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封闭式商业综合体交通体系设计思考

2018-05-14 14:58彭清蓉
中国房地产业·上旬 2018年3期
关键词:大型商业综合体

【摘要】本文分析了广州太古汇由外到内的交通流线组织、空间接驳设计,由此引发此类大型封闭式商业综合体交通体系的设计思考。

【关键词】大型商业综合体;交通体系;太古汇

1、广州太古汇城市区位

广州太古汇大型高档城市综合体位于广州天河CBD核心地段,由一座大型购物中心、两座甲级写字楼、文华东方酒店以及一所文化中心构成。该项目由世界知名的建筑公司Arquitectonica设计,并由太古地产管理。

太古汇位于天河区两条城市主干道交汇处。一方面,其地理区位的优势在于周边成熟便捷的城市交通体系,包括天河路线路上的地铁3号线、BRT线以及周边超过70条公交路线;此外,地处广州消费能力最高的商圈——天河商圈,其对消费者的聚拢效应为太古汇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原始条件。

2、外部动线

外部动线是指商业建筑外部的动线,一般情况下与商业空间相互独立,与场地外环境相临,其动线中的人流是影响商业活力的重要因素。按照人出行方式的不同,太古汇周边的动线类型可分为机动车动线、非机动车动线和步行动线。(图1)

公共交通运载力强、辐射范围大,可达性优。基地南侧为由地铁、公交组成的公共交通节点。其运载的人流中,与太古汇联系紧密的有客流、通勤服务人流,根据交通站点的位置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客流来向。私家车、的士等私人的运载形式,停靠点相对分散,运载力小,但是便捷度高,辐射范围适中,是商业潜在人流的补充,但由于此类运载线路重合度高,易对周边交通造成压力,应当合理组织这一部分车流。太古汇位于天河商圈的核心位置,沿天河路两侧还分布着万菱汇、正佳广场、天河城和广百等众多商业体,以线性方式集合成的商业主轴线人流和周边居住区的固定人流共同构成了区域的非机动车系统和步行系统。

3、外部接驳

商业建筑设计中的外部接驳是指外部人流的到达并引入内部,实现内、外动线之间无缝对接的一系列处理方式, 本质上是联系内部动线与城市空间的一种过渡形式, 而外部接驳设计目的是为了让消费者能够方便、快捷地离开城市外部空间并进入购物中心的内部动线,进而参与消费活动[1]。按照流线走向的思维,外部接驳一般以外部流线的节点(例如轨道交通站点,机动车临时停靠点,行人逗留点等)作为起点,通过某种手段将其引向商业建筑的入口(同时也可能是内部动线的起点或节点)。

广州太古汇购物中心与外部接驳的形式有很多种,按照外部动线的不同分为与轨道交通和公交系统接驳、与私家车的士货车接驳、与步行系统接驳。

3.1 与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接驳

为了高效利用公共交通系统创造的人流,太古汇在地下二层采用地下通道直接接驳地铁和BRT站点,多地铁口的设置将商场与交通站点有机结合,将人流从交通站点输送至购物中心内部。大量的人流导入结合入口扩大的节点空间设计也使得连接轨道交通的负二层具备了“首层”的属性。

3.2 与私家车、的士、货车接驳

购物中心與车行系统的接驳是内部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过渡方式,设计目的是为了更方便、快捷地将私家车引入内部(停车空间),为有车族的出入提供便利,增加其体验感,以便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到来。在设计中要遵循“人车分离”、“易进、易出”的设计原则,以不影响周边居民及购物中心的整体形象为前提,其设计策略有客货分离、进出分离 、设置缓冲空间以及在特殊情况下的复合化设计。[2]

3.2.1临时停靠缓冲空间——港湾式接驳

为了缓解私家对城市道路产生交通压力,南侧天河路主干道与场地之间采用护栏隔离,预留非机动车道,不允许临时停靠,保证了机动车辆的高效通行;东侧主干道边界和西侧次干道上设置了港湾式的接驳空间供私家车和的士临时停靠,使得以购物中心作为目标的有效客流与一般的城市车流相对分流。

