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伯格走上国会听证席

2018-05-14 16:20石若萧
财经天下周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格雷厄姆克鲁兹扎克

石若萧

“是我让马克穿起了西装,打起了领带。”说这句话的是巴拉克·奥巴马。8年前的春天,他在自己的总统竞选活动中,选择利用Facebook这个新兴的社交网络平台造势。当时包括美国总统在内的所有人并没有担忧Facebook政治上的影响力,而是为新技术欢欣鼓舞。

8年后,技术在释放出人类生产力的同时,带来了更大的问题。

2018年4月10日,马克·扎克伯格出席国会听证,为了表示尊重,同样脱掉了那身标志性的灰T恤,换上西装系上了领带。

扎克伯格要在国会对半个多月前爆发的用户数据泄事件作出回应。事件中预计超过5000万Facebook用户数据遭到了窃取,并疑似被俄罗斯方面滥用,干预了美国总统大选,进行基于大数据的政治广告精准投放,最终让特朗普问鼎白宫。

在面对国会各方大佬的质询时,扎克伯格的表情严肃,但脸色苍白,仿佛一个作弊被当场抓住的孩子,此刻正要面对44名凶神恶煞的教导主任。

不过,作为一个市值超过5000亿美元公司的掌门人,扎克伯格自有其过人之处。经过连续5小时的连环审问,他的思维依然敏捷,就像一个狡猾的律师,不辩到休庭绝不退缩,并尽可能地把所有冲向被告的指控软化。

尽管随着剑桥分析事件的发酵,这些日子以来,公司市值已经跌去了近两个微博(超过500亿美元)。但他本人的状态并未受到影响,同咄咄逼人的议员们迂回打着太极,只在小问题上给出准确答复,碰到大的问题就马上绕开,绝不跳进后者挖好的坑中。

1

离硅谷越远,越担心技术。听证会上,德克萨斯州联邦参议员泰德·克鲁兹(Ted Cruz)连续发问:对用户来说,Facebook是一家技术中立的公司吗?

看来扎克伯格敏锐地嗅到了这个问题中隐藏的陷阱。尽管克鲁兹一再强调,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回答“是”或“否”就可以了。但扎克伯格打定主意要在这个问题上打太极。他一再表示,Facebook的宗旨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是一家看重用户利益的公司。克鲁兹连续打断了扎克伯格三次,都没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个“简单答案”,只好悻悻作罢。

美国参议院商务委员会主席图恩(John Thune)发问道:“这可能是你首次在国会露面,但Facebook其实并不是第一次面对有关隐私的问题了。《Wired》杂志最近指出,关于用户隐私方面,您从创业之初就开始道歉,已经道歉了14年。那么你凭什么叫我们相信,今天会和以前有所不同呢?”

对这个问题,扎克伯格表示没办法。“你想想,在你的宿舍里创办一家公司,然后将它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整个过程中一点错误都不犯,这根本不可能。”不过他表示,Facebook一直在想办法。他说,十几年间,每次发生的关于隐私方面的问题都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他们不会一直犯同样的错误。

扎克伯格稱,“Facebook正在经历一场哲学意义上的转变。”成立之初,公司提供的服务是帮助人们相互连接获取信息,那时整个团队都把精力放在了创造工具上。“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些工具放在人们的手中,社会将会变得更美好。”

但自从一系列关于假新闻、数据隐私泄漏、外国势力干涉大选等丑闻爆出后,Facebook发觉仅仅构建工具是不够的,必须要采取更为主动的行动,来确保这些工具能够用于良好的目的。这意味着Facebook现在需要更积极地监控整个社区的生态系统,并“确保社区中的所有成员都以一种良好健康的方式使用这些工具。”

“我相信在未来几年里,一旦我们完全解决了所有这些问题,人们就会看到真正的差异。”扎克伯格说。

图恩追问道,在言论方面,合法政治诉求与煽动性的仇恨言论之间的界限往往难以界定。因此他希望扎克伯格能够解释一下Facebook团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具体步骤,并且举个例子。

扎克伯格回答,从2004年公司成立开始,因为条件受限,没有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检测用户发表的内容。所以关于不当言论的处理基本上都是通过临时反应的方式来执行——也就是接到用户举报再进行人工审核。

现在,Facebook正在开发人工智能技术,用来主动识别某些不良活动,并为审核团队将疑似内容标记出来。与此同时,作为尚不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的补充,Facebook准备将安全和内容审查团队的规模扩增至两万人。

确定何谓仇恨言论相当不容易,因为语言非常微妙,想要界定诽谤、侮辱和正常的情绪宣泄相当之难。更何况Facebook的用户们遍布全球,使用的并不止一种语言。

不过扎克伯格表示,在例如恐怖主义宣传这样重点关注的的领域,人工智能的技术已经相对完善,能够成功定位到此类言论并实现迅速删除。

但至于煽动性的仇恨言论,扎克伯格说,还需要5到10年的时间——这还是在乐观的情况下——人工智能技术才有望识别出人类语气的细微差别。在此之前,这方面的审核依然会处于一种被动的举报——人工干预——删除的过程。为了避免人工审核团队受到主观臆断的影响,扎克伯格称,Facebook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力图使团队站在一个客观的位置上。

2

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的问题更加绵里藏针:“你们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谁?”

