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研究

2018-05-07 07:26袁帅尚雅颀
校园英语·上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宗教文化差异翻译

袁帅 尚雅颀

【摘要】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该民族人民智慧的集中,是一个国家历史发展的沉淀和积累,是这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宝贵财富。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不同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不断升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英语翻译工作本就具有难度,大量的成语形成与中国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人文发展息息相关,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这也为为英语翻译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

【关键词】文化差异;成语;历史;宗教;翻译

【作者简介】袁帅(1987.9- ),女,汉族,河南新乡人,硕士,新乡医学院 人事处,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尚雅颀(1988.6- ),女,汉族,河南新乡人,硕士,新乡医学院 外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语言学、二语习得。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一般课题《中日汉字差异框架下的日语汉语词习得影响因素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7]-JKGHYB-0089)。

文化是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累下来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很多时候特指精神财富。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发展周期长,是唯一没有经历断代的国家,也留下了更为精彩丰富的文化财富。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发展背景为汉语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养分,而成语更因简练形象、寓意丰富成为汉语言中的独特风景。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中西方在地理位置和气候形成方面的不同,直接影响到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形成,同时也影响了经济发展模式和宗教信仰构成。这些因素都是民族文化和民族语言的重要构成,从而为语言的沟通翻译和文化的交流带来困难。本文就成语翻译的文化差异、成语翻译的工作难点以及翻译方法作以简单的分析。

一、造成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文化的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时间的沉淀,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全体人民智慧的集合,是精神财富重要的表现形式。文化的形成不仅牵涉到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历史大背景,还与人们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息息相关。这就直接导致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的不同,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

1.地理环境差异下的语言。中国是一个以陆地為主的国家,地域广阔,地形复杂多样,因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长期以农业为主,所以一些来源于生产劳动的成语自然和陆地的人、物关联性大。比如:固定的简单生活形容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容土地贫瘠用“寸草不生”,土地肥沃用“膏腴之地”,农业心愿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这些例子都具有典型的农耕文化因素。而英国属于典型的岛国,发展过程中对海洋的利用程度高,所以英国的很多成语与海洋渔业密不可分。像“a big fish”指的是“大人物”,而“fish in the air”,与中国的成语“缘木求鱼”的意思非常相近,包含的引申含义基本一致。在中国安慰失恋者有时会用“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比较简单粗暴。而英文中有“There are more fish in the sea”,相对温婉一些。这两种不同的说法,意思表达相同,但具有各自典型的特点。

2.不同气候带来的语言习惯差异。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明显,但是大部分地区都有明显的四季交替,不同季节给人们带来的感受区别很大,所以成语在季节、气候方面有清晰的划分。春天“阳光明媚”,夏天“骄阳似火”,秋天“秋高气爽”,冬天“冰天雪地”,非常贴切直观。但是英国主要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没有特别强烈的严寒酷暑,冬暖夏凉,年温差小。世界杰出的文学家莎士比亚的诗中,曾将温柔可爱的爱人比作夏天,在这里,英国的夏天是温暖宜人的,与中国的赤日炎炎完全不同。再者就是地理位置不同,收到的季风影响不同,对风的感受和语言表现存在明显的不同。在英国,东风是从北冰洋吹来的寒风,寒冷刺骨,所以会有“get the wind up”(受到惊吓)之类的表达。而西风恰恰相反,是活力和希望的象征,雪莱的《西风颂》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中国的东风受气候影响是温暖的,很多时候作为正面力量存在。

3.宗教背景不同导致的差异。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宗教的产生与人们的意识、生活、习俗等密不可分,所以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宗教背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本土道教,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亚洲佛教影响,所以语言文化中尤其是成语中有许多相关的例子,比如与道教有关的“不食烟火”、“黄白之术”、“指树为姓”;佛教中的“因果报应”、“清规戒律”、“醍醐灌顶”都充分说明了中国成语受到道教和佛教的影响。而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英语中表达祝福会说“god bless you”,中国成语“雷大雨小”的英文翻译“much cry and little wool”实际也是来自《圣经》故事,英文中一个关于忠诚的表达,字面翻译很容易被翻译成不吃鱼,其实并不正确,这是英国基督教新旧教派争执改革的产物。这些例子都说明了不同宗教对语言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二、文化差异下成语翻译的困境

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长期积累导致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明显差异,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的融合交流是必然趋势。语言文字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文化融合交流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汉语博大精深,是整个世界宝贵的文化瑰宝,成语的形成和使用具有独特的历史性和民族性,因而在文化差异的背景下,成语的翻译工作存在许多直观的阻碍因素。

1.具体文化意象缺失。文化意象的缺失指的是,一种文化意象在本文化中明确深刻,但在其他文化中没有,或者没有与之对应的意象。这种缺失主要是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意象缺失,比如“围魏救赵”、“望梅止渴”、“朝秦暮楚”等成语都来源于中国的古代历史,都有具体的朝代、人物,虽然在西方历史中也有很多历史事件、人物可以作为文化意象,但是中西方的历史背景不同,无法做到文化意象的准确匹配。另一方面是人们思维方式中,文化意象的缺失。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人们对数字的不同偏好:中国人对双数情有独钟,“四通八达”、“十全十美”、“八面玲珑”、“两全其美”等成语都是通过双数表达了事物的美好。当然,由于数字“4”与汉字的“死”发音相似,所以中国人大多不喜欢这个数字;而西方国家则喜欢“7”、“3”“4”等数字,但是受宗教影响,他们很反感“13”。

