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工程“一停了之”根在追责不力

2018-05-14 10:44余明辉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形象工程群众利益政绩

余明辉

近年来,全国有大量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被叫停,群众拍手称快。好几年过去了,这些工程如今怎样?“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对形象工程只是“一停了之”,后续处置不力,造成资源持续闲置浪费,资金坏账不断增加,社会矛盾日益积累,对社会和群众利益产生“二次伤害”。(新华网2017年12月28日)

近年来,仅全国公开报道的被叫停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就达数百个,这本已令人触目惊心和遗憾,但更让人遗憾的是,有不少被明确要求整改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却仅止于简单的浅层和纠错———“一停了之”,迟迟未做到合理收场,造成严重的资源资产闲置浪费、群众利益补偿被搁浅、地方债务负担沉重难消等不容忽视的决策“次生灾害”。这更是让人可惜又心疼。

這就让我们不得不追问: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问题工程只能止步于“一停了之”呢?也许,只有弄清这个问题,才能真正促进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一痼疾得到解决。

表面看,“叫停”工程处置迟缓、处置效果不佳的原因很多,比如腐败的流毒与积累的矛盾短期难以消除,干部畏难情绪大不愿担当,或者新官不理旧账,以及“叫停”后缺乏统一的分类、处置等措施和机制,等等。但笔者以为,根本原因还在于相关的追责不力。

众所周知,所谓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根本上就是为领导脸上贴金和添政绩,但社会却要为此承担成本。也正因为这样,群众对这些工程是很不欢迎、极不感冒、高度反感的,从内心深处希望对这样的工程严查严处、纠正到底。

但可惜的是,就目前来说,虽然对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三令五申禁止,但对其“处理”的硬杠杠规定和明确制度却不多见,尤其缺乏对于纠正不力、不彻底的追究和处理机制。

我们时常见到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被曝光,但因此被严肃追究的干部并不多,而因为“一停了之”被严肃处理的干部和部门更是鲜见。一般曝光后,有关人员和地方会被要求整改,或者受到通报批评,再重一点的也许把主要责任干部调离,但多数似乎也没有更进一步的追责和惩治。这致使这些工程的存量不但难减,而且还极易继续增加。

这其实也在提醒有关方面,要想有效遏制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让被发现和整改的类似工程一改到底、彻底纠错,不留对社会和群众利益产生的“二次伤害”,完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统一纠错流程和分类处置制度,让这些工程的纠错有明确制度可依,以及加强教育提升干部担当思维、为民意识等,都是不可缺少的改进内容。

但更关键的是,要出台对于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及纠错不力或“一停了之”的严肃追责制度和机制,大大提升作为不力和胡乱作为的成本,让这些工程从一开始就不“出生”,或者说即便“出生”,尤其是被发现“叫停”后,能够积极主动一改到底,否则就会面临更大的处理和惩治。只有从强化惩戒制度这一根本着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才会得到遏制,尤其是被发现要求纠正后,才不至于忽悠应付式地浅尝辄止“一停了之”。

猜你喜欢
形象工程群众利益政绩
让政绩考核跟着民声走
在275起漠视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例中,这些问题最突出
政府投资迎来首部行政法规“形象工程”有望划上句号
浅谈高速公路“三改工程”设计要点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越性
“政绩”何以成“政债”?
变“形象工程”为“惠民工程”
假政绩也是一种腐败
浅议作文写作中的“形象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