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对策

2018-05-07 07:05江松曾莉
科技视界 2018年5期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对策评价

江松 曾莉

【摘 要】文章采用熵值法,对2010年至2015年的高校科技统计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从科技资源的投入、科技成果的产出与科技成果的转化三个维度分析了重庆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发现其在国内处于中等水平且呈下降态势,针对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加大资源投入力度、提升成果质量、提高创新效率等措施。

【关键词】重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提升对策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457(2018)05-0022-003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the entropy method to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and evaluate universit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tatistics from 2010 to 2015. It analyzes Chongqing universities from three dimensions: the inpu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the outpu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he abilit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s been found to be at an intermediate level in China and is declining.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t proposes measures such as increasing resources input,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results, and improving innovation efficiency.

【Key words】Universities in Chongq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Evaluation; Improvement strategy

0 引言

在将重庆建设成长江上游地区技术创新中心、促进重庆经济社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轨道的建设历程中,重庆高校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着重庆地区创新体系的成功与否和开展进程。因此研究重庆高校的科技创新状况,提升重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关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研究。国内学者从科技创新的过程[1]、高校与企业、政府机构等的关系[2]、高校社会职能[3]等角度界定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其中利用科技资源、产出科技成果、成果转化服务等获得了多数学者的认可。二是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评价指标及体系构建是研究的热点,学者们构建的评价维度一般为1到5个,如论文收录情况[4]、创新效能和创新潜能[5]、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效益[6],创新资源、科研经费、成果投入产出比率、成果获奖情况、学术交流情况[7]、创新基础实力、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国际交流合作能力[8]以及制度[9]、管理[10]等。虽然评价维度不一,但基础指标数据均以研究发展人员、研究发展经费、学术论文著作数、科研成果获奖、学术交流情况等为主。三是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问题及提升路径研究,学者们认为目前制约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问题包括制度创新滞后[11],人才队伍不稳定、科技经费投入偏低、学科建设薄弱[12],起点低、体系陈旧、文化缺失、政策导向[13]等,对此学者们提出的建议有优化高校科技创新管理制度、创新成果转化模式[14],建立政产学研合作机制、打造特色平台[15]等。

1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1.1 评价体系的构建

高校科技创新是指高校有效利用和优化各种科技创新资源,通过研究及管理活动,产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并将这些成果转化运用于经济和社会生产的活动。其包含“资源投入—成果产出—成果转化”三個阶段,因此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应是前述各环节中所体现出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根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可行性等原则,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采用专家咨询法,本文最终构建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1.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文章选择2010年—2015年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编制的《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按地区将各省(市、自治区)高校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对重庆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排名进行评价分析,结合进一步的数据比较分析重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评价采用熵值法,首先根据各地区高校各个指标数据变异性的大小来客观确定权重,指标的标准值与其权重相乘即得该指标评价值,各指标评价值逐级求和即为该地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值,评价值越大表明该地区高校整体科技创新能力越强。

2 评价结果分析

2.1 总体趋势分析

就自身发展水平来看,近6年来重庆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上呈缓步下降趋势(图1),科技资源投入能力和成果产出能力相对稳定,其评价得分分别为0.0343和0.0405左右,但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分却从2010年的0.1002降低到了2015年的0.047,下降53.1%。这表明近6年重庆市高校整体的科技资源投入力度与科技成果产出数量虽有波动,但仍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却呈现持续的、较明显的下降,但因其是从一个更高的水平下降,横向比较而言重庆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仍高于其他地区高校,这是重庆高校最明显的优势,但这种优势因其他地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而逐渐缩小,并导致整体创新能力和国内排名下降。

2.2 具体指标分析

重庆高校在各指标上的平均得分如下(表2):

科技资源投入能力指标平均得分0.0343,全国排名第17位,在人力投入方面,“研究与发展人员中高级职称人数”从2010年的3992人增长到2015年的5158人,指标平均得分0.0067在全国排名第19位。“研究与发展人员中全时当量人员”,指标平均得分0.0063,在全国排名第20位。但研究与发展人员中的科学家与工程师等具有较高职称、较高创新能力的人员所占比例均小于西部地区的四川和陕西高校。这表明重庆高校在科技人力的投入方面不足,人员不稳定,不能吸引高层次人才。在经费投入方面,“政府資金投入”从2010年的653万增长到2015年的963万,指标平均得分0.0050,在全国排名第17位。“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投入”从2010年的522万增加到了2015年的786万,指标平均得分0.0100,在全国排名第13位。但分析发现重庆两所部委直属高校获得的纵向与横向科技经费投入几乎都占重庆全部高校的一半左右。这不利于其他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在科技课题数量上,虽然近6年重庆高校开展的科技项目数量平均增幅达8.93%,但指标平均得分为0.0065,全国排名第19位,项目争取能力仍然不强。