太古汇临时停车空间设计的亮点在于其北侧华文街的交通流线组织实现了有效的客货分流和进出分离。(图2)设计手法上通过将北面首层空间局部架空,预留车行环路广场,西进东出,双车道解决临时停靠和通向停车场两种不同停靠需求,避免了线路的重叠,同时有顶的内嵌式港湾停靠空间可以使顾客免受风雨的侵袭,提升了顾客的服务体验和商场形象。另外在私家车、的士的入口以西约50m的地方单独设置了货运出入口和临时停靠卸货点,与顾客的机动车流独立开来。整合式的公共交通区,完美解决了客货进出分流,解放了建筑其他三个方向的步行人流出入口界面。在满足避让的同时,也为进出分离提供必要的空间,避免车行出入口直接开向城市道路,与城市车流汇聚、交叉,形成拥堵的现象。[3]

3.2.2停车场

太古汇的停车场分为地面和地下两部分,地面停车布置在酒店入口处的室外广场和北侧华文街处底层架空的港湾空间中,数量极少并且只供短时停靠,剩余的车位需求都通过-3F和-4F的地下停车场解决。调研发现,-3F停车场用于顾客、私家车等外部车辆,-4F停车场是商场内部供货后勤车辆的专用,两个停车场的入口相互独立,并且每个停车场的出入口也相对独立,单进单出,避免了交叉流线造成交通拥堵。

3.3与非机动车系统和步行系统接驳

非机动车系统和步行系统其辐射范围一般指购物中心所处的商圈内部非机动车道路、停车空间及步行空间的集合,是一种与周边功能区域进行有效对接的人流形式。太古汇的步行接驳的主要方式是外广场和地下通道两种方式。

太古汇的场地设计在东、南、西三个方向均预留了足够宽的露天广场,辅以绿植和简单的景观设计,广场可以为购物中心提供展览、表演等场所,是购物中心城市属性的体现,有利于吸引汇聚人流并引导人流进入商场内部,增加购物中心的外部性,同时也作为紧急疏散场地。此外,道路交叉口处扭转建筑形体的设计形成扩大的交通广场,由于基地四个角设置了写字楼、酒店和文化中心,所以自然而然在基地四条边线的中点面向广场的位置设置了购物中心的主次出入口。东、西、南的主次入口以主力店的形式强化其功能性以吸引外部人流。

在地下二层通过地下通道的形式联系了天河路两侧的万菱汇和太古汇,作为独立于地面人、车流线的立体交通形式将人流从道路对面引入到购物中心内部。

4、内部动线

购物中心的内部人流动线按照适用对象的不同可分为顾客动线、后勤动线,按照空间维度可分为水平动线和垂直动线。太古汇的内部动线组织与其功能空间的排布有关,设计将后勤服务空间靠边布置于相对隐秘的区域,留出更为纯净的商业空间,顾客动线的作用主要是串联起各个商业店面和节点空间,创造舒适的购物体验。笔者这里主要讨论顾客动线设计及节点空间的分析。

4.1 水平动线

广州太古汇由于狭长的地形采用线状模式,各层动线根据与外部动线接驳方式的不同又存在微小的差异形成线状的拓扑变体。各层的主动线为横跨东西长轴的“一字型”弧线,主轴线给人明确的方向感,不易在商场中迷失,弧形的路径加长了商业展示面的长度,丰富了空间层次,保持了一定的趣味性。

主动线串联有7个以椭圆为母体的中庭,4个交通型中庭和3个观赏性中庭间隔布置,上下贯通,环绕每一个中庭形成局部环线,避免了单一线性空间的枯燥感,同时提高了动线上商铺的可达性。中部的放大的核心中庭打破了椭圆母题的均质性,串联起首层的南北出入口,短轴方向设置了跨越中庭的天桥补充线路。通过空间收放自然生成简洁有序的商业流线,使各个店铺均具有相当的商业机会,避免产生商业死角。[4]

由于涉及到与地下轨道交通的接驳,-2F,-1F采用的是“一字型”的变体“树状”动线设计,以东西走向的动线为主,根据业态布局和交通接驳点的位置延伸出若干枝杈,其中-2F西北角东线末梢处以环状枝杈的设计。“树”的每个分枝能够到达每个角落,提高了商场的利用率,部分环状枝杈的设计提高了死角位的可视性,进深较长的分枝选择了目的性消费较强且租金承受能力较弱的业态,提高了顾客的到达率,相应的商业价值也得到提高;1F、2F采用“十字型”动线设计,以东西方向主轴、南北方向次轴交汇构成。布局紧凑,动线的每个端点与出入口相对应,能够高效地引导人流进入商场。

