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力原则在网络流行语中的探究

2018-05-10 06:33苏东晓
新一代 2018年7期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苏东晓

摘 要: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络语言应运而生。为了提高交流的效率,网民会倾向于使用网络流行语言进行交际。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也墨守省力原则。而省力原则也是网络流行语言的内驱动力,在它的帮助下,网络语言得以朝气蓬勃的发展。

关键词:省力原则;网络流行语;原因

网络语言作为互联网的产物之一,为人们在交际时提供了全新的体验。在分秒必争、惜时如金的现代生活中,网络语言以简洁、独特的形式表达了丰富的含义,为人们提供了高效的沟通。其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反映了社会的多样性。本文从省力原则的角度探究2017年十大网络流行语的构成和交际中所遵循的经济性,并说明省力原则能够在网络语言中广泛应用的原因。同时也讨论了省力原则在网络流行语言中过度使用可能会带来的困扰。

一、省力原则的基本概念

在1949年,美国语言学家G.K.Zipf提出省力原则这一概念,也被称之为经济原则。可以概括为: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益。Zipf认为,用词经济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讨论:说话人的角度和听话人的角度。从说话人的角度看,用一个词表达所有的意义是最经济的。这样,说话人不需要花费力气去掌握更多的词汇,也不需要考虑如何从一堆词汇中选择一个合适的词[3]。他也认为,只有少数词经常使用,大多数词很少使用[1]。省力原则可以理解为,人们在沟通的过程中,会尽可能的减少自己体力和精神的消耗,用最简单的语言去表达出最精确、最完整的含义。即人们只需要花费少量的力气就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而网络语言作为互联网的产物,也遵守着语言的省力原则。我们可以从网络流行语的构成上看到这一原则。

二、网络流行语的构词特点

通过分析《咬文嚼字》杂志社所公布的2017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共享,有温度,流量,可能XXX假XXX,油腻,尬,怼,打call[5],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网络流行词语中,都能看到省力原则的应用。其构词方法有赋新法,即旧词新义,汉英混合法、缩略法及框架构词法。而这几种构词方法也是常见的网络语构词法。

(一)缩略法

缩略法就是把词组或句子压缩成一个词或者词语,用部分来代替整体。“不忘初心”“共享”“尬”“怼”这四个流行词语都属于缩略构词法。

“不忘初心”,其含义为不要忘记本意,不要忘记初衷。该词来源于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发言,也是大会主题的关键词。“共享”,即共同分享。即与他人分着享受、使用同一件物品。较为流行的词有共享经济,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等。“尬”一词来源于“尴尬”。在网络语言中,网民把“尬”代替“尴尬”,常见的用法有“尬聊”(尴尬的聊天),“尬笑”(尴尬的笑),“尬唱”等。“怼”字是会意字,把字拆开来看:对,对抗;心,在心底。“怼”原义指发自内心的抵触。在网络上人们用该词来表达找茬,挑刺,反对等意思。随后,也含有“比拼”“竞争”的意思。

(二)赋新法

所谓的赋新法,就是赋予旧词全新的含义。在网络语言这一特殊的环境中,很多词被添加了一个甚至多个义项。这些被添加的义项,承载着多层的含义,也是“省力”的一种体现。在2017年的十大网络流行语中,“有温度”“流量”“油腻”“砥砺奋进”都属于旧词新义。“砥砺奋进”,砥砺,原意指磨刀石,现指磨炼。整个词语的含义为在磨炼中勇敢前进。在2017年6月,全国各地开展了以“砥砺奋进的五年”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总结以往五年所取得的成就,生动形象的描绘了中华民族的形象。“油腻”,原指食物所含油脂较多。该词在网络语中则指油腔滑调,不修边幅,不重视自身的外在形象,眼高手低、没有能力又喜爱吹嘘的中年人。“流量”一词在网络中指超级巨星或者热点事件所获得的巨大的关注量。

