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国门阀制度的兴衰

2018-05-14 09:56王瑜
大经贸 2018年3期

王瑜

【摘 要】 在由群众推动发展的漫长中国千年文明中,门阀制度被历史当做一种大胆尝试存在于汉王朝末期至隋唐时期五六百年左右的时间里。从东汉末期到隋唐初期中国经历着第二个大的动乱时期,门阀制度则是这一时期的典型政治特征。因此了解门阀制度有助于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

【关键词】 汉末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门阀制度 士族世族 兴衰

地主阶级在我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占有统治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主阶级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每个时期的地主阶级也并不相同。所谓门阀,在史书中又称“士族”或“世族”。称“士族”是指他们掌握知识文化。称“世族”是强调他们世袭做官。而这个有文化又有世代为官的门阀阶层掌握了从魏晋到唐前期的国家大权。士族门阀由最初的豪强地主逐渐演变成掌握国家大权的世家大族到最后被王权与寒门碾压与其自身的腐败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就门阀地主的发展开叙述,有不足和错误之处敬请补充和指正。

一、萌芽和形成

西汉汉武帝以后,出现了两件影响深远的大事:一是封建的大土地所有制开始成熟,各地都涌现出了一批田连阡陌的大地主;另一个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政府以儒家经典的经籍、礼法为标准,逐渐成为取士的定制。人们以经籍为家学世代研讨,礼法也成为某些人家不变门风。这样,一部分地主富室与礼法结合起来,“经明行修”,就可以累世为官,从而形成了门阀地主。

世袭为官的门阀在西汉晚期已见端倪,但到东汉中叶以后才普遍。其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门阀势族依靠自己几代家族做官的资本累积了一定的威望,对乡举里选有了一定的控制权利,造成选拔官员首先要看族姓阀阅,就是注重门第家室。尤其是祖先有功业的世家巨室,会受到特别的重视。世家大族的子弟,在察举、征辟中可优先。二是选举的官员并非都是出自世家大族本族子弟,而是控制更多所选官员作为自己的心腹死党。于是出现了以自身为中心,以众多门生故吏作为维护的政治格局。因此,门阀制度在东汉末年又突出表现为门生故吏的政治关系网。世家大族在本州、本郡的势力表现出了垄断性质。但汉末时皇权较强,世家大族对官员的选举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所以此时的门阀制度尚处于萌芽时期。

二、发展及鼎盛

曹魏、西晋是门阀制度的初步形成时期。世家大族势力大为膨胀,曹魏时期又确立了九品中正选官制。形成了按血缘关系区分来选官的门阀制度。

在曹丕废汉前夕,北方政权已大体确立,由豪门士族陈群建议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即把东汉末年门阀士族控制选举的老办法加以改造、发展,使它更符合门阀地主的利益。九品中正以著姓大族为各州郡的州都与大中正、中正,使其为搜集人才之事,以帮助中央政府选拔官员。中央政府选用官员便根据中正的“品状”来定夺。考定品位原本有“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的说法,但实际上因为州郡的大小中正都是为著姓大族所充任,所以确立品位的过程必然为世家大族所操控。世家大族实际上控制了选官的主要途径。九品中正制的确立极大的促进了世族门阀的发展。

到了东晋时期门阀制度已发展到了巅峰时期,并随着门阀无节制的膨胀出现了畸形发展。

东晋的选官制度延续了曹魏和西晋,并进一步发展。人品的评定由西晋的“二品系资”,开始看重家族血统,进一步演化成完全以血缘关系区别的门阀高下为标准,德才已经不在考虑之列。完全以血缘关系区别的门阀高下的标准堵塞了大批次等寒门士族地主进入政治权利中心的机会,产生了严重的社会矛盾。在这种极端且单一的选官条件限制下朝廷政治失衡。

由于东晋王室没有取得帝位的法统、实力,无法又有强力的皇权。进而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在王权软弱的的情况下各大士族的互相夺权成了東晋时期最大的弊病,导致了门阀士族内部的分裂。

东晋门阀制度在淝水之战后开始出现转折。

三、渐衰

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制度的衰落时期。由于东晋后期官员选拔标准单一,导致朝廷政治混乱,社会秩序不稳,南北朝时期选官又开始注重德才。所以“清浊之分”[2]逐渐淡化以之消失。寒族或庶族比重在各级政权中进一步增加。由此皇权也开始加强。

