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两万里走近马丁?路德?金

2018-05-10 06:32胡若冰
旅游纵览 2018年5期
关键词:甘地路德马丁

胡若冰

说来奇怪,美国这个国家只有短短几百年的历史,却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上有着极重的分量。我们似乎从小认识到的美国也大多是从教科书上得来的,其中对马丁·路德·金民权运动的歌颂无疑是为了表现美国种族歧视的弊端。但这个世界到底是如何看待这位民权英雄的,在亚特兰大可以找到答案。

马丁·路德·金在亚特兰大出生并长大成人,他堪称是这座城市诞生以来影响力最大的美国人,这种影响力大到以他的故居为中心,专门成立了“马丁·路德·金国家历史遗址”(Martin Luther King Jr National Historic Site),这个由若干个街区组成的巨大区块同时还是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的一员,尽管这里从很多角度看上去,与一般的美国小镇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

就像游客中心门外的塑像是甘地而不是马丁·路德·金,游客中心的展览用丰富的影像资料展示的核心并 不是马丁·路德·金的个人事迹,而是用一些当时著名的种族歧视案例来展现美国当年的民权状况,之后引入到马丁·路德·金为之奋斗的过程,直到展出当年运送马丁·路德·金棺椁的马车,最后还能看到马丁·路德·金所做努力对后世的积极影响。在展馆的正中间,有一组等身人物雕塑作品,做出正在朝着一扇洒进阳光的落地窗行进的姿势,他们中间有黑人、白人、残疾人,表达的内涵直截了当。

在参观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来这里的人以及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美国本土黑人,以及一些外国人,这种状况让人不禁觉得有些怪怪的。在我参观时,门口正有一群黑人孩子正在宣誓成为遗址区的志愿者,我倒是觉得如果这个画面里有几个白人孩子会让人感觉更和谐一些,事实上这里的氛围让人觉得似乎这位黑人民权英雄说到底还只是黑人的英雄而已。

沿着地图上的路线寻找马丁·路德·金的出生地,其实除了地图上标注的那些可游览建筑,奥本大街的其他的房子都还是一般人家的私宅,只不过这里的房子大都保留了当年的维多利亚建筑样式,因此这个社区透着一股浓重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情怀。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地方直到今天也依然是非洲裔美国人社区,不过仅从这些建筑的样式就可以看出,当年住在这里的人其实经济条件都很不错。

马丁·路德·金出生的房子不知道是不是一直都是现在看上去的样子,房子的框架结构采用了黑色,使得这栋建筑看起来比其他邻居更沉重压抑一些,他旁边那栋房子就粉刷得粉嫩清新,如今是家纪念品商店。在故居的门口有管理员看守,不允许自己进出,必须等屋里的上一批人看完几个房间以后才能由管理员带领着参观游览,并且房间里禁止拍照。并不出乎意料的是这里的所有管理员也都是黑人员工,给我们做导 游的那位高大的男士很有绅士风度,说话抑扬顿挫,极为专业。

参观这栋房子的过程里,鲜有提及马丁·路德·金的民权运动,更重要的是讲述马丁·路德·金的成长历 程,以及马丁·路德·金一家人的种种生活片断。给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即便是导游管理员也不得不感慨马丁·路德·金家族的经济条件真的是非常不错,当时亚特兰大的绝大部分黑人还没办法用上自来水,但马丁·路德·金家里就接入了自来水管道。生活条件的优越,或许更加激化了马丁·路德·金尋求更高层次平等权利的诉求,毕竟如果是一个吃不饱饭的黑人掀起一场运动,很有可能会以满足某种经济利益的改善为目标,美国的民权运动恐怕也不会有如此巨大的影响。

距离马丁·路德·金出生地很近的地方,有另一座可以参观但实际上并没有太多内容可看的标志性建筑第6消防局(Fire Sation No.6),这里的外观完全保持了马丁·路德·金孩童时期的样子。这座消防站是马丁·路德·金儿时重要的游戏场所之一,甚至于马丁·路德·金一度想要成为一名消防员。现在消防站里面除了有一台20年代的消防车以及一些蹩脚的消防站情景还原之外,还有一位黑人管理员,会格外热情地招呼黑人兄弟姐妹,以及所有走进门的外国友人。