面对这个问题,扎克伯格显得有些犹疑。他的担心是有理由的——对于Facebook这样的社交巨头,如果他说没有,那么就会面临垄断的指责。最后他给出的答案是,这个问题实在不好说,因为很多大型的互联网公司都和我们的业务有重叠,硬要举例的话,有亚马逊、谷歌、苹果、微软这四家。

但格雷厄姆却并不想就这么轻易放过他。“这么说吧,打个比方,如果我想买一辆福特,结果福特有质量问题,那我还可以去买一辆雪佛兰。但如果我不想用Facebook的话,请问有没有什么产品可以实现替代呢?”

这个问题,扎克伯格并没能答上来。格雷厄姆表示,他问这个问题的用意是,汽车行业每天都要面临激烈的竞争。一个品牌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自然而然就会转向另一个品牌。然而这一点在互联网公司往往并不成立。

扎克伯格不想就此服输:“美国人平均用8个App来和其他人通信。”

“分别是什么呢?”

“从短信类,到电子邮件类,到……”

“跟你提供的服务完全一样吗?”

“这个,我们有提供很多不一样的服务。”

“所以你不认为你们是一家垄断企业对吗?”

“我觉得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这个回答引起了一片笑声。

格雷厄姆表示,對公司的监管一般是出于两个方向。一是通过与其它公司的竞争,二是通过政府监管。如果公司之间的竞争缺位的话,那么政府来主动进行干预就变得很有必要。

对此,扎克伯格表示,只要是“正确的监管”,Facebook都会欢迎,并且愿意同政府进行合作,双方共同制定监管计划。

3

或许是因为大多数参议员都是法学专业出身,无法过于深入地理解互联网行业,大多问题都没问到点上,轻飘飘就过去了。

最好玩的部分发生在参议员丹·苏利文(Dan Sullivan)的质询中。他问扎克伯格:“从一个大学宿舍里长出一家巨型公司,这种事是不是只有可能发生在美国,而不是在中国?”

大约是没想明白参议员这么问的用意,以为又像其他人一样在下套,扎克伯格只好茫然答道:“大部分在美国吧,但是中国也有一些很强大的互联网公司……”

“对。但你应该回答‘是……”苏利文不等扎克伯格说完,就马上补充道:“我在帮你呢,好不好……回答‘是行么?谢谢。”

于是全场再度爆发出笑声。

Youtube上的听证会视频下方,用户的评论也大多不严肃,鲜有人对事件本身发表评论,都只是流于调侃。最高赞的评论是:泰德·克鲁兹看起来就像个卖二手车的。

除了媒体和政府,绝大多数人似乎还是抱着一种置身事外的态度来看待数据泄漏的问题。毕竟地球上无论哪个角落,在注册推特或Facebook时,都没几个人会完整读一遍用户协议。

互联网大潮从PC转入移动端之后,垄断现象更为加剧。因为交互界面有限,用户对某一个App常会产生黏性,一点细微的差别就会引发用户流动。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每个领域中仅有一家独大。

中美两国的互联网公司们,在极速扩张的过程中,总会不约而同地选择把道德和社会影响层面的修正往后放一放。尽管移动互联网发展了这么多年,但依然算是新兴技术,监管层理解并做出反应也需要时间。在这个时间差中,公司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城略地,难免留下一地鸡毛。

今年3月30日,新闻网站Buzzfeed News曝光了Facebook发表于2016年的内部备忘录。备忘录中,Facebook要求员工们把用户增长作为最高目标,即便这个最高目标会带来负面影响,包括死亡和恐怖袭击,也不应成为阻止Facebook的理由。

这条内部备忘录由Facebook副总裁Andrew Bosworth发布。这一点也出现在了参议员格雷厄姆对扎克伯格的质询部分之中。

半个月前,导致5000万Facebook用户数据泄露的剑桥分析事件曝光,将Facebook置身于舆论风暴眼之中。随后更多资料表明,Facebook早在2015年就已经得知此事,但除了口头要求数据返还之外,并没有采取更多行动。

针对此条备忘录,扎克伯格于3月30日回应称,“Facebook中大部分人,包括我,对此表示强烈反对。”

人心隔肚皮,说出来的话,往往并不代表真实的思想。扎克伯格的态度可能不会让政界和公众满意,但金融界的看法似乎却相反。听证会进行期间,Facebook的股价却在同一时间不停上涨,截至收盘,涨幅达到4.5%,约为40亿美元。从这个角度而言,连日阴云笼罩下的Facebook,终于迎来了一场小胜利。

猜你喜欢
格雷厄姆克鲁兹扎克
冬天的画稿
“我”来了
扎克伯格大哭一场
小刺猬的水果梦
格雷厄姆:我极少分析个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