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视域下高职公共课程改革

2018-05-14 09:38张娟娟
职教通讯 2018年12期
关键词:供给侧高职

摘 要:借鉴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的观点,分析高职公共课程的供给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供给侧改革为新的角度,从高职公共课程的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途径和供给环境四个方面入手,进行新一轮的改革。解决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促进供给和需求协调发展,减少低品质和无效供给,增加高品质和有效供给。通过供给结构的调整和供给质量的提升激发学生新的学习需求,引领他们在更广阔、更适宜、更高效的供给环境下展开高职公共课程学习活动,夯实和提高他们的职业通用能力。

关键词:高职;公共课程改革;职业通用能力;供给侧

作者简介:张娟娟,女,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12-0015-05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这是国家赋予职业教育的责任,也是社会寄予职业教育的期望。作为高等职业教育重要构成部分的公共课程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近十年来,公共课程改革以满足学生在未来工作环境中熟练使用各种办公手段的需求为出发点,使学生能够在复杂的办公环境中自如地应对各类事务,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适应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但是,单纯强调学生学习需求侧、一味以满足学生就业需求为目标的公共课程改革正遭遇“瓶颈”:教师教学理念陈旧,传道授业解惑手段没有新的突破;课程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重叠或缺失,导致重复性供给和有效供给相对不足;学生有更高的学习需求却得不到满足或迷失于纷繁复杂的学习资源中;有效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乏善可陈;教学管理效能不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不够明显;等等。

解除供给抑制、放松供给约束是提高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变微观潜力为发展活力的关键所在。[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習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解决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战略思想。这一概念的提出突破了其经济学领域的意义,成为了一种普适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哲学话语。[2] 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必然会对高职教育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借鉴作用。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提升产品供给的质量,而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同样也是提升质量,提升专业建设、课程教学等人才培养诸环节的有效供给水平。[3]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高职教育教学如果长期忽视供给侧的改革,就会导致高职教育质量和效率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公共课程作为高职教育的基础性学科更是面临同样的问题。因此,我们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重新审视当前的公共课程,深刻理解公共课程供给侧改革的内涵,进一步提高公共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效,引导学生发现新的学习需求,以高品质供给满足其学习需要,提高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

一、供给侧视域下高职公共课程的问题审视

(一)对供给和需求之间关系的认识存在偏差

十多年来,高职公共课程教学已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知识和技能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更注重培养职场通用能力。这一改革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有了大幅的提高。但是,过度地强调学习主体的学习需求而忽略课程对于学习主体的启发、引导和提升作用,无疑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以服务学生、促进就业为导向开展课程改革和建设,不等于我们可以完完全全地撇开课程的引领性和前沿性,而过分迎合学生低层次的学习需求。因为教育的内涵决定了教育不是普通的商品,教育一定要能够走在时代的前沿,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引领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知识实现向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转化,从而推动时代的进步。

然而,引领从来不等同于迎合。引领是主动的、严谨的、负责的,迎合是被动的、敷衍的、功利的。我们过去倡导从社会需求和学生学习需求出发,参照主动适应种种需求的理念进行人才培养,有时候甚至一味降低底线来迎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讨好式地进行教学。“玩”的成份多,“学”的成份少,学生是高兴了,但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并不显著。这说明,只关注需求侧而忽略供给侧存在很大的弊端。所以,高职公共课程改革首先要处理好供给侧和需求侧两者之间的关系,过度强调供给侧或需求侧,而忽略其中的另一侧,都是极端不负责任的表现。高职公共课程改革不应忽略需求侧,忽略学生职业通用能力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具备良好职业素养人才的需要,而应换个角度,从供给侧入手,调整供给结构,提高供给品质,以供给引导需求,并主动适应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新变化。要深刻反思高职公共课程在课程建设和课程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调结构、补短板,以优质的课程有效供给来带动、引领学生积极地展开学习活动。

(二)高品质、有效教学供给不足

在已有的资源和模式中,高品质不足,低品质过剩,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结构性矛盾突出,是目前高职公共课程改革和建设相关问题的症结所在。那么,如何将高职公共课程建设成学生喜欢、教师热爱、学校重视、社会认可的优质课程?如何让高职公共课程成为高职教育质量的一根标杆、一面旗帜、一个品牌、一份骄傲?这不仅需要认清方向和需求,明确课程目标与定位,更需要从供给侧入手,去除低效、落后的课程供给,建设高效、优质的课程供给,以此激发新的学习需求,从而促进高职公共课程学习的转型和升级。

目前,高职公共课程资源存在重复性供给和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重复性供给是指高职公共课程部分内容依然是在重复中学阶段的内容;有效供给不足是指在课程资源、授课模式和师资力量等方面,高职公共课程远远落后于知名培训机构或网络平台向大众所提供的课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感觉教学素材虽然不少,但是多、杂、乱,精品、优品不多。学生感觉学习素材大多相似,无法辨析优劣,所以兴趣不大,呈现倦怠状态。我们要解决课程供给与学生需求之间不匹配产生的结构性矛盾,主动调整不适应因素,选用生动、鲜活的素材,体现社会发展、时代特色和职业要求,既注重时代感、真实性和生动性,符合高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又注重可读性和可思性,鼓励学生传承经典,提高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通过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又相互协调、相得益彰,构成一个系统、完备的高职公共课程体系。

