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北大生与父母决裂

2018-05-09 06:01胡欣红
杂文选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王猛拉黑内向

胡欣红

在父母和外人眼里,王猛(化名)符合所有“别人家孩子”的特征:从小成绩数一数二,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生物专业录取,本科毕业后又前往美国排名前五十的大学读研……然而,光环背后却是王猛和父母的决裂:十二年前,他不再回家过春节;六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他将自己与家庭决裂的根源归结为父母从小对自己的“过度关爱”。

“留美北大生”“高考状元”“十二年春节不归”“拉黑父母六年”……当这些关键词组合在一起时,这则消息顿时呈刷屏之势。父母受过良好教育,子女生活无忧、成绩优异,这样的家庭似乎没有任何缺憾,可是,两代人之间的家庭关系为何偏偏脱离了轨道呢?虽然,父母与孩子决裂属于极端个例,但从类似的报道时可见诸媒体来看,80后、90后长大成人以后与父辈之间的关系,存在不容忽视的危机。

王猛之所以和父母决裂,如果从一般的路径分析,可以从父母、他本人以及应试教育几方面入手寻找原因。或许,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应试教育该担负主要责任。

应试教育的弊病尽人皆知,上小学后还不会剥鸡蛋,“内向,敏感,不善交际”的王猛,确实堪称典型的应试教育符号。然而,真的是应试教育塑造了王猛的一切么?究竟是教育造成了王猛的内向和敏感,还是王猛的个性特征沒能得到其成长环境的包容与认可?如果没有父母的推波助澜,情况绝不至于僵化到这般地步。

作为大院子弟的王猛,从上小学到高中毕业,所有的生活圈子几乎都在院子里,“包括朋友,都是他们(父母)认识、了解或者听过的,跳出学校的几乎没有”。从小到大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和审美来置办的……如此大包大揽,祸兮?福兮?

过度保护会将事情引向另一个极端。如果父母、师长对孩子关爱备至,那就极易造就外表极其光鲜、内心非常脆弱的“茶杯”式孩子。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肯德隆将这种具有极强优越感而又时常焦虑的孩子,形象地称为“残废的皇族”。

虽然说,父母热衷于控制子女,但他们并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不敢、不愿在第三方面前作孩子情感的支撑,让子女成了“情感的孤儿”。

或许,有人会以现实来为中国式父母辩解。确实,在分数和考试面前,谁都不能免俗,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完全没有选择余地。身为父母,不能罔顾孩子的差异,以某种一厢情愿的期望来塑造子女。以爱孩子的名义,违背子女的天性,破坏他们的健康成长。

教育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养育方式。无论家长怎样不遗余力地为孩子提供完美的童年,子女早晚都要面对“不完美”的社会。为了让孩子顺利适应“不完美”的现实社会,家长首先要学会做一个“不完美”的父母,不再事事为子女作决定,只在关键时刻不惜一切地保护孩子。如此,才能克服自己的“家长欲”,保持孩子的“野性”。

【原载《中国青年报》】

猜你喜欢
王猛拉黑内向
内向的你
拉黑这件事
A song in his heart 心中的歌
Holism in Education
真正的拉黑
王猛仁作品
对内向人的8个误解
胸怀宽广才能走好官场路
群发微信真能看出谁拉黑了你?
内向者压根不需要“修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