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会工作创新模式研究

2018-05-11 07:28张明睿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创新模式高校

张明睿

【摘要】高校学生会是沟通学生与学校的桥梁,故而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模式,本文对该问题进行探究。文章首先论述了创新高校学生会工作模式的必要性;其次分析了高校学生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从学校行政干预、高年级学生干部消极态度、硬性条件以及上级组织四方面分析;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模式创新措施,分别从学生会角度、学生会成员以及高效上级团组织三方面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高校 学生会工作 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014-02

引言

高校学生会是在高校党组织以及团队制领导下建立的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自治组织,故而保障其“自主性”极为必要,然而受到主客观的影响,高校学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与新时期发展的要求不符,故而需要对其工作模式进行重新架构,以充分发挥学生会的作用。

一、创新高校学生会工作模式的必要性

(一)加強上级团组织与学生会之间的联系

高校学生会是连接学校与学生的关键组织,如果学生会的工作完成不出色、效率比较低,那么不但不利于学生会中学生个人的发展,也无法充分发挥这一组织的作用,使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不密切,针对这一情况,必须要采取措施优化学生会的工作模式,以充分发挥学生会工作的作用,使上级团组织与学生会以及高校学生之间加强联系。

(二)有利于适应新时期学生会工作的要求

新时期下,高校教育除却对学生知识的教育外还必须要对学生的全面素质进行教育,尤其是自我控制以及自我管理等等,鉴于此,学生会的工作也应当配合学校的教育,而使学生会的工作与学校教育相匹配,必须要优化工作模式,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会成员在工作时候能充分发挥自主性,真正用心工作,以与新时期学生会工作要求相符。

二、高校学生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行政干预过多

学生会是各大高校重要的部门,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在校党委、团委的领导之下来开展各种活动,然而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各大高校的党委、团委等将学生会当作自己的“私人部门”,进行了一些行政干预,导致学生会工作进行不够顺利。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校逐渐开始不断探究学生会的工作模式,也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创新,但是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这些创新活动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如在制定《学生会工作条例》或者《社团管理条例》之类的规章制度时,上级予以了较多的“指导”,也可以说是“命令”,并没有真正实现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本身的意见得不到真正的反应,从而影响了学生会后期的工作以及学生会成员的发展,使学生会成员在工作时候过多的思考“上级”的意思,没有真正实现独立性。有学生甚至戏称高校学生会成员实际上是“团委免费雇工”,校团委有什么事情,虽说是通过学生会“传达”,但更多的时候二者不够“平等”,是“隶属”关系,这样不利于学生的独立自主发展。

(二)高年级学生干部消极态度的不良影响

各高校的学生会组织已经有了相对比较固定的模式,学生会中学生会成员的选择、学生干部的选拔等等,均有固定的模式,在这种固定模式之下,学生会显示出较为明显的“层级式”分层,大一学生通常只是学生会的基本成员,是学生会中最基本的成员,所做的各种活动均是在“部长”的指导下进行,大二大三的学生多是部门干部,大四的学生才有可能会成为学生会会长,而大四的学生面临考验、就业等压力,对学生会的工作重视度有所不足,尤其是学生会会长可能会将自己放在一种“传递者”的地位上,上级领导有指示,学生会会长将这一指示传达下去,但是并没有积极思考如何来更好的完成工作,这种“散漫”的态度会对低年级的学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认为学生会是“浮躁”的,是“清闲随意”的,从而使其在工作中也不认真对待工作,使学生会的工作没有落实到实处,最终影响了学生会的其他活动。

(三)硬性条件缺乏创新思维受限

学生会各种活动的开展均需要一定的资金、设备、场地等的支持,除却“场地”之外,其他的条件很多高校并不能完全为学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故而使学生的很多活动均受到限制。从资金角度来说,每个高校学生会的活动资金主要来源于两方面,其一为高校下发的活动资金,其二为学生自己拉的赞助,少有其他的资金来源,而学校下发资金则有确定的预算,虽然学生会是学校最主要的部门,但是随着学校各种社团的增多,学生会的活动资金必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致使活动设计不能完全得到实现。从人力角度来看,虽然高校学生比较多,但是学生会的成员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的水平比较低,开展活动的能力水平也比较差,所以开展活动的时候可能由于能力问题而达不到预计的目标,使学生会成员的部分创意活动无法得到实现,从而使学生会的活动质量受到影响。

