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宠爱动物的心理探秘

2018-05-10 16:50马志国
女性天地 2018年5期
关键词:小海人际过度

马志国

现在,很多家庭都有“特殊成员”,那就是宠物。饲养宠物能增添许多乐趣,也能使生活过得更充实。可是,你是否想过,宠物有时候也会成为“第三者”,干扰家庭生活甚至婚恋关系。

案例:宠物差点毁了婚姻毁了家

案例一:晓佳是一个25岁的女孩,家里饲养了很多宠物。一般来说,这个年纪的女孩即使没有男朋友,也会有很多同龄的女伴。可是,曉佳不仅没有男朋友,也没有经常交往的女伴。她说,在外面总是有烦心的事,总是看不惯某些人,心里总是不舒服。有时候,她也想和一些小姐妹交流,可常常话到嘴边说不出口。

平时一下班,晓佳就赶紧回家,回到她的宠物世界。她给每个宠物都起了好听的名字。在她的调教下,宠物都会回应她说的话,做出相应的动作。特别是一只鹦鹉,每天晓佳一进门,鹦鹉就会亲切地跟她打招呼:“我想你,你好吗?”每到这时,晓佳都会忘记劳累和烦恼,开始和几个宠物真情交流。她觉得只有和宠物在一起,自己才能放松。然而她的父母看着女儿整天和宠物在一起,非常担忧:女儿的婚姻可怎么办?

案例二:小海谈过几个女朋友,都是开始不久就分手了。后来,他跟一个女孩交往了一年多,终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小海对妻子很好,可是新婚不久,妻子竟要跟他离婚。这都是因为小海养了好多宠物,对宠物钟爱有加,情深意长。一只他最钟情的鸟死去的时候,他泪洒衣襟。妻子不反对他的爱好,可是总感觉在他心里宠物比自己重要。夜里蛐蛐鸣叫,吵得妻子难以入睡,无奈之下,妻子把蛐蛐笼移到了阳台上,没想到第二天蛐蛐死了。这下小海急了,他责怪妻子:“谁让你把它放到阳台上的?你怎么能这样待它!”妻子反问:“在你心里,到底是谁重要?”小海脱口而出:“告诉你,在我心里,你就是没有它们重要。”于是,两人发生了最激烈的一次争吵。妻子破门而去,回了娘家。他们的婚姻陷入了危机。

小海在工作上是把好手,可是在生活中,他除了和几个养宠物的朋友聊聊宠物外,几乎没有可以交心的朋友。小海说自己很爱妻子,如果妻子不对他说三道四、唠唠叨叨就好了。

解析:过度宠爱为哪般?

从上面的两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当事人都对动物过度宠爱,这反映了他们在人际心理上的障碍—人际交往困难,因此选择逃避。然而,交往需求的不满足是需要补偿的,因此,和宠物的交往便成了最省事的补偿方式,反复强化的结果会使他们更加逃避人际交往。

我们知道,人际交往必然是互动的,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碰撞,自己不但会影响别人,别人也会影响自己。也就是说,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不能仅仅是自己舒服,自己对别人发号施令,还要考虑别人,甚至还要承受别人给自己带来的不快。

而人与宠物的关系就不一样了,人成了主宰者,可以任意地发号施令,可以任由自己的心思指挥宠物,而宠物决不会对自己持反对意见。在上面的案例中,晓佳远离同伴,在家里通过和宠物相处来寻求快乐,这是人际障碍的反应。小海在宠物和妻子之间的矛盾,其实也是人际障碍的反应。

这样的人际障碍的实质是什么呢?是幼稚的过度的自我中心意识。人在儿童时期表现出的自我中心倾向,与最初的毫无自我意识相比,是一个进步。因为他们能把自己当作主体,从客体中区分出来。但是,自我中心倾向并不会随着人的成长自行消失,即使在成人身上,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如果成人的自我中心意识过强,就不再是心理的进步,而是一种退化,是人格不成熟的表现,是人格的幼稚化,会导致各种人际交往障碍。凡是自我中心意识过强的人,不是经常发生人际冲突,就是回避人际交往。晓佳和小海都属于后者,他们回避了人际交往,退避到与宠物的关系中,并通过这种关系满足了自我中心的需要。由此看来,过分宠爱动物的背后,是人格的幼稚化,是一种不成熟的行为模式。

过度宠爱动物,除了上述情况外,还有客观上人际交往不足的情况。比如一些独居者,以宠物来填补心理需求的不足,甚至有的以宠物来弥补情爱心理的不足,移情宠物。虽然表现不同,却都是人际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致。

对策:增进人际交往

如果你对动物的宠爱到了过分的程度,影响了现实生活,就要积极进行心理调节了。

一是认知调节。首先意识到过度宠爱是心理出了问题的表现,反思自己在心理上存在的情结,是否存在人格不成熟和心理需求不满足。充分认识,破除自我中心意识,打开封闭的心灵,增进人际交往。同时,掌握一些人际交往技巧,为增进人际交往做好心理准备。

二是行为调节。光有认识还不行,必须积极行动起来。一方面是与宠物保持距离,控制宠物的数量,控制与宠物在一起的时间和频率。另一方面是增加走出家门的机会,增加主动与人交往的机会,增加群体活动的机会。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完善自己的人格,满足自己的人际心理需求。如果自我调节比较困难,应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从而获得心灵的安宁和家庭的幸福。

猜你喜欢
小海人际过度
读懂“人际气泡”,避免尴尬
画与理
Do you share too much online? 你是 “分享控”吗?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那些有意思的生活
以一己之力拯救尴尬的都是勇士
酒桌上就不该谈生意的事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当下流行“过度病”
“人际气泡”避免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