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和芯片的“市场逻辑”

2018-05-14 16:21
南风窗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中端民用航空制造商

这段时间,芯片让无数中国人揪心。

在产业界,一些企业大佬纷纷表示,“跨界”进入芯片产业。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也加快上马集成电路基金。

就在可能“全民搞芯片”的时候,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泼了冷水。4月份,他在公开场合告诫说:不惜一切代价发展芯片产业是危险的。

吴敬琏认为,这个关于芯片的争论,开始使得“国家主义”更加取得优势。他的意思是,这几年,用行政力量去支持产业发展,这种倾向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接受,市场化改革有点走回头路的意思。

吴敬琏的担忧是有道理的。

因为,随着大飞机升空,高铁技术独步天下,以及其他领域技术的进步,一些人的确开始认为,国家力量搞产业,往往多快好省。至于市场化,那不过是西方人强加给咱们中华民族的价值观,越来越不灵验。

中华民族智慧而勤劳,对国家技术进步的未来,我们应该乐观。但是,乐观应该建立在对常识的尊重和对市场的敬畏之上。而且,你必须知道,大飞机、高铁,刚好是我们对市场从灵魂深处尊重的结果。这些产业,我们都是按“市场逻辑”在办事。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有一个很长的链条,产业头部技术的研发,必须要从这个链条上吸取营养—资金。产业链前端是市场,市场必须产生销售收入,然后才能回哺后端的研发。研发的加码,最终要靠企业销售产生的现金,而不能靠国有银行贷款。这个“市场回哺”模式是一个常识,无法被颠覆。

有人说,中国大飞机的核心零部件都采购自外国厂商,比如最核心的航空发动机就是。对这个问题,其实一点都不用气馁。一方面,波音、空客的发动机也是外采,全球民用航空产业链一直都是这种合作分工的模式。

另一方面则更为重要,中国大飞机外采发动机,刚好说明我们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渐进式的产业崛起之路。

飞机的产业链条很长,如果做一个“三段式”的简化分析,那么最前端是航空公司,它们采购飞机,中端是飞机制造商,后端则是零部件供应商。那么,问题来了:一个国家要打造属于自己的民用飞机产业链,应该从“三段”中哪一段着手?

显然,应该从中端,即飞机制造商开始。为什么?因为这一段刚好是可以发挥“市场回哺”效应的环节。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具潜力的民用航空市场,航空公司每年采购的飞机也是全球第一。更关键的是,采购者主要都是国企。

这意味着,这个全球第一的市场,足以“反哺”出一到两家大型飞机制造商,给它们充分的技术升级和进步的时间缓冲。显然,这是对本国“市场禀赋”最靠谱的利用策略。其实,你不妨试想一下,如果中国的航空公司全部是民企和外企,结果会怎么样—在这里,我们不讨论产权制度的优劣,只讨论产业的逻辑。

那么,直接进军后端的核心零部件,比如航空发动机,可以吗?显然不可以,因为没有市场。一架飞机关系到数百人的生命安全,零部件供应商的品质和口碑都是百年积累,市场断然不会等待后来者,不会给他们试错机会。

但从中端的飞机制造商着手,情况就不一样了。当飞机制造商这个中端环节成长起来,这等于为后端环节,即核心零部件研发和制造又提供了市场;紧接着,我们又可以继续后推,进军民用航空新材料、电子控制技术领域,再次用市場“回哺”更后端的产业。最终,通过“层层回哺”,建立一个国产自主的民用航空产业链。

实际上,在绝大多数中国取得了巨大技术进步的领域(包括高铁),我们走的都是这个路径。这种路径,不是不要市场,而刚好是从灵魂深处在尊重市场的逻辑。

那么,这条路在芯片产业走得通吗?恐怕很难。

芯片是IT硬件产业链的中端环节,但它的前端即手机硬件制造商和飞机完全不一样。首先,它们都是民企,和国企的“行为模式”不一样。其次,竞争过于激烈,这意味着它们很难像国有航空公司、国有高铁采购商那样,给予后来的芯片商充足的试错机会和成长庇护。它们自己每天都要和对手搏杀,对供应商仁慈,就是对自己残暴。

大飞机和芯片,看起来差不多,而产业逻辑却截然不同。这种不同的背后,“市场逻辑”却都是一样的。

猜你喜欢
中端民用航空制造商
一位制造商一架军机(美国篇)
民用航空发动机短舱雷电防护设计及验证
秘书、文书、档案基本任务与网络化管理
受挫的汽车制造商在通向全新未来的十字路口止步不前
民用航空测距信号对北斗导航信号的干扰分析
民用航空测距信号对北斗导航信号的干扰分析
波音预测中国民用航空市场总需求将达2.7万亿美元
同质化严重 寿险中端市场几乎空白
中端单反搅局者 佳能77D
天翌全系列卫星天线制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