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黄花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提质增效对策

2018-05-10 05:15乔德华白灵军
中国水土保持 2018年4期
关键词:庆阳市黄花菜栽培

乔德华,白灵军

(1.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70; 2.灵台县蔬菜生产办公室,甘肃 灵台 744400)

黄花菜(HemerocalliscitrinaBaroni)又名金针菜,原名萱草,古称“忘忧”,为百合科萱草属中能形成肥嫩花蕾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南部、日本[1]及欧洲温暖地带[2],具有菜药兼用、绿化美化、固土防蚀等多种经济社会价值[3],在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在黄河、长江流域已有数千年栽培历史[4],多分布于甘、湘、陕、川、晋、豫、鲁等省。目前已形成了甘肃庆阳、湖南祁东、陕西大荔、四川渠县、山西大同、河南淮阳等6个大田主产区,以及山东寿光保护地反季节栽培主产区。

甘肃黄花菜主产区为陇东地区。庆阳市是全国面积最大的黄花菜生产基地,黄花菜在其所辖8县区均有分布,产量占甘肃省的90%以上、占全国的40%以上,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之首[5];平凉市大部分县区也有一定面积分布。近年来在兰州、白银、武威等地,黄花菜作为城市绿化品种及田园特色蔬菜也逐步兴起。庆阳市黄花菜栽培历史悠久,已有2 500年的种植传统[6],所产黄花菜色泽亮黄、肉厚味醇、营养丰富,品质位居全国同类产品之首,属黄花菜中的极品。近年来,庆阳市黄花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万hm2左右,平均单产提高到1 350 kg/hm2,呈现出产销两旺的发展势头。在当地旱塬区,春末夏初农村家庭蔬菜较少,以大路菜为主,自种精细蔬菜6月以后才可收获上市,而黄花菜是淡季“菜篮子”的有益补充。

1 甘肃黄花菜发展现状

1.1 近期甘肃省黄花菜发展概况

根据2006—2016年《甘肃农村年鉴》资料(表1)分析,近些年,甘肃省黄花菜种植面积先是出现整体萎缩局面,而后一直处于徘徊状态,2015年较2005年减少了31.38%;总产量稳中有增,2015年较2005年增长了17.11%;产值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2015年较2005年增长了1倍多。这表明黄花菜单产提升比较明显,产品市场价格逐步攀升,市场需求量呈现上升态势。同时,全省蔬菜种植面积显著增加,2005—2015年增长了72.07%;蔬菜产值上升更加明显,增长了3.12倍。而2005—2015年间,黄花菜种植面积占蔬菜总面积的比例下降十分明显,从2005年的13.82%下降到2015年的5.52%;黄花菜产值占蔬菜总产值的比例也有所下降,从2005年的2.10%下降到2015年的1.03%。

表1 甘肃省黄花菜生产情况(2005—2015年)

1.2 庆阳市黄花菜生产现状

庆阳盛产的黄花菜是闻名全国的优质土特产品,多年来远销欧美、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和中国港澳地区。1984年,该市黄花菜栽培面积为1 600 hm2,约占全国栽培总面积的16%。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外黄花菜市场价格不断攀升,庆阳市把黄花菜列为“六个百万亩”工程之一,当地农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土地,在房前屋后、地角地畔都种上黄花菜,栽培面积逐年增加,许多农户依靠种植黄花菜发家致富。2003年全市黄花菜栽培面积已达3.72万hm2,实现经济效益1.68亿元;种植户人均增收127.5元,黄花菜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以上;黄花菜栽培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增长到8.46%,占经济作物面积的比例增长到41.84%,均实现了大幅度的飞跃。2012年全市黄花菜栽培面积2.92万hm2,约占全国黄花菜栽培面积的43.8%;总产量3.13万t,约占全国总产量的30%;产值3.03亿元[7],是甘肃省乃至全国最大的黄花菜生产基地之一。其中:庆城县1.02万hm2,镇原县0.66万hm2,合水县0.65万hm2,西峰区0.21万hm2,环县0.19万hm2,宁县0.15万hm2;华池县、正宁县生产面积较小,产量较低[8]。

2 黄花菜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造成黄花菜面积萎缩、产业化发展低水平徘徊的原因较多,其中:最大的制约因素是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规模化问题,加工产品的单一化、标准化问题,以及经营方式的多元化和品牌化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比较效益低。如何使黄花菜这一古老的特色优势产品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并促使其发展成为特色优势富民产业,是我们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2.1 种植方式比较落后

确切地说,甘肃黄花菜目前只是一个地方特色产品,还不能称其为特色产业。尽管黄花菜种植历史悠久,栽培面积相对稳定,但目前仍以地边地埂、地头地角种植为主,以房前屋后、家庭院落种植为辅;仅有部分企业或合作社探索集中连片种植和日光温室反季节栽培的可行性,却限于现有品种、技术、加工条件及人工成本,尚未实现有效突破。利用地埂地边种植黄花菜,且作为农户承包地的固定界畔,既能充分利用土地,又可避免地界矛盾纠纷,是当地农民的一大发明,但这种零散的、碎片化的传统种植方式,也是限制黄花菜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2 品种老化退化严重

