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位社区到城市社区的演替
——以兰州通用机械厂为例

2018-05-09 09:05SheYuan周国华ZhouGuohua孙会琪SunHuiqi
住宅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兰州住房调研

■佘 源 She Yuan 周国华 Zhou Guo hua 孙会琪 Sun Huiqi

1 调研背景与调研思路

1.1 调研背景

居住区是以解决日常居住群落需求为首要目的、性质相对单一的功能区。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社区的发展经历了单位社区在城市中的兴起,以及在改革开放年代又重新向城市社区转型这样一个曲折的历程[1]。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的转变,城市功能结构的提升,传统的工业居住场所,尤其是老工业居住区的居住结构面临种种机遇与挑战。兰州作为一个西北传统重工业城市,有着数量较大、类型较多的石油、机器制造等大型工厂。根据兰州新的总体规划,未来十几年内,兰州的老工厂都要“出城入园”。因此,如何处理老工业单位社区的转型成为迫切课题。

选取兰州通用机械厂(以下简称“兰通厂”)的典型案例,本文对厂区内的居民人口构成、住房产权、社区服务和社区中心的变化进行研究,对单位社区的演变有更深的认识,为研究老工业单位社区顺利转型提供一定的参考。

1.2 单位社区与城市社区的区别

兰州地处西北,为古丝绸之路的重镇,经济以农牧耕种为主,工业一直比较落后。最早的现代工业可以追溯到清末织呢厂,后因交通不便、经营不力而告终。兰州今天的工厂大多数建设于“三线建设”时期,有不少甚至是从东南沿海地区搬迁而来。受前苏联建设指导的影响,多数工厂设立独立、封闭的厂区,厂区内分为生产区、福利区两部分,内部设立一套完整的、规模不等的生活、生产系统。

可谓“麻雀再小,也五脏俱全”[2]。这种独特的社区其实是时代的产物,带有强烈的“社会主义”痕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单位社区”。从社会劳动分工的角度来看,“单位社区”与“传统村落”有一定的类似性,社区中的人所从事的劳动是同质的,人们之间存在许多共性,有着共同的集体利益。例如“厂亡我亡”与“厂兴我兴”这样的口号,其实就是一种集体利益的具体表现。当然,由于产业形态和生产方式的不同,“单位社区”与“村落社区”又有着本质的区别,或者说这两种社区中人与人关系建立的基础是不同的。

如果将城市社区看成是建立在商业经济基础上,村落社区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那么,单位社区则建立在社会主义“大工厂化”集体经济基础之上。

兰通厂作为一个有百年历史的老厂,有着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是兰州老工业厂的代表与缩影。兰通厂老工业单位社区的演变,代表了兰州老工业厂区单位社区逐渐变化的历史与更新。随着单位居民的迁出、非单位居民的迁入和单位社会调控作用的逐渐弱化,单位不仅在土地利用与物质形态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居民构成及社区服务设施网络也发生了改变[3]。

1.3 调研思路

在调研过程中,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及现场观察的方法来得到第一手资料,并辅以文献调查获得更多资料,总结出详尽的现状及历史资料(图1)。

在此次的调研分析过程中,就不同的时间对兰通厂社区调研了5次,在前3次的调研过程中,共发放调查问卷80份,回收68份,其中62份有效。

2 兰通厂简介

2.1 兰通厂址历史变迁

(1)创厂:公元1872年,陕甘总督左宗棠于兰州畅家巷(今兰州一中)创建了甘肃第一个军用机械工厂——兰州制造局。

(2)厂址第一次变迁、厂名变更:1907年8月,因清政府军事需求,兰州道台彭英甲将兰州制造局迁入城内小仓子(今大众巷,通渭路北段),并更名为兰州机器局,以修造枪炮弹药为主。

(3)厂址第二次变迁:1917年,军阀混战,军阀张广建为扩张势力,将“兰州制造局”由小仓子迁至翠英门内(今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以制造枪械为主。

(4)厂名第二次变更:1926年,北伐伊始,为了制造枪炮弹药,冯玉祥西北军部下刘郁芬师长将兰州制造局改名为“甘肃制造局”。

(5)厂址第三次变迁,厂名第三次变更:1941年,抗日时期,民国政府与省府合资经营,改名为“甘肃机器厂”。为避免日寇轰炸,厂址迁至土门墩。此次调研对象是土门墩位置的兰通厂社区(图2)。

2.2 兰通厂社区概况

调研的兰通厂社区是兰通厂历史上第四个厂址所在的位置。目前,兰通厂社区坐落于甘肃兰州市七里河区南湾路1号,北临西津路城市主干道,东临兰州西高铁站,南向兰新铁路过境绕厂而过。此外,交通便利,市137公交直通厂区,社区位于单位厂房的东侧;兰通厂社区占地面积约0.33km2,社区总共有2 752户,9 518人。兰通厂社区以前属于兰州通用机械厂管理,如今属于兰州市土门墩街道社区管理。

2.3 区位分析

兰通厂社区位于甘肃兰州四大功能组团之一的七里河区腹地,其区域内包括小西湖商业节点和西站城市副中心,兰通厂社区邻近西站城市副中心,附近的城市交通干道——西津路不与社区直接相连,社区北侧有城市支路与主干道相接(图3)。