(三)英汉混合法

该类词由一个中文词或短语加上一个英文单词构成,或是在一句话中夹杂一个英文单词。“打call”作为2017年的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因含有英文字母,视觉效果明显,最为吸引眼球。在这样的构词中,所夹杂的英文单词往往为单音节词,更便于发音,也更省力。“打call”一词最早出自日本的应援文化。在日本,偶像明星举办演唱会时,支持者会带着荧光棒等道具到现场,在台下跟着节奏做出整齐划一的动作,有节奏地喊口号,为自己所喜爱的明星加油打气。随后,这种文化流传到国内,其含义也发生了变化。在中国的网络上,“打call”一词指对某事、某人或某物持支持的态度。

(四)框架构词法

可能XXX假XXX

在2017年初,网络上突然出现吐槽自己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帖子。发帖者戏称“自己可能复习了假书”引来众多网友跟风造句。例如:“我可能吃的是假的减肥药”“我可能看的是假回答”这样的流行语体瞬间红遍网络。像这样具有固定的框架的网络流行语体,网民可以利用框架并且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填充说明,最终达到既高效又省力的传递信息的目的。

三、网络流行语遵守省力原则的原因

网民在互联网上用网络语言进行沟通交流时,省力原则随处可见。该原则不断出现的原因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客观原因

网络语言最初靠人们敲击键盘来进行沟通交流。因为键盘的独特性和局限性,人们不得不选择缩略词或者创造出各种特殊符号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除此之外,多数的网络社交网站为了方便网民快速浏览信息,在字数上都有一定的限制。例如新浪微博,每条微博的字数不能超过140字。在这样的硬性规定下,社交网站的用户只能选择最为精炼的词语去最大化的传递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

(二)主观原因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7年12月发布的报告显示,30岁以下的互联网年轻用户群体高达4.08亿。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网民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2]。由此可知,互联网的用户多为追求时尚、自由、新鲜事物的年轻人。他们求新求异,是流行网络语言的簇拥者。网络语言的出现,不仅满足了年轻网民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去自由地創造属于自己的网络语言,而且能够减轻自己的交际负担。一句话,一个短语,甚至是一个词都能传递大量的信息。同时,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地加快,年轻的网民也更偏向于使用这些短小精悍的词语,以此节省沟通过程中的所耗费的精力。省力原则之所以存在于这些流行语中,是因为“语言总是向着简单、经济,便于交际的方向发展。语言中的缩略现象是简化规律起作用的结果”[4]。

四、结语

省力原则在网络流行语中的应用不仅给人们在交际中带来了便利,而且也让网络语言推陈出新,不断地向前发展。可是,省力原则在网络语言中的存在也有缺陷。从说话人的角度来说,所使用的简短的流行语所蕴含了大量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说话人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从听话人的角度来看,如果不提前了解整个语境,就无法获得最全面的信息,最终也不能成功地进行交际。在互联网这个大平台上,若想进行沟通交流,除了需提前掌握相应的信息外,还要注意语言的使用,不能所有的语句都是缩略词。同样的,如果在日常的交际用语中也频繁地使用网络语言,很有可能会让听话者认为是“前言不搭后语”,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若要继续交际,则需花费额外的时间进行解释说明,得不偿失,违反了省力原则。因此,当我们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要确认对方是否有共通的知识背景,这样才能用最省力的方式获得最理想的交际。

参考文献:

[1]Zipf.G.K.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Ecology[M]. Cambridge, Mass: Addison Wesley Press,INC,1949.

[2]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中心,2018(1).

[3]姜望琪.Zipf与省力原则[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7-95.

[4]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25.

[5]郦亮.咬文嚼字 不忘初心、共享成为今年流行语[N].青年报,2017-12-13.

猜你喜欢
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消极影响及对策
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污染分析及治理举措
从目的论角度谈网络流行语的英译
网络流行语言的变迁及其特点
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浅谈当前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分析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
概念整合对网络流行语的阐释力
从“使用与满足”看网络流行语的病毒式传播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