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苏民:我国现代模锻技术开拓者

2018-05-14 12:05
科学导报 2018年20期

治学名言

曾苏民心语

自立于天下,自强攀高峰,抓住好机遇,成功在毅力。

所谓“一精”,就是要少而精,精益求精。“五学”,就是要向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他人学习、向规律学习、向失败学习。“三个他”,就是要尊重他人言行、发挥他人作用、借用他人力量。

行,没问题。能干出来!

虽然我们没有3万吨水压机,但为啥不能利用它的工作原理,用1万吨水压机去生产这一产品呢?

应尽快落实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应以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为“头”来组织产学研结合,发挥国有大型企业的带头作用,努力推广新建大型民营企业引进的先进技术,全面提高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

科学家们平起平坐,心情舒畅,享受着最大的自由空间,在科学的王国里任意驰骋;科学家的政治地位很高,可以同高官平等对话,他的意见和建议足以引起党和政府的重视;科学家的社会地位最高,受到全社会的尊重与爱戴。

人人爱科学,人人讲科学,人人敬仰科学家;人们羡慕的不是金钱,而是科学成就;每个公民的创新潜力都得到充分发挥,中国成为创新型国家;著名科学家占世界一流科学家的一半以上,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不时看到中国科学家的身影;在全世界各个高端市场上都遍布“中国造”。

1 一生求索 不断学习奠基础

曾苏民,1932年2月14日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金溪区南口乡红星村,15岁的他与一位同学结伴走了三天三夜,到150多公里外的省城长沙求学。因成绩优异,当时他接到了8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但最后却选择了不收学费,又有一定奖学金的国立机械技术学校长沙分校。1950年5月,曾苏民毕业分配到东北重工业部当技术员。由于工作出色,1952年元旦,单位选派他参加了辽宁抚顺俄语培训班。那时,他只有20岁。入学考试时,由于他以前只学过英语,初学俄语,感到很吃力,第一次俄语考试几乎交了白卷。为此,他开始夜以继日地攻读俄语,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背,不懂就问同学、问老师,往往一个字母的发音就要练上几小时。为记单词,他自制了5个小单词本,每个小本上写有4000个单词,走到哪里带到哪里。晚上还要把当天学的单词抄写上百遍。毕业时,他在班上40名同学中,获得俄语第三名。

1953年6月,经单位选派审查后,决定派曾苏民赴苏联乌拉尔铝加工厂学习模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曾苏民留学的铝加工制造领域,当时在中国还是空白,目的是学习苏联的铝加工先进技术,为中国自主生产制造飞机、导弹、火箭做准备。肩负这一伟大使命的他,刻苦钻研,每晚都要学到12点,困了就喝浓茶提神,晚上除了整理白天的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还得准备许多第二天向老师请教的问题,学习苏联的经典技术著作时常废寝忘食。通过两年的刻苦攻读,曾苏民以优异的成绩得到了苏联专家的好评,并被中国驻苏联大使馆评为优秀学员。1955年3月,曾苏民学成回国,在黑龙江哈尔滨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工作。工作期间,他于1959~1965年,在该厂职工业余大学学习了6年,并获得教育部文件认可的相当于大学本科的学历。曾苏民院士虽没有在学校进行过系统的基础教育学习,但他凭借持续一生的进修与刻苦自学,在科研生产实践过程中,完成了系统深入的学习,为中国铝加工技术的自主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学成归来 初出茅庐显身手

曾苏民幸运地参与了“两弹一星”科技攻关的整个历史进程。在万吨水压机上成功地生产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外壳后,更是名声大震,“锻件王”的头衔上又加了一道“国防功臣”的光环。他还来不及总结成功的经验,一项新任务又光荣地降临到他的头上。

1964年11月间,北国大地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天,厂长告诉他,中央有关部委又下达给一○一厂一个紧急任务:生产20个氢弹外壳,12天内务必完成任务。

牵头负责这项任务的曾苏民,尽管此前参与过原子弹的部分关键材料的研制,但这么大尺寸的材料,当时整个中国都还没制造过。模具和炉子就是大问题。现有模具钢的高温强度不够,产品尺寸过大,采用常规模锻工艺,锻压时的强大冲击力容易导致模具开裂和产品报废。现有的炉子没有做过这么大的产品,加热时很难热透和热均匀,如果产品加热不均匀,被锻压时很容易出现裂纹,直接报废。

接到任务的当晚,厂里就召开特别会议研究制造方案。会上,曾苏民提出“高料温、低模温”的新工艺方案,即待锻金属温度要提高,模具的温度要降低,比现在的规范降低一半,避免模具钢高温强度不够、模具开裂导致产品报废的问题,还可以争抢时间和工作進度,但风险是坯料温度提高,有可能引起微观组织过烧、导致产品性能大幅下降的风险。风险虽然存在,但是只要措施得当,风险完全可能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于是方案得到通过。

曾苏民立即作出周密部署,全方位启动工作。从绘制模具图到图纸审批,从调运普通钢坯到模具安装到位,48道工序在一天内全部完成。在生产中将人员分作几批,日夜连轴转。仅仅10天,20个合格产品就拿了出来,从而保证了中国第一颗氢弹的成功引爆。