这位有些话痨的大姐看我拿着相机,特意跟我说“欢迎你们来参观,你们一定已经看了马丁·路德·金的故居吧,那里很酷但是不让拍照,但在我这里,你随便拍”,紧接着就开始喋喋不休地介绍消防站的历史,以及马丁·路德·金的一些故事。她的热情以及对种族歧视的愤恨在我们注意到一个简单展柜上的几样展品时到达顶点,她指指我们夫妻俩,然后指指自己,说“我们都是有色人种”,然后指指照片上的白人“他们是白人”,然后给我们讲述了当年的一些种族隔离案例。

其间我很感谢她提醒我翻看展台上的一本绿色小册子,它很容易被人忽略掉。那是一本美国政府针对Negro(当年白人对黑人的蔑称“黑鬼”)发布的旅行手册,事实上这本“绿书”是美国种族歧视种族隔离的著名罪证之一,里面列举了美国全国黑人可以去的餐厅以及旅馆,以及黑人可以乘坐的交通路线等信息。你没有看错,这本薄薄的册子真实地涵盖了黑人在美国这个世界第四大面积的国家所有可以去的公共场所,就是这么寥寥的百十页而已,我们特意翻看了20年代美国数一数二的大城市芝加哥,黑人能住的旅馆只有15间,而能去的餐厅居然只有令人发指的2间。说句实话,这本册子带给我的震撼几乎立即超过了这整个遗址区域的所有展品,因为很多当年的故事和影像都很难让人联想到真实的情形,而我不止一次去过芝加哥这座超级大城市,我可以设身处地地感受到这可怜的寥寥几间旅馆和餐厅对于芝加哥来说意味着什么,想象一下如果自己在芝加哥受此待遇将会是什么感觉。

众所周知,马丁·路德·金的父亲和祖父都是社区里的牧师,马丁·路德·金后来也子承父业,因此他们祖孙三代工作过的埃比尼泽教堂就成了追忆马丁·路德·金非常重要的一站。你会发现在那个路口上实际上有两座教堂,其中规模很大很现代的那座是后来盖的新教堂,供社区居民日常使用,而比较小的那座如今已经很少用来做礼拜,才是马丁·路德·金工作过的地方。教堂及他的牧师身份对马丁·路德·金后来的作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马丁·路德·金宣传民权运动的初期都是以传教宣讲的形式进行的,而且他家几辈牧师身份也增加了他的可信度和更高的社会地位。走进这座看起来名不见经传的社区教堂,内部早已被修缮一新,但风格和样式依然尽量保持了当年的样子,人们都会找个地方坐下来,脑海中浮现出照片里看到过的马丁·路德·金在台上宣讲的场景。值得格外注意的是,在教堂的楼道里面,有一个祭坛叫作“Fountain of Love”,纪念着马丁·路德·金的母亲,这位在马丁·路德·金死后依然积极投身民权运动的女性于1974年在这座教堂的台阶上被谋杀。

夹在以上这些景点中间位置的,也是最有形式感的纪念场所,是清静通透的马丁·路德·金非暴力社会改革中心(King Center of Non-Violent Social Change)以及他的墓地。马丁·路德·金的石棺安放在长达近百米的清澈水池中间,石棺正对着水池旁的The Eternal Flame,象征着马丁·路德·金的民权运动所产生的影响犹如这不灭的火焰一样不停地影响着世界。

Freedom Hall是这个区域的主要展馆,这里集中展示了有关马丁·路德·金个人及家庭的珍贵展品,其中一进门的大厅里可以寻见他1964年获得的诺贝尔和平奖杯及奖状,并且玻璃柜里还展示了他领奖及演说获奖感言时的照片,这无疑是最重要的展品。

这里展出的物件很多都并不带有什么政治倾向与寓意,而是比较客观的展示马丁·路德·金以及他重要家人的过往。有关他本人的展品涵盖了他当牧师时的神职人员服装,他的各种个人用品,他住过的旅馆房间钥匙,他早年旅行时用的行李箱,以及更多他所获得的奖杯及证书等等。在一面编年史展示墙上,详细地记录了每一年与马丁·路德·金相关的民权运动大事记。除了有关马丁·路德·金本人的种种展品,这里还有专门的房间展出他妻子、母亲的相关内容,事实上这一家人从他的祖父起都热心于黑人平权运动。