(三)人才输出质量不高

供给侧和需求侧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供给侧如果出现了问题,便会影响需求侧。为了协调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矛盾,使两者保持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必要对供给侧进行反思,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往重技能、轻知识、轻素养,导致学生入职后岗位变化适应能力以及后续发展能力差。优秀的人才匮乏而庸才居多,这说明了作为人才培养和输出的一端——供给侧出了问题。供给侧输出的教育产品和服务品质不高,精准性和有效性不足,低端、无效供给过多,导致人才输出质量不高。

高职学生往往入职后发现自己在很多方面捉襟见肘,比如说做份文案、做个汇报、接待国外客户或跑一次外勤,就暴露出一些问题。我们不得不提出这样的疑问:高职公共课程究竟有没有达到既定目标?是否真正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素养?恐怕我们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是不够自信的。要解决人才培养效率和人才输出质量的问题,就要正视高职公共课程供给侧的问题,对供给侧进行结构性调整。要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供给质量,满足学生对高职公共课程学习的需求。同时,以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拉动需求的增长,以高端、高效和高品质的课程供给创造、引领和带动社会对优秀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从而满足社会和个人未来的发展所需。

二、基于供给侧的高职公共课程改革路径

高品质的供给不足,低品质的供给过剩,需求侧对高品质的渴望和低品质供给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落差,这要求我们首先应当反思供给要素是否出现了问题,如果有问题,那么又是哪些问题。而这也是我们着手进行高职公共课程供给侧改革的切入点。供给要素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课程资源、施教方式、师资力量、教学配备、校园文化,等等。我们应逐一查找问题,把低端、无效的供给剥离出来,然后再破除困境、寻求突破、补齐短板、齐头并进。具体地讲,要从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途径和供给环境四个方面,明确高职公共课程供给侧改革的现实要义,从而优化供给结构、释放供给活力,激发合理需求、拓宽供给渠道,提高供给质量、增强供给效能。

(一)供给主体

原先过分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导致了教师引领和创新职责及功能的弱化,逐渐使得高职公共课程供给侧和需求侧出现失衡现象,最后完全由供给侧滑向了需求侧。但是,从改革的实际效果来看,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并不如我们所预期的那样实现大幅的增长,主要原因是作为学习者,学生新知识的认知能力、辨析能力、反思能力、构建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有学习管理能力都需要教师站在更高的位置引导和督促他们。可以说,完全倒向需求侧、只“照顾”需求侧的策略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虽然重要,但是无视教师的引领和创新作用,就等于是一艘没有船长指挥的巨轮,即便发动机产生的动力再大,也无法顺利抵达目的地。

在接下来新一轮的改革中,作为供给主体的公共课程教师一定要树立优质供给意识,重视有效供给的价值意义,充分认识到供给能够创造需求,[4]从供给视角审视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并对此做出理性的预判。以此为据,调整目前的失衡现象,帮助建立新的供需结构,清理无效供给和低品质供给,提高供给品质,从而提高教学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公共课程教师的视角应该更加开阔,自身教学能力应该更强,态度应该更积极,而不是总“宅”在学校或家里,要多走走、多看看、多谈谈、多想想,从企业工作流程、他校同类课程、网络学习平台、各级各类教学培训和竞赛等各种资源中多汲取养分,借鉴别人的长处,反思自己的短处,尝试跨校合作和校企合作,共同建设课程资源;公共课程教师要有危机意识,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要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新要求,积极追求个人的成长,注重自身专业能力、教学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在知识、能力、素养和品质等各方面做学生的领路人。

(二)供给内容

供给结构失当、比例失调导致供给质量不尽如人意。在以往的公共课程中,各种教学资源层出不穷,各类教材和课件让人目不暇接。但是,在审视这些资源之后我们发现:很多资源大同小异,相似度很高,区分度很小;有些资源在選材时欠缺考虑,没有抓住社会、时代的热点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不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有些资源不是过于简单就是晦涩难懂,奇、难、偏、怪,脱离认知规律。资源的同质化、低端化问题非常严重,学生难以认可和喜欢这些资源,所以不想学、不愿学。

资源的种种问题抑制了有效需求,同时,有效需求的低迷反过来又恶化了有效供给不足的局面,从而催生了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的矛盾状态。因此,教学资源建设不仅仅要抓住“量”, 更要抓住“质”,要生产高端、高效的教学资源,减少无效、低端和重复性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用性和灵活性,解决供需错配的问题,让供给和需求匹配起来。要向企业、他校、认可度高的网络课程多取经,要通过购买、引入、整合和调整等方式提供丰富、多元的高职公共课程资源,做到差异化供给,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资源建设是公共课程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没有优质的资源,供给侧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谈。