3 攻克难关 锻造亚洲第一环

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机毁人亡,马丁·玛丽埃塔公司为美国空军制造的大力神火箭爆炸,麦道公司的德尔它火箭由于过早熄火而自毁,占据世界卫星发射市场半壁江山的欧洲航空局的阿里安火箭,因屡出事故而遭质疑。这一年,世界航天发射出现了太多的灾难,西方运载工具的信誉受到了挑战。世界各大卫星公司老板们将焦急的目光移向世界的东方。中国航天人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进入国际航天发射市场十分难得的契机。

在当时,我国要跻身国际重型卫星发射市场,必须提高运载火箭的承载能力。为此,航空航天部提出要研制一种采用捆绑技术的新型火箭——CZ-2E。它可以把CZ-2C低轨道运载能力从2.5吨提高到9.2吨。这项研制任务被称作“867工程”。这是关系到我国能否进入世界航天发射市场的关键一步。

CZ-2E运载火箭上的一个承力框,直径达3500毫米,卫星整流罩、有效载荷支架通过该框连接到二级箭体上。因此,该框是一个结构复杂、要承受火箭飞行中的各种外载荷的关键性承力件。由于它的尺寸巨大,被称为“亚洲第一环”。这是“867工程”关键的一“环”,关系到航天发射的成败,已经确定为重要的科研课题,需要专家反复论证。

曾苏民接到任务后,一头扎进研究工作中。首先是“大”的问题,直径达3500毫米,径高比达30,大大超过常规的10,锻造中很难控制尺寸公差。第二是“純”的问题,对合金组织成分要求很“纯”,巨型锻环的探伤要求达到B级标准。第三是“高”的问题,对材料的力学性能要求很高,成品加工精度高达1/3500。这要求锻件残余应力降到很低水平,等于说1500公斤重的巨型锻环要求达到30公斤重的锻件的性能指标,其难度是非常大的。

经过十几个日夜,曾苏民隐约看见成功的大门向他洞开,他拿出了初步总体方案。他在方案中全面分析了巨型锻环的特点、研制难点和难度、目前工厂具备的研制条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应该采取的措施。从设备到工艺,从人员到管理,从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到人身设备安全,甚至经费预算,都有论述,特别是提出了重大的工艺方案。这些方案涉及熔铸、锻造、热处理等锻件研制的全过程,是全新的、创造性的。

按照设计方案,经过反复的试验,1989年4月20日,一个银光闪闪的锻环屹立在西南铝锻造分厂高大的厂房里,标志着亚洲第一环研制成功!

曾苏民院士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勇于创新,为我国科技创新树立了一块丰碑,他被誉为“中国模锻之父”当之无愧。陈邦忠

延伸阅读

曾苏民的成功之道

曾苏民院士长期奋战在国家重点工程、新材料研制和生产第一线,主要研究金属压力加工及热处理,研究领域涉及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镍基高温合金、铁基高温合金、不锈钢等几十项国家级研究项目,创造出20多项国际领先的新工艺,开发出100多种国际一流水平的新产品,至今已累计创造经济效益几十亿元。

一个没有进过正规大学,没有高学历,没有高文凭,来自企业的科研人员,如何成长为新中国第一代金属材料专家,成为新中国现代铝合金模锻压技术的开拓者,曾苏民院士用四句话总结自己成才的经验:自立于天下,自强攀高峰,抓住好机遇,成功在毅力。

在铝加工领域,曾苏民院士一钻就是几十年,他以大胆、创新、实干的精神攻克了一道道曾被人认为发展铝加工材料不可逾越的技术难关,名震国内外,享誉全球,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金属材料专家,成为新中国现代铝合金模锻压技术的开拓者,为我国航空、航天工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无论是新中国第一批飞机的升空,还是卫星、火箭的上天,还是氢弹、原子弹的爆炸,还是神舟飞船、嫦娥二号的发射,这些无一例外都留下了曾苏民院士艰辛的汗水。面对成绩,他泯然一笑,总结出他的科技工作经历的成功之道——就是拥有着“一精、五学、三个他”。所谓“一精”,就是要少而精,精益求精。“五学”,就是要向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他人学习、向规律学习、向失败学习。“三个他”,就是要尊重他人言行、发挥他人作用、借用他人力量。

陈邦忠

集多个“第一”于一身

曾苏民院士一生中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勇于创新,创造了多个“第一”。

他是新中国第一代航空航天金属材料专家;他是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颗卫星、第一枚长征火箭、第一枚洲际导弹、第一枚巨浪一号潜射导弹、第一枚地空导弹、第一艘神舟宇宙飞船的主体结构关键材料研制者;他第一个开发出中国镁合金军工产品,开创了中国镁合金军工应用的先河;他第一个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钛合金模锻件;他第一个研制出航空发动机用高温合金模锻件;他创造出二十多项属国内首创或国际首创的新工艺,其中属于国际首创的代表性新工艺9项;他一共获得包括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在内的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5项,在国内无人能够望其项背……

曾苏民创新成果的时间节点、创新成果的原创程度、创新成果的数量、创新成果对于航空航天等领域的综合影响程度、创新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很少有人能与之相比。陈邦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