图1 调研思路图

图2 兰通厂厂址历史变迁图

2.4 周边环境综合分析

兰通厂周围2 000m辐射范围内有重要的交通枢纽、大学、大型娱乐场所等人流聚集点,同时1 500m步行范围内有很多单位、住区(图4)。

3 兰通厂社区现状调研

3.1 兰通厂社区建设历史

现土门墩地区兰通厂社区在近期的70多年里经过多次建设,形成了目前以居住、工业生产功能为主的建设格局(图5)。

过去70多年里的多次建设中,住宅建设主要有四期:①1953年,第一期单位住房由前苏联人进行建造;②1979年,第二期单位住房进行了部分家属区的建造;③1986年,第三期单位住房进行了改建;④2012年,第四期单位住房属于国家进行棚户区改造(图6)。

3.2 迁居导致的人口和产权非单位化

单位社区内居民的人口迁移直接影响着其人口构成变化。在城镇化进程中,随着社区内部居民人口的流动,人口构成由传统的单位员工及其家属单一构成转化为由外来人口、单位员工及其家属复杂的人口构成形式。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非单位化”。于此,据兰通厂社区现场调查及问卷调查显示,所有住户中有近20%的家庭属于外来住户(图7)。此现象主要原因可分为社区内部的“分裂”和社区外部的“入侵”,而这两个方面也是双向拉动的作用。社区内部的“分裂”方面,单位职工的生老病死,其住房产权由子女继承而往往割断了与原单位的联系。此外,市场经济背景下,就业制度以及住房体制市场化的改革,促使众多单位居民搬离单位社区;社区外部的“侵入”方面,单位内出租房屋为非单位居民的迁入提供了可能,故此,“分裂”为非单位居民的“入侵”产生拉动作用。

图3 区位分析图

图4 兰通厂周边环境分析图

图5 建筑性质现状图

图6 住宅建设四阶段图

3.3 单位社区住房产权的多样化

出租和转让是单位社区住房权属变更的两种形式。通过现场的多次走访调研可知,兰通厂单位社区中只有80%的住户是单位相关住户,约17%的住房已被出租出去,约3%的住房已对外出售。由此可见,兰通厂单位社区住房产权转移主要以出售少、出租多为主(图7)。

第一期单位住房的出租户数约100多户,集中在露天菜市场以南,主要出租对象是周边商贩;第二期单位住房的出租户数约160户,主要出租对象是周边打工和上班居民;第三期单位住房的出租户数约70~80户,主要出租对象是周边上班族;第四期单元住房仍在建设当中,部分户数已售给非单位家庭,户数约130户。

3.4 社区内部服务设施融入社会

兰通厂单位社区现状服务设施缺乏,布局从自给自足模式向社会共享模式转变,并逐步融入到了城市服务设施网络体系之中(图8)。

社区内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有医院、小学、幼儿园、超市、菜市场,但是它们都在逐渐退化。其使用情况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见表1。

改革开放前后的生活服务设施社会化及社区衰落造成的设施缺乏,使得社区内的活动减少,这部分导致了邻里关系的淡薄(图9)。

3.5 社区中心由居民活动室向行政机构转移

计划经济时期,社区革命委员会行政建筑以“政治中心”的形式位于整个单位大院的中心;进入市场经济后,随着单位政治体制的改革,新的社区中心更偏向于居民的公共交往活动场所,往往是由居民自身的兴趣爱好参与群聚活动而形成的。

于此计划经济时期,兰通厂单位社区也为社区内部建设了老年活动中心和菜市场,但是在2000年初期,由于某些原因,社区内的老年活动中心被拆除,改建成为现在的社区委员会,以前的菜市场也拆除,留给社区居民的公共空间只有社区委员会对面的狭小空间,作为篮球场。

图7 住宅产权结构图

图8 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图

图9 调研统计结果示意图

3.6 道路交通系统现状

兰通厂北侧有城市支路与城市主干道相连接,社区城市支路把社区与兰通厂厂区连接。137大巴直通厂区,终点站位于厂区主路口一侧。兰通厂社区与城市道路的交通联系少,相对封闭(图10)。

3.7 绿化景观现状

兰通厂区域的绿化景观设置以行道树为主,行道树主要位于城市支路与厂区道路两侧(图11)。

表1 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情况表

图10 现状道路交通系统图

图11 现状绿化景观图

4 结语

本文以兰州通用机械厂单位社区为案例,探析了以生产功能为主导、封闭、自给自足的传统单位社区,向多功能复合、开放、生机勃勃的城市社区演化的过程。单位社区在居民构成和住房权属变更、社区中心归属感上的转变,使功能单一、刚性管理的单位社区转为功能复合化、弹性化。在转型过程中有诸多问题显现,未来的单位社区转型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更新,使得单位社区融入整个城市。

参考文献:

[1]邓韵.城市企业单位型社区变迁研究[D].南京大学,2013.

[2]林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廉租房项目户型设计浅析——以福州远东丽景社会保障房(廉租房)项目为例[J].福建建筑,2014(05):21-24.

[3]张纯,柴彦威,陈零极.从单位社区到城市社区的演替:北京同仁堂的案例[J].国际城市规划,2009,24(05):33-36.

猜你喜欢
兰州住房调研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一种车载可折叠宿营住房
聚焦两会!支持合理住房需求,未提房地产税!
我的兰州梦
兰州琐记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住房保障与住房援助
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