陇东地区黄花菜主要品种有马莲黄花、小黄花、火黄花、线黄花和小叶黄花5种,以马莲黄花、小黄花、线黄花为主,种植面积占90%以上。这些品种都是古老的地方品种,虽然对当地生态环境适应性较强,但由于缺乏提纯复壮,整体生产力有下降趋势,加之一些农户为了抢占市场早上市,尚未达到采收标准而提前采收的情况时有发生,致使产量、质量均明显下降。自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黄花菜单产长时间徘徊在723.60~1 216.8 kg/hm2,平均产量为942.45 kg/hm2,与湖南、陕西等地一般单产1 500~2 250 kg/hm2、高产田突破3 750 kg/hm2的生产水平相比,明显偏低。高产优质新品种引进、选育力度不够,成效不显著,现有品种也不适应机械化采收的需要。

2.3 田间管理比较粗放

多数农户栽种黄花菜后只待收获时采摘,黄花菜生长过程中的田间管理不够精细,如合理施肥、花期保蕾、夏季抗旱保墒、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管理不能与其他作物的精耕细作同样对待,既不浇水,也不疏花、防病,有的甚至多年不施肥,任其自然生长。同时,由于陇东地区属雨养农业区,年降水量仅为400~680 mm,且大多集中在秋季,因而春夏季节时常有干旱发生,黄花菜遇旱时产量会大幅度降低,而当地对黄花菜的抗旱保收措施不够重视,很少运用雨水集流工程进行渗灌、滴灌、喷灌等来提高产量。

2.4 加工技术严重滞后

黄花菜加工方式单一、技术落后已成为制约产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陇东地区黄花菜加工仍以制干为主,基本上未采用冷鲜包装储运技术。新鲜黄花菜制干多以晾晒为主,还没有完整的新型机械烘干设备。有的农户为了保持黄花菜的颜色及防霉、防虫,仍采用传统的硫黄熏烤或药水浸泡等做法,不但对产地环境造成污染,也使黄花菜品质受到很大影响。近年来,沈阳市“有毒黄花菜”事件,引发了全国“毒菜风波”,对黄花菜主产区带来了严重冲击,导致黄花菜市场疲软,加工企业经营亏损,外贸出口量锐减。

2.5 人工采收成本较高

黄花菜生产加工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采摘、干制、分级等需要大量劳动力资源,而且费时费工。黄花菜的采收期大部分集中在六七月份冬小麦成熟期,在一些山区、半山区与麦收争劳力的矛盾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农户种植面积的扩大;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因此集中连片种植区人工采收劳动力投入难度大,特别是遇阴雨天气,田间泥泞,露水较大,黄花菜往往因采收不及时而减产、鲜菜因不能及时晾晒而霉烂。在一定程度上讲,人工采收效率低、成本高已成为黄花菜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因素。

2.6 产业化程度较低

目前,陇东地区黄花菜产业体系还不完善,产业链条较短,产品附加值低,产品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生产的基地化、集约化水平较低,还没有走出分散的传统小农经济模式;产品加工仍然停留在原始的家庭作坊式初加工阶段,精深加工环节薄弱,新产品研发严重滞后;经营销售依靠外地客商上门收购,主要以卖原材料为主,销售市场开拓不力,对品牌建设重视不够,龙头企业少而弱,示范带动作用不强。虽然陇东地区黄花菜栽植形成了一定规模,但长期以来,在产品的定位、品牌、包装、价格、销售渠道等环节上受外地普通黄花菜产品的挤压和影响,如庆阳大部分黄花菜被湖南、湖北、浙江等地客商采购,以湘菜、浙菜的名义上市销售,在价格和消费档次上没有真正体现出庆阳黄花菜的价值,严重影响了黄花菜产业的深度开发,也减缓了当地贫困群众增收致富、脱贫奔小康的步伐。

3 甘肃黄花菜提质增效对策

甘肃黄花菜作为地方特色产品,目前已初步具备了发展成为优势特色产业的五大条件,即:区域资源和生产条件较好,能发挥比较优势;产业可延伸性强,市场开发价值较高;产品品质有特色,有一定认知度;产品市场需求量大,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产业基础扎实、技术比较成熟、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较高,有利于形成区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及产业集群。

为促使陇东地区黄花菜真正发展成为优势特色产业,必须坚持“稳步扩展面积,促进优质丰产,强化产品加工,拓宽市场网络”的原则,彻底改变一家一户、一埂一垄的分散式、碎片化小农生产经营模式;突出无公害高产栽培、机械化采摘和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建设高标准示范点和有机商品基地,使产品按照“优质、营养、安全、特色”的需求升级晋档;进行功能食品和保健产品深层次开发,推动地方特色优势产品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使黄花菜成为当地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的特色富民产业。