自魏晋以来,士入都以文学相尚,不愿出力为政府事忙碌,把本职工作也交下层小吏去做,“居官无官官之事, 处事无事事之心”, 自然中放弃了政治治理的权利,“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终日,以次终年”。完全脱离了封建管理活动。由于士族优越的政治、经济地位能保证他们坐享一切,使得他们“不乐武位”,不肯“屈志戎旅”,这时那些寒门庶族乘机以军功为进身之阶开始显露锋芒,以庶族为代表的军入势力逐渐凌驾于世家大族之上,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南朝的几代皇帝,他们都出身于庶族。寒门,或称庶族,在当时主要指没有特权的地主或商人。他们不甘心位居朝廷底层,皇帝也企图用寒门士族打压门阀士族。刘宋时期寒门士族发展尤为明显。刘裕建宋,以军权夺天下,不少将帅多是领过兵打仗的寒门出身。以至发展为“诸州惟闻有签帅,不闻有刺史”[3]。

这时的士族已是腐朽和愚昧的代名词,他们习于逸乐,“熏衣剃面、傅粉施”“褒衣博带、大冠高屐,出则车舆、入则扶持”,坐靠着斑纹丝褥,身边放着玩器,“从容出入,望若神仙”。他们只知道贪婪地攫取物质财富,放纵地追求生活享受,完全成为一撮社会的寄生虫,以致“明经求弟,则顾人答策,三九公晏,则假手赋诗”。梁朝的建康令王复出身士族,听见马叫,吓得要死,对人说:“正是虎,何故名为马呼?”这些入政治上不求进取,生活上贪恋安逸,“未尝目睹起一发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真正是肩不能担、手不能提, 腹无半点文墨的一个白痴的阶层,成了社会的腐朽之木,已为时代的发展所不容,开始走向没落。

到南朝后期,世家大族还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但再也不可能像东晋那样与皇族共治。

四、消亡

到了隋唐时期门阀制度走向灭亡。北周苏绰推行“擢良贤”的政策,他说:“今之选举,当不限资荫,唯在得人,苟得其人,自可起厮养而为卿相。”这是对九品中正制度的挑战。但当时并没有将这一制度取消。隋文帝即位后,继承了北魏的政策,实行“选无清浊”,后来又宣布推行科举制,废除九品中正制。随着科举制的不断完善,选官不再“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寒门庶族地主也能“位以艺升”,进入权利中心成为合法途径。入唐以后,门阀地主开始走向崩溃。这和唐太宗、特别是武则天打击门阀地主的政策有直接关系。

首先,修谱籍和禁婚。贞观十二年,唐太宗为打击山东士族,下令修以“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为标准的《氏族志》。武则天则将《氏族志》改修为《姓氏录》原则是“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因此门阀士族的地位大大降低。

其次,着重产出关陇士族的政治力量。武周政权建立后,奖励告密,重用酷吏。在武则天诛除的门阀士族中大多以与李唐王室为首的关陇士族集团有着特殊渊源。经过武则天的多次大屠杀,门阀士族,特别是关陇士族集团的势力,大大地削弱了。

再者,大力选拔庶族,培植庶族地主的政治势力。武则天首创殿试,慎重甄选人才;有设武举,扩大选官范围。使已经颓败的门阀毫无立足之地。

至此门阀制度在种种的打压之下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故延续到唐末,终于在社会上消失,门阀制度也就完全退出了历时舞台。

从上面的发展过程看,士族制度萌芽在东汉,形成于魏晋,它的发展是南北朝时期,衰落于南朝末年,被废除是在隋唐时期,其势力被彻底扫荡是在唐朝末年:士制度是歷史的产物, 它集中地代表了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落后和腐朽, 这就注定了它必然灭亡的命运。

太宗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虽然在中国封建时期地主阶级一直处于统治阶级,但民众的力量仍然不可忽视,我国如今的社会则是最好的证明。而在魏晋至隋唐初期的这段历史中门,阀制度不断地强大不断地将天下权利几乎尽收囊中,并且极端的追求家族地位,极力排斥寒门庶族。这无疑是对皇权的挑战和对民众的无视。最后被上下两层阶级共同铲除则是不可阻挡的发展态势。用历史的眼光看,士族制度的衰落过程,也就是庶族发展并逐渐取得政治地位的过程。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任何落后和腐朽的势力都阻挡不了它前进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南朝]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 孙永幸.试析门阀政治内涵的演变[J].郑州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13.12.

[3] [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 [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七七.传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六五.高士廉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八三.李义府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