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代人民所需要的美好生活

2018-05-14 09:56禹江河
大经贸 2018年3期
关键词:美好生活人民新时代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是不同时代人民的共同追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所需要的美好生活则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和更加丰富的内涵。

【关键词】 新时代 人民 美好生活

早在2012年11月15日,习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就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14次提到“美好生活”。自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了规范的表述之后,已经过去36年,经过36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关键时期,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人民所需要的美好生活是十分必要的。

一、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对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已经取得重大进步但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判断基础之上的。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但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个重大判断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具体实际相结合,立足于社会发展进程所做出的历史性判断。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我们不能抛开时代和历史空谈理论,画饼充饥,我们强调的人民所需要的美好生活必须是立足于新时代的可以预见的能够实现的实实在在的东西。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各项事业都取得长远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1.2万亿美元,人均国民总收入(GNI)达到8260美元,这些数据分别是1978年的51倍,43倍。简单的数据背后是几十年复杂的的奋斗历程和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将近40年的时间里,我们先是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又在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社会,并且即将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尽管我们已经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但是我们不能躺在以往的功劳簿上洋洋得意,需要清醒的认识到,我们同样还面临各种各样复杂的问题,社会生产许多领域大而不强,突出问题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民主法治建设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依然任重道远;社会安全面临的内外环境更加复杂,仍需警钟长鸣;人口政策与环境保护问题事关国家可持续发展,需要审慎判断灵活决策;社会更加公平正义不仅是人民的呼唤,更是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因此,新的时代不仅意味着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才能正确引导人民群众创造新的美好生活,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

二、人民所需要的美好生活

(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中国共产党是诞生于中国无产阶级襁褓中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年代,我们党为了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进行了广泛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极大成就,也展现出巨大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真正的人民民主,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们必须不断创新民主形式,巩固法律和制度保障。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升人民作为主人翁的自豪感和积极性。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遵循了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把握当前我国面临的发展形势,分析了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目标。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还是解决面临的矛盾,都离不开发展这一主题,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抓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正处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就必须建设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三)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中国人民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随之而来的是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提高。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就必须要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文化的发展必须要考虑“为什么人”的问题。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的文化,因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工作者要扎根中国大地,深入百姓生活,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化艺术作品。文化是联结人心灵魂的纽带,也是增进人民福祉的关键因素,更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外在表现。

(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早在十九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探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就深刻指出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人与自然的命运是捆绑在一起的,我们必须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发展才能达到可持续的发展。人民需要的美好生活不仅要有充足的物质财富和丰富的精神食粮,还需要有美丽的生态环境和合格的生态产品。这就需要国家、政府、社会、公民层层动员,逐级落实,坚持绿色发展模式,坚持绿色生活方式,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还自然以青山绿水,给人民以蓝天白云。

结 语

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美好生活是人民的美好生活。美好生活依靠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由人民共享。我们党立足新时代,汇聚新期望,提出新目标。通过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终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人民也将以“共建、共享、共治”的主人翁姿态,共同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5] 廖乐焕.马克思生态思想与美丽中国建设[N]光明日报,2014-7-24.

[6] 刘佳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N]光明日报,2015-11-20.

[7] 陳纯仁,王迪.“美好生活”的解读及其实现[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02):33-36.

[8] 桁林.“中国梦”的文化内涵与精神追求[J].学术论坛,2016,39(09):150-155.

作者简介:禹江河(1992-),男,汉族,河南洛阳人,硕士,单位:西南石油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美好生活人民新时代
卖套房子半生无忧?谁摧毁了北京精明夫妻的“美好生活”
浅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领导干部为民服务“四要四不要”
西方在滥用“人民”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