3.1 加大科研力度,强化科技支撑

充分利用陇东学院、甘肃中医药大学、庆阳市农科院、庆阳市黄花菜研究所等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优势,加强与省内外其他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强强联合,加大科研投入,在黄花菜新品种选育、机械化采摘、工厂化烘干、红外微波杀菌、产品精深加工、冷鲜包装储运、功能保健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和联合攻关,并使科技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努力提高黄花菜产业的科技化水平。

3.2 加强基地建设,发挥规模效益

在最适宜产区,选用最优品种,强化技术指导,通过土地流转、入股、托管等方式,由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牵头,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同订单模式生产,改造老基地,发展新基地,形成相对集中、连片种植的规模化生产格局,实现规模效益。同时采取多种方式栽培,在继续利用地边地埂、房前屋后分散栽培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黄花菜与苹果树间作套种、日光温室反季节栽培等新型种植方式,提高综合经济效益。据陇东学院2014年在庆城、合水县6个乡镇试验示范,采用黄花菜集中连片高效栽培技术,平均纯收入达6万~7.5万元/hm2[8],经济效益良好,黄花菜已成为当地农民的“致富菜”。

3.3 加强产品研发,强化精深加工

加强黄花菜精深加工产品和加工技术研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开发即食黄花、速冻鲜花、黄花保健饮料、黄花菜粉制品、保健功能产品;引进即食产品、饮料产品、速冻鲜花产品、花粉产品、鲜菜烘干等加工成套设备,尽快改变以日光晾晒为主的加工模式,解除干制环节对黄花菜规模化生产的限制。改变以干菜上市为主的单一格局,实现鲜菜与干菜同时并重,逐步向以鲜菜为主、干菜为辅的方向发展,充分挖掘黄花菜的潜在经济效益。

3.4 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

政府应重点扶植一批产业化生产加工企业,在征地、税收、贷款等方面实行减免或优惠政策,提高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通过龙头企业和营销组织,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引导农户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品种布局和产品结构,提高黄花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大品牌建设力度,解决大宗黄花菜生产、加工、销售问题,保障广大农户的经济利益。

3.5 发展冷链物流,拓展销售市场

鲜菜上市更能使消费者体验“金针菜”的原汁原味和地道特色,同时又能有效降低加工存储成本。因此,应将黄花菜产品的真空包装、冷鲜贮藏、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等作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突破性措施来抓,实施产地采收预冷处理、真空保鲜包装、直接配送超市,同时积极发展电商平台销售,减少中间经营环节,使黄花菜生产农户真正得到实惠。在保鲜措施上可选用速冻或充氮方式,以提高商品档次。另外,由于黄花菜鲜花中含有秋水仙碱,秋水仙碱在人体内会转化为二秋水仙碱从而使人中毒,因此鲜菜上市必须在包装袋上注明注意事项,即:将鲜黄花菜经60 ℃以上高温处理,或先用凉水浸泡,食用时再用沸水焯稍长时间,以免中毒。

3.6 建立赏花基地,发展休闲农业

充分发挥黄花菜的观赏价值,利用集中连片的生产基地和保护地反季节生产基地优势,设立观赏采摘园、旅游观光区,种植不同花色、不同形态的品种,形成黄花菜观光旅游基地,借鉴内蒙古五原向日葵及四川广元、青海海西油菜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实现黄花菜产业综合效益的全面提高。同时可在城市道路两边的公共绿带、单位院落的绿化区域,以及农村庭院的房前屋后等空闲地带,大力栽植黄花菜,作为城乡绿化美化的重要品种。

[参考文献]

[1] 傅茂润,茅林春.黄花菜的保健功效及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6,32(10):108-112.

[2] 张海静.黄花菜的开发与利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2(35):291.

[3] 吕振华.北方特产黄花菜的生产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3,29(2):150,175.

[4] 拜仓定.庆阳市黄花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甘肃农业,2009(5):23-24.

[5] 殷琦,文春雅.庆阳黄花菜产业发展探析[J].陇东学院学报,2014,25(6):99-101.

[6] 赵雪梅,慕宇.西部落后地区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探讨——以甘肃庆阳黄花菜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2(2):192-193.

[7] 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报告[M].兰州:甘肃农业杂志社,2014:105-107.

[8] 赵晓玲.庆阳市黄花菜连片高效栽培技术[J].甘肃农业科技,2015(4):72-74.

猜你喜欢
庆阳市黄花菜栽培
中秋节
山西大同 黄花菜丰收在望
圣女果高产栽培六步曲
夏秋栽培番茄 要防早衰
油麦菜栽培要点
黄花菜“凉了”
小黄花 有“钱”景
健脑解郁黄花菜
自然栽培的味道
庆阳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