科技成果产出能力指标平均得分0.0405,全国排名第16位。其中“科技著作数量”指标平均得分0.0092,在全国排名第17位,“发表在国外及全国性刊物的科技论文” 指标平均得分0.0117,在全国排名第位15,“发明专利授权数” 指标平均得分0.0096,在全国排名第14位,“其他知识产权”指标平均得分0.0040,在全国排名第21位。分析近年来重庆高校出版的科技著作、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授权数都有明显增长。但取得的软件著作、集成电路设计、动植物新品种、国家级新药等生产行业能够快速、直接使用,可能具有较高转化价值的知识产权成果数量较少,平均每年60项,且很不稳定。而“国家级课题验收”指标平均得分0.0065,在全国排名第18位。这表明重庆高校科技人员对高级别科技项目的研究进展与结题重视程度不够,这将降低科技创新活动的循环频次。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指标平均得分0.0755,全国排名第10位。在“专利出售合同”、“技术转让合同数”、“当年技术转让实际收入”等指标上,平均得分分别为:0.0190、0.0214、0.0150,在全国分别排名第8、8、9位。近几年重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一直处于下降状态。2015年重庆市高校技术转让合同数为245项,当年实际收入为4995万元,分别比2010年减少了约60.30%和51.40%;专利出售合同为52项,比2010年减少了26.76%,减少幅度非常明显,转让收益变化幅度也较大。对比专利出售数量的增幅和实现的收入增幅,二者并不同步,这表明这些技术成果的经济价值并不高。在“国家级成果获奖数”指标上,重庆高校平均得分0.0067,在全国排名第15位。2010年以来重庆高校共有22项优秀成果获得了国家级科技奖励,462项优秀成果获得了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市级科技进步奖增长明显,但国家级科技奖励数量却偏少,在国家级奖励中,重庆高校获得的自然科学奖较少,这表明重庆高校科技创新与成果本身更偏重于应用研究,在基础研究领域还比较薄弱。

3 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2010—2015年的数据,对重庆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显示重庆高校存在着创新投入结构失衡、成果质量不高、创新活动效率低下等问题。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加大资源的投入力度。一是加强引进高层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引智力度,依托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对现有人才进行知识更新,通过引进与培养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形成特色鲜明、业务突出的研究中心,带动高校重点学科与重点科研高速发展。二是调整科技经费投入力度,管理部门要全面把握国家科技发展政策,提高高校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做好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政策对接,切实把国家级、市级创新平台资金奖励落到实处,采取公开透明的方式,鼓励青年研究人员争取项目和经费。三是积极引导企业参与高校科研,充分发挥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角色优势,通过科学规划、营造氛围、鼓励创业,人才交流,平台共享等机制,积极引导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到高校的科技活动中。

(2)提升科技成果的质量。一是树立需求导向的产出思维,高校应将个人发展与创新绩效结合起来。从制度设计、奖励激励等方面,支持实用科技研发和成果产出,同时兼顾成果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二是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管理部门要从动力机制、组织机制、评价机制、利益机制等方面突破瓶颈,积极协调高校和地方优秀企业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保障各方权益。高校也应积极与企业、科研院所探讨合作,采取一体化、参与式和供需人才培养等多种模式[16]交流科研人才与科技资源,创新成果使用与利益分配机制。三是创新创业由量到质,在开展众创空间建设过程中,应当更有针对性,应集中力量优先建好1-2个众创空间,再适当进行经验推广。

(3)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一是提升创新循环效率,各高校应加强科技项目的过程管理,合理安排科研时间,优化经费报销程序,使科技项目尽早、顺利结题。高校科研人员应强化责任意识,注重团队协作创新,及时完结课题,以便开展新一轮的创新活动。二是提高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水平,加快发展知识产权代理、信息服务、资产评估、许可转让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完善高校待转化成果信息与交易机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强化成果推广力度,各高校要组建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平台、各行业企业的沟通与接洽,在学校及其他公共平台上公开成果信息和待转化成果。

【参考文献】

[1]陈运平,陈林心.我国中部六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26(1):38-45

[2]孙孝科.高校科技创新驱动因素:内涵、表征、关系及其调适[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12:92-97

[3]章熙春; 马卫华; 蒋兴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10,13:79-83

[4]隋秀芝,李炜.高校科技创新力发展实证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13,31(1):29-31

[5]梁燕,耿燕,林玉伟,李相银.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5:194-196

[6]赵蓉英,陈必坤,邱均平.2012年中国高校创新指数的评价与分析[J].评价与管理. 2012,3:31-35

[7]王光平,沈红丽,金浩.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32(5):72-74

[8]梅轶群,张燕.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分析和评价[J].技术经济. 2006,25(5):74-77

[9]鄢晓彬.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结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1:143-146

[10]敖慧.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04,26(6):169-171

[11]陈海东.高校制度创新对科技创新推动作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 2007.20-32

[12]万辉.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22:9-11

[13]朱德林.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力的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 2014,5:18-20

[14]孙彦.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以河南省高校为例[D] .昆明理工大学. 2008.55-71

[15]陈镖.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与服务地方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S1:243-245

[16]易忠,张明平.重庆地区高校在两江新区背景下的产学研合作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 2013,1(2):34-37

猜你喜欢
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对策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以机器人为载体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协同培养
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怎样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