在一些展品中,可以看到马丁·路德·金与圣雄甘地出现在同一画面里,联想到在外面看到的甘地雕像,不得不讓人仔细想想马丁·路德·金和甘地之间的联系。事实上马丁·路德·金十分崇拜甘地与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并且积极地分析学习了甘地的这种做法和精神,事实上人们常常把马丁·路德·金、甘地和曼德拉并称为非暴力运动的三个代表人物。

我个人觉得马丁·路德·金的确是非暴力运动最成功的实践者,而甘地本人所作的说实在的对印度的影响远没有马丁·路德·金对美国的那么大。当然这种比较有失公平,因为甘地面对的敌人是荷枪实弹的殖民者,而马丁·路德·金面对的是怀有种族歧视的本国人。甘地的非暴力运动说实话就是以卵击石,孱弱而充满了自我实现的色彩,如果不是英国政府自己早就觉得无力维持对印度的统治而逐渐退出,光凭甘地的绝食力量是十分微弱的。

而当英国人自己解除了对印度的殖民后,急需一个民族英雄的印度人就把一直在监狱里待着的甘地拿出来说事儿,造成了印度解放好像是非暴力运动所致的假象。而反观马丁·路德·金的确是极睿智的把非暴力运动合理的运用到美国的黑人平权运动,以及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之中,毕竟美国的种族隔离政策原本就是违背宪法的,从法理和人性的角度上都有足够的支撑让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运动产生长远的影响。

参观完整个历史区花了半天时间,在美国几乎很少有如此规模的用来纪念个人事迹的场所,至少美国政府的说法中,马丁·路德·金的所作所为堪称整个20世纪少有的伟大和重要,因为他让美国自由民主平等的口号变得不再是一句片面的空话。但随着在这片历史遗迹的参观,也会发现一些细节让人另有他想。

我觉得如果马丁·路德·金一直活下去,一定不会止步于黑人民权的企图,必定会借助在有色人种中的强大号召力谋求更多的政治成就,搞不好美国的首位黑人总统早在70年代就出现了,那马丁·路德·金如果当了美国总统或者成为强力政客之后会发生些什么呢?

首先看那些展览,听那些故事的时候,我感觉马丁·路德·金的整场运动完全就是黑人参与,你绝对听不到任何黑人讲解员向你讲述有关白种人对这场运动的贡献。但实际情况是马丁·路德·金的民权运动经费70%来自同情黑人遭遇的白种人的资助,在最著名的“华盛顿进军”活动中,游行队伍里1/4的示威群众是白人。马丁·路德·金的民权组织从来都是排斥白种人参与的,白种人没有机会在集会游行中扮演重要角色,更没有机会为组织发表演讲。但仔细想想在当时种族歧视观念还很普遍的美国,如果当权的那些白种人不支持马丁·路德·金的民权运动,他怎么可能有机会壮大以至造成如此深远的影响呢?

另外,正是在1963年民权运动顶峰时期,也就是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了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演说之后,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者开始表示马丁·路德·金的民权组织对女性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不会把女性成员当作重要的“战友”看待。这些并非空穴来风,已经是美国史学家和社会学家拿来摆在台面上的说法了。

尽管马丁·路德·金被暗杀是个悲剧无疑,他没有时间在他的政治抱负上施展更多的才华,没有时间进入权力与政治的尔虞我诈,更没有时间让他的激进偏执造成什么负面影响,他正是在几乎没有犯任何错误的情况下早早结束了生命。却把他的形象永远定格在一个正义、无私、睿智的民权英雄,他作为一个“纯粹无瑕”的伟人被全世界人民永远铭记在心。

猜你喜欢
甘地路德马丁
阿斯顿·马丁Valkyrie Spider
甘地扔鞋
神笔马丁
拉胡尔·甘地辞去党主席职务
马丁·路德成名多亏险遭雷劈?
维马丁的诗
马丁·路德
甘地走上素食路
甘地戒糖
修辞手法在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演讲词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