整体感知内容。这三种意识,就是突破文学作品阅读瓶颈的撒手锏。

二、督促学生掌握文学类四大体裁的必备知识

《考试说明》明确指出: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实践也充分证明,只有熟悉每一种文学体裁的“必备知识”,才能够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达艺术等方面做进一步的理解,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具体说来,学生主要掌握小说和散文的相关知识,对诗歌和戏剧有所涉猎就可以了。对小说阅读而言,学生必须要掌握小说的概念、分类、流派、人物、情节、环境描写、主题、艺术手法、语言风格等九个方面;对散文阅读而言,学生必须要掌握散文的结构、主题、表达技巧(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

三、教给学生完成文本类阅读题目的步骤和方法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步骤来说,不要急于去做题,在解答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本,第一遍速读,快速浏览,提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本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文本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领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本的主旨建立一定的认识。从方法来说,正式答题前应划出在结构上其过渡、连接作用词语、句子、段落,划出各段落的中心句。特别要关注段首、段尾,其中的重要词句,往往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路、文本的结构层次。还有一个屡试不爽的方法,就是多从原文中提炼、整合语句作答。学生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深入文本,理解作品,在不直接摘抄答案的基础上,定向表述,问什么答什么,争取做到答案准确、充分、有条理。

四、指导学生夯实 “真”“深”“大”阅读的基本功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大诗人陆游的至理名言告诉我们,学生语文“审美鉴赏”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仅在于刷了多少道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知晓了多少“必备知识”、答题方法、答题步骤,还要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外,苦练 “真”“深”“大”阅读的基本功。

“真阅读”,就是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其思维是紧跟作者的思路,其感情是否感同身受,其思想是否理解到位,如果学生能沉浸文本之中,领悟到作者的创作思路和文本主旨,自然就是“真”阅读,而不是隔靴搔痒,游离文本之外了。

“深阅读”,这是针对“浅阅读”而言,是指学生的阅读不仅仅着眼于文本的零碎信息,而是有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文本的内涵,能分析文本的艺术表现力;不是蜻蜓点水,而是穿过文字,透过潜台词,准确到位地理解文本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出文本所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大阅读”,这主要是从阅读的面来说,但凡经典,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都应该一睹为快。我们的必修要读、选修要读,涉及到的名著更要读。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和作者作品产生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精神的升华,其“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润物无声”。

当然,学生语文“审美鉴赏”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本学科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训练,还需要“诗歌鉴赏”、作文表达等全面的支撑;不仅需要语文学科的课程魅力,还需要其他学科的“通力合作”,更需要我们这个时代、社会、民族、文化的强大动力。

猜你喜欢
审美鉴赏文学类答题
读练结合,读写交织,读悟贯通
高中作文“真写作”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年度图书
艺术鉴赏的经验性论纲
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美育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意会”和“言传”
新课改后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