(三)供给方式

需求侧的问题主要是总量性问题,而供给侧的问题主要是结构性问题。目前,高职公共课程既存在总量性问题,又存在结构性问题。总量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结构性问题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要从供给侧入手解决,深刻理解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以结构调整为突破口,通过解决结构性问题来深化公共课程改革。比如根据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水平的差异实施分层教学,解决因学习个体差异导致的教学矛盾。这本身就是满足各层次的学习需求,提供多元化、差异化的教学供给。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分层教学并不是歧视不同学习基础和不同学习能力的学习者,各层次之间没有优劣之分,每一个层次的教学供给都是经过精心编排、反复验证的精品,都是适合这一层次的学习需求的。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教学供给和学习需求之间尽量做到高度吻合,这样的吻合不仅是静态的,而且还得是动态的。我们要在各层次之间建立通道,如果学生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学习需求也有了新的变化,那么,可以进入更高一级的层次继续学习。

公共课程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备课时要吃透课程内容,源于课程内容,又要高于课程内容,要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完备的知识体系,要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方法,從而能够始终在一个较高站位上引领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提升素质,而决不能讨好式地迎合、迁就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背离教育教学的神圣使命。公共课程教师还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将近几年兴起的微课、慕课作为补充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把线上、线下各种优质的学习资源有选择性地充分利用起来,做到精准培养、精准定位、精准发力、精准落地,进而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效率和质量。

(四)供给环境

良好的供给环境是保证供给质量的重要前提。加强供给环境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服务社会能力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迫切需要。目前,各高职院校供给环境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虽然有教学质量考核机制,但没有就考核中发现的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整改工作,部分教师进取心不足,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多年如一日,始终停留在原地;关于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的各类活动每学期都在开展,但内容陈旧、了无新意、流于形式,收效甚微;一些高价购入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还没有充分投入使用,利用率不高。所以,怎么查找问题以及在弄清楚问题之后如何及时落实整改措施,充分挖掘教师的潜力,把各种资源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这需要一整套系统、规范的保障制度。

要重视人的要素和制度要素,把人的主动性、创造性、灵活性和制度对人的约束和激励作用结合起来,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比如:假期安排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研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了解行业变化动态和专业发展趋势;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扩大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落实教师实践培训制度,定期下放企业,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引进兼职教师,利用他们在工作一线丰富的经验和鲜活的知识对课程供给进行补充;严格执行各项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及后续整改保障制度,确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被予以足够的重视。同时,给予教师一定的压力,督促他们尽快采取行动来提高教学效能;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软文化建设,重视竞赛的辐射效应,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学大赛,在备赛、参赛的过程中提高专业能力和授课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国、省、市级各类大赛,密集式地提高自身能力;加大奖励的幅度,全面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新气象;定期巡视公共课程教师对各类教学设备和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定期与学生举行座谈会,了解他们的“受益”情况;等等。

三、结论

供给侧改革的压力虽来自于外部,但真正的动力却源于内部。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已为高职教育改革吹响了号角,高职教育应该乘势而上,积极应对,借鉴相关的经验教训,对各个专业、课程展开大刀阔斧的改革,从供给这个新的角度迈开步伐,改革创新,再上台阶。高职教育实施供给侧改革,从课程自身出发探索如何解决问题,这个思路是正确的。回归教育的根本,重返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语境和话语体系,遵循教育规律,追求教育质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展开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必须遵循的内在逻辑。而扩大有效供给是高职公共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

高职公共课程教学要从优质、有效供给出发,从供给侧解决供需矛盾,在充分考虑需求侧的情况下,对高职公共课程进行准确的定位。要优化高职公共课程供给结构,提高供给的精准性、有效性和创新性,从供需的源头提高教学质量和精准度,从而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强大而持久的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贾康.十三五时期的供给侧改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6):12-21.

[2] 周有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语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6(11):49-53.

[3] 芮志彬.关于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思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6(4):18-21.

[4] 金保华,刘晓洁.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经济,2016(6):17-23.

On the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Basic Co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Side

—— as Well as the Cultivation of Vocational Competence

ZHANG Juan-juan

(Department of BASIC COURSES, Jiangsu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Nantong 226007,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higher vocational basic course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side, which is a new concept in the field of economy. Then, focusing on supply subject, content, approach and environment,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a reform be implemented to resolve the structural conflict between teaching supply and learning demand,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them, eliminate inferior and inefficient teaching supply, increase superior and efficient teaching supply. In this way, it stimulates new learning demand among students, offers them a more suitable and effici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hence improves their vocational competenc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ic courses; vocational competence; supply side

[责任编辑 盛 艳]

猜你喜欢
供给侧高职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贵州高职院校招考录取将与高考相对分开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
对学生专业社团在高职院校如何定位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