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如初 医者无瑕

2018-05-14 16:23
养生大世界 2018年5期
关键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新药教授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4.8%,城市为41.9%。心脑血管疾病的疾病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作为中国知名的心内科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郭丹杰教授始终努力通过临床诊治研究与医学教育来改变上述现状,并且更加注重在治疗过程中与患者的沟通,增强患者的幸福感,提高疾病的康复率。

2018年,郭丹杰教授又担任了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药物临床研究与评价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本刊专访郭丹杰教授,回忆过往经历,直言心声,讲述自己的医者情怀。

医生是我的人生底色

四月北京,春意浓浓。

郭丹杰教授端坐在房间一角等着我们,素如静姝,生发出一份难得的自然。

郭教授似乎是一个没有故事的人,当初选择从医,并非缘起于某种剧情化的“人生电影”------而只因听闻一九八三年“华山抢险”的新闻后,感动非常,立志成为一名医生,其后,顺利地考取了首都医科大学,并经历了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大学及研究生阶段,开始了职业生涯。

纯正不杂,此生就为这份职业而来。

医者or师者 职业or授业

“我喜欢思维的乐趣,内科专业需要通过逻辑推理和判断来诊断病情,这就像福尔摩斯探案一样,我很享受这个过程。”她如是说。

讲到这里,她非常开心,有一点点的小兴奋,神情藏有痴迷某物的天性,这应该就是郭教授当初在大学中选择内科专业的原因。

经历了在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大学时代后,她来到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工作,正式成为一名医生,迄今,历有二十余年。

一个人,服务于一个机构,二十余年,静于一隅,且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热浪翻腾之世,实属难得。

“我的履历内容是很简单的,没跳过槽,没有其他专家那么复杂的职场经历。”言毕,她平淡微笑,我知道她毫不羡慕那种东张西望的生活,她始终知道医生的本质是什么,所以,她始终自信。

值得一提的是,郭丹杰教授在生活中,有一个榜样式的人物-------她的婆婆,曾任北京儿童医院副院长的吴沪生教授,年逾八十岁,仍然工作在一线,为病人诊断。每逢过节,家庭的大团聚,一家人在一起说笑时,都会把她们婆媳俩评为年度职场“劳模”。郭丹杰教授能够比肩婆婆获得家庭中这个温暖的称号,令她感到十分自豪。

每天早上八点半,郭丹杰教授已经准时开始查房,整个过程将持续三个半小时,直至中午十二点结束。按她的语速计算,一上午就说了近三十万字。也正因如此,郭教授在人民医院内获得了一个名号----“活的内科学”。

她会在现场进行教学,“病房”此刻的概念发生延伸,从病人的救护住所,成为多功能教室。郭丹杰教授的身份亦在此刻不停转换,医生与学者,治疗与授业,西方与传统,恰如一棱多面镜的色泽,耀出不同的光彩。

做个好大夫并不难

相较于多数惯于通过高端医疗设备和昂贵药品来治病的医生,郭丹杰教授所制定的诊疗方案,更多的是为患者提供更加符合其个人实际情况的方法。

首先,是换位思考,她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他们的经济水平、生活环境、心理状态,综合外界条件来解决问题。尽量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让医疗结果最大地优化。

同时,她会主动与病人建立融洽的关系,体会他们的心境,感情的沟通会让病人获得更多温暖,让严肃而紧迫的治疗过程变得轻松;这不再是一位医生面对一位病人,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助。

郭丹杰教授告诉我们,她自己非常享受整个诊疗的过程,虽然每次查房的时间都超过三个小时,但是精神层面的愉悦感,会让她不知疲倦的工作。她并不认为中国的“医患关系”有那么差,仅是几个极端的事件,通过媒体的放大而充斥在大众的话语中,多数医生都是“被代表”的个体,他们也许做的都非常好,是一个个严守医德的“好大夫”,只是在与患者的沟通过程中,缺少一些方法。

“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我在治疗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快乐的最大价值。”

郭丹杰教授在病人中有非常好的口碑,多数患者都是慕名而来,更好玩的事情是很多患者每次挂郭教授的号,并不仅仅是为了看病,而是要来看她一眼,跟她聊会儿天。

通过多年治疗的经验,她对中国的医疗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目前我们国家随着生活方式逐渐改善,心脑血管疾病人數急剧提升,可是大众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了解仍然不够。此外,中国目前总体的治疗水平,在世界范围内,还是比较高的,医生的平均水平也非常高。

但是,目前的重要问题是治疗资源有限,所以导致治疗过程不规范。因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全国各地500家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郭教授为此做出了自己的努力,通过远程视频讨论及教学,帮助他们解决疑难病例,提高了诊治水平。

她认为作为一名医生,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之上,在对于全社会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方面,也要有应尽的责任。

她说,做一个好大夫,并不难。

第一场-日-内-药物临床研究与评价专委会

她说,曾经有人问过他,比如让她重新再选择一个职业,会去做什么。但是她始终没有想到答案。

“我还是觉得做医生挺好的。”

从2017年开始,郭丹杰教授在担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的同时,也负责药物临床机构的工作和“一期病房”的新药研发工作。由于增加了一份工作,在时间上非常紧张,但是她仍然在新药研发领域一丝不苟的工作,她认为新药研发这项工作责任重大,必须以严谨的工作态度来面对。

她告诉我们,在新药研发方面,中国和世界仍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在国际上,西药研发,无论是从最初的设计,还是后续实施,都非常超前。我们目前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新药研发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阶段,药品的质量,对于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药研发的过程中,例如一期、二期、三期的各种临床试验,包括运营商实验整个实施的过程和最后的质量控制,直到最后得出结果,会直接影响到最后的治疗效果。所以,前期的科学规范,对于后期的影响很大,需要严格的审议才完成。

如果药品不达标,疗效不行或者副作用很多,但是实验做出来,我们没有发现这些问题,或者说我没有做得很准确,导致治疗阶段出现问题,后果是无法承担的。

所以药物临床研究的工作,是一份沉甸甸地事业。

寄语

临近采访的尾声,作为一名心内科医生以及北大医学院的教师,郭丹杰教授也表达了寄予年轻同行的希望。

她说:“身为一名医生,首先应该是学会做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对患者认真负责的人。这是成为一名医生的第一堂课,也是最重要的一堂课。”

郭丹杰教授不喜欢接受媒体的访问,如今的传播环境与她严谨的作风,很难保持协调;相比之下,她更喜欢跟病人相处,享受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每一分钟。

猜你喜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新药教授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急诊常见“陷阱”式主诉
——头晕
丙型肝炎治疗新药 Simeprevir
鲁先平:一个新药的14年
新药来自何方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携手思科全面提升医护体验
两部委拟鼓励新药研发
我国首例全骶骨切除术在人民医院获得成功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