4.2 垂直动线

太古汇的商业空间中垂直方向上的连接均采用自动扶梯,结合交通型中庭和水平动线末端的边庭设置。中庭上下贯通,为避免单调的视觉效果,自动扶梯空间交错布置,既从功能上带动了顾客人流的垂直流动,又让楼梯和中庭结合的空间景观成为商业空间中公共性质的视觉焦点,有节奏的在水平动线上排布,增强商业内街的步行空间韵律感。

另外还有两条特殊的垂直动线位于太古汇外部东西两侧,自动扶梯和大台阶将地面人流直接引向屋顶平面,从建筑本身的角度来看,这个屋顶花园是属于建筑的屋顶,但是从城市空间的角度,也是城市的立体公共空间。两条垂直动线起到了联系底层开放广场与屋顶绿化广场的作用。

4.3 节点空间

太古汇在水平动线和垂直动线的交接处设置了很多空间节点,使得太古汇的购物空间给顾客以非常开阔的空间感受,另外太古汇的主动线上没有柱子,这种无柱空间使得顾客观看商铺和欣赏购物空间的视线不会被柱子遮挡,营造出高品质的购物空间感受,也符合太古汇高端购物中心的定位。[5]

空间节点以椭圆形母题的中庭和玻璃盒子末端边庭形式呈现。主线上交通型中庭和观赏型中庭的交替出现,视觉景观有收有放,观赏型中庭由于没有自动扶梯对视线的遮挡,可以形成良好的垂直视线通廊,所以常常被用来布置主题展览或艺术装置,增加了节点空间的趣味性和观赏性。交通型中庭和设置有扶梯的边庭,由于扶梯与地面相交会形成阴暗的角落,所以在电梯的设计上,采用了底部背光的做法,使得电梯本身更像是这个中庭空间的人工照明,商家将室外座椅布置在这些角落,增加空间利用率,丰富了节点的功能形态。

4.4 内部连接

太古汇购物中心的写字楼、酒店和文化中心定位高端,所以为了分享着部分有能力高消费的人群,购物中心内部设置有交通线路直接连通到写字楼、酒店,并且以边庭作为缓冲空间通过自动扶梯和地道与地铁和BRT线接驳,这样的设计是对聚合效应的利用。

5、由广州太古汇实地调研引发的一点思考

随着城市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公交、地铁、轻轨在城市中快速穿行,像广州太古汇这样,基地比邻地铁、公交线的商业建筑也不在少数,太古汇-2F与地铁的接驳所带来的“双首层”效应大大提升了其商业价值,为顾客带来了便捷、舒适的享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榜样。在未来的商业综合体的设计中,我们应当对建筑外环境中的流线组成,内外流线接驳空间、内部流线的设计等予以重视,因地制宜,利用周边现有的交通条件建立商场与顾客之间的便捷联系。结合地铁下挖建设,可以减小购物中心大体量对街道的压迫感,同时激活了地下空间的商业活力,地下、地面、屋顶三个界面都对人流产生汇聚作用,屋顶花园是商业占用大面积城市用地的一种“补偿”。太古汇定位高端,建筑内外环境的细节和品质都做得很到位,唯一遗憾的是内部公共空间中几乎没有配备休憩设施,缺乏停驻空间,使得顾客在商场中的逗留时间变短,人性化的关怀还做得不到位。

參考文献:

[1]美国土地研究学会.购物中心开发设计手册[M].肖辉,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

[2]翁季,杨志国.大型封闭式购物中心外部接驳设计研究[J].重庆建筑,2015,04:5-9.

[3]杨焰文.基于全过程设计管理的绿色建筑设计思考——广州太古汇项目为例[J].南方建筑,2013,03:69-72.

[4]张果果.城市综合体“多首层”商业的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

[5]蒋斌.购物中心动线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作者简介:

彭清蓉,1992,女,汉,四川泸州,硕士在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

猜你喜欢
大型商业综合体
大型商业综合体的物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大型商业综合体的物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监督管理难点及对策
大型商业综合体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安全管理研究
大型商业综合体火灾风险及对策分析
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及给排水设计
大型商业综合体内餐饮通风的方案规划与系统设计
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消防设计
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的防火设计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