2.情感取向冲突。情感取向的冲突其实就是文化意象的不对称,文化意象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所特有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独特性。所以不同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下,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和所蕴含的感情色彩往往具有差异,甚至情感取向发生冲突。最为明显的就是关于“龙”的态度偏好。中国古往今来都将“龙”作为独一无二民族特征,象征着君权、力量和祥瑞。像成语“龙马精神”、“龙腾虎跃”等都是正面的表现。但是西方国家中,人们通常将有尾巴、浑身长满鳞,可以喷火的蜥蜴看做是“龙”,代表着残忍和恐怖;还有颜色偏好也存在明显的取向冲突。在中国“红色”代表着热烈奔放,象征着力量和成功,“大红大紫”、“红光满面”、“软红香土”等成语都体现了这一特点。但在西方的语言表达中却恰恰相反,英语的习语“to see red”是非常生气的意思,与中国的文化习惯相反。

3.语言文化本身的发展变化。任何语言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汉语也不例外。历经岁月的变迁,语言文字在使用过程中内容不断丰富的同时,也会有词意改变或词汇流失的情况发生;文化的交流融合也会引发外来语对本土语言的冲击。汉语词汇的发展主要是原词引申新义,和另构新词两种方法,成语作为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变化规律与这两种一致。成语的演变发展是语言的正常现象,但是误解误用成语则会造成文化的流失。像常用的“炙手可热”,是指手摸上去感到很烫手,而不敢接近。原本含有贬义,用来形容人很有权势。现在经常被用来形容人或事物非常受欢迎;“文不加点”原本形容文章流畅完美,不用进行修改,往往被望文生义理解为不加标点符号;“美轮美奂”是形容建筑物的高大美观,现在范围被扩大;很多成语现在的使用和原意相反,误用和引申的界定变得十分困难,英文翻译就更难把握方向了。

三、汉语成语翻译方法应用

巨大的文化差异为汉语成语翻译工作带来了许多现实困难,但是语言作为人类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具有许多共性特点,这也为我们的成语翻译工作带来重要契机。成语的翻译工作要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目前而言,中外专家对于翻译标准主张不尽相同,但是翻译的准确、流畅、完整是最基本的要求,翻译方法的选择要根据需要灵活实用。

1.直译法。在中国广博的汉语中,有些成语比较简单,没有过多的深层含义,在汉语的日常使用中也不需要典故引申。这类成语采用直译法翻译的话,不会违背语言规范,也不会引起错误联想,能直接形象地表达出成语的意思和特点。比如“feel just like fish in the water”,就是汉语成语中的“如鱼得水”,非常简单形象就是成语的直接表达;“play the harp to the bull”对应的是汉语成语中的“对牛弹琴”,这个翻译可以说非常具有画面感,也很容易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产生共鸣;“a drop in the ocean”与成语“沧海一粟”相对应,翻译非常直白,没有过多的修饰,但却简洁有力。直译法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来成语的比喻手法,非常具有感染力。即使读者的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俗具有明显差异,但是直译法的直观表达可以让文字具有形象活力,更容易理解。

2.同化翻译法。汉语和英语产生的背景不同,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经济模式等因素具有明显差异,所以词汇发展过程中所借助的形象自然也各具特色。虽然造成文化差异巨大,但是一些形象的借助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成语的翻译可以利用这一点,达到良好的翻译效果。在中国人眼中,牛是以吃苦耐劳、力大宽容的形象存在,也是因为长期的农业生产中,牛是重要的生产工具,所以会有“力大如牛”、“九牛一毛”等成语。而传统的英国依靠马来完成农业生产,所以会在感情上更偏重马,就会有“as strong as horse”的说法,当然语言背景的变化下也会有“a dark horse”这种功能变化的词汇;狗在成语中很多时候都是反面的存在,比如“狐朋狗友”、“狗急跳墻”等,但在西方,狗作为陪伴人们比较多的动物,地位比较高。所以中国的“爱屋及乌”会被译成“love me,love my dog”。

3.意译法。对于很多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成语,或者具有重要引申意义的成语,直译法无法准确表达汉语成语的意思和内涵,而采用借代的翻译方法又无法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文化意象,就要采用意译法进行翻译。比如前文中举过的关于数字的词语“四面八方”,加入数字会使翻译非常怪异,并且使读者陷入混乱,译为“from all sides”非常简单直白,很容易明白英汉间的对应意义;“青红皂白”成语本身包含了颜色和事物,但是成语要表达的引申意义是关于是非对错的。所以“right and wrong”的英语翻译充分把握了这个成语的引申意义,言简意赅,直观明了。意译法虽然无法保留成语原本的形式和修辞手法,容易忽略细节技巧,但是成语的发展过程中,自身的变化非常大,往往无法把握字面意思,所以可以保证成语翻译的准确性,也可以使成语的隐含意义简单明了的意译法成为重要选择。

参考文献:

[1]杨罗娅.汉语四字成语中文化异质成分及其翻译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2]焦杰.略论汉语四字成语翻译中的文化缺失与文化补偿[D].长江大学,2013.

[3]占珊珊.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汉语四字成语英译的影响[J].新课程,2014(9).

[4]武张波.功能对等视角下汉语“四字成语”的英译研究[D].中北大学,2016.

猜你喜欢
宗教文化差异翻译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