(四)上级组织“溺爱”使学生会成员依赖心理严重

鉴于学生会的特殊性,所以高校的团委、党委等比较重视,将多种活动重心都偏到学生会中,可以说对学生会的成员是“极其疼爱”,甚至达到“溺爱”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会部长及其他干事的思索能力下降,只是被动的接受工作,不会主动思考,也不会探究为何要做这样的事等等,长此以往,学生会学生的工作能力会大幅度下降,对于校党组织以及团组织过于依赖,从而影响了学生会的“自主性”,无法促进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会各种活动的开展。

三、高校学生会自主性工作模式的建设

(一)构建全新的学生会组织

构建全新的学生会组织并不是说完全打破当前学生会组织情况,而是创新管理,在传统模式上进行优化,以实现学生会工作的创新。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出发进行管理。

1.对传统模式进行优化。当前高校学生会采用的主要模式是党建带团建、党团联动式的模式,从实践活动上来看,这一模式是一种较佳的模式,通过这种“带动”,能够使学生会成员获得较大的发展。不过部分时候校党委以及校团委没有把握“带动”的“度”,将“带动”变为了“代替”,使学生会的自主性缺乏等等,虽然有部分过度之处,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该种模式仍然是当前最主要的一种模式,也是适合学生发展的一种模式,故而可以在这种模式的基础上对学生会工作进行优化,如开发共同目标层级管理制、明确学生会的年度发展目标、学期发展目标部门的具体小目标等等,通过这些小目标来对学生会进行引导,从而优化学生会管理活动。另外,在具体的每个部门之内,还可以制定新的制度,如制定部门内部的议事方法、确定新的工作流程,或者是运用“绩效考评”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从而确保学生会整个组织制度的合理性。

2.增强团队创造力。该种方式主要是为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在学生会工作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整个团队的创造力提升,从而促进学生会的发展。具体来说,学生会本身便应该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团体,能够容纳不同学生的不同思维,所以在确定学生会发展模式的时候,应当尽可能在学生会中增加一些新的活动,如培训、竞赛、联谊等等,同时优化学生会体制,使各种创新性的活动均能落实到实处,使学生会得以更好的发展。当然,在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时候,必须要采用合理的方式,而不能运用“强制性”的手段“强迫”成员在什么时期上交什么创意方案等等,这样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使学生会整个组织得到创新。

(二)对学生会成员角色进行定位

学生会并不是学校“不拿工资的行政部门”,学生会成员应加强这一认识,意识到自己个人的作用,在心态、工作上实现自主。

1.在心态上自主。具体来说,要对每一个学生会成员进行引导,使其能够站在较高的位置上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升自己的素质。当前学生会的“层级性”过于严重,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应当受到“上层”的领导,所以在心态上不够自主,过于重视“上级”的作用,这样学生便在日常的工作中不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工作,从而影响了学生会各项活动的开展,所以必须要对学生会成员进行引导,使其将这种“上下级”观念看淡,重视自己的“自主”作用,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使整个学生会得到发展。

2.在工作上自主。在工作上自主也是对学生会工作模式的一种调整,学生会本身便有极多的部门,当前学生会中并沒有“轮岗”的形式,学生确定了什么部门之后便一直在这个部门,这样对学生会成员的全面发展极为不利,所以可以在该方面进行创新,实行“轮岗制”,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工作机会”,在工作上自主,让学生会成员到办公室、外联部、秘书处等部门进行工作,以培养复合型人才。

(三)高校上级团组织角色进行合理定位

高校上级团组织也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向导”作用、“后盾”作用,充分肯定学生会的工作情况,对学生会的一些创新性的活动予以鼓励等,从而使学生的工作得以创新。从向导作用上来看,高校党委以及上级团组织除却对学生会成员的工作进行肯定之外,还应当从思想等多个领域对学生进行“引领”,使学生获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等,从而在日后的生活工作中能更好的发展。另外,还需要做好后盾,为学生会工作提供相应的硬件设置资源等,使学生会工作的开展有保障。

结语

本文是对高校学生会工作创新模式的探究,文章在概述了相应的理论知识之后,对高校学生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主性”工作模式的构建,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进行探究,以优化高校学生会工作,促进学生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青青.高校基层学生会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发展方向[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1):142-143+145.

[2]刘立. 高校学生会自治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创新模式高校
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高职院校普通话测试管理的创新模式研究
关于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的探讨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