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身心二元论与心理学发展之缘

2018-05-14 17:42梁浩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具身认知心理学

梁浩

摘 要:笛卡尔身心二元论自确立以来,一直对人们的思想产生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身心二元论是心理学独立的基础。身心二元论贯穿心理学发展的整个历史,虽然心理学家们都想摆脱,但是其一直没有真正成功过。身心二元论陷入困境,引发了具身认知研究的新趋势。身心二元论思想还会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研究之路,如何超越身心二元论,真正实现科学意义上的“身心一体”,还需要心理学家们不断的努力。

關键词:身心二元论;具身认知;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B8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8)02-0103-05

身心关系作为西方哲学家长期关注的问题,其不仅一直活跃在哲学领域当中,也因心理学来源于哲学,所以与心理学也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哲学思想一直在不断的发展,但是身心关系一直是其重要的研究主题,也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了心理学的发展。其中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对心理学的影响可能是最大的,从某些角度甚至可以说其贯穿了心理学发展的全程,尤其是从冯特确立科学心理学以来。

1 身心二元论:心理学独立之基础

在西方的传统哲学中,身心关系一直被认为是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从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再到柏拉图这些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在他们的研究中,无一不涉及到身心关系这个命题。尤其是柏拉图,其认为“灵魂”只是承载在我们的身体之上,在区分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时候,其延伸的部分就是灵魂和身体,二者的关系是理性和欲望的关系。到了中世纪,奥古斯丁认为身体是“灵魂”的坟墓,只有肉体灭亡了,灵魂才能回到天国,获得真正的知识。[1]受到前人哲学思想中关于身心对立的影响,近代思想家笛卡尔通过“怀疑一切”论证了身心二元论的合理性。

身心二元论指的就是“身”和“心”是独立的,互不依赖,二者分别代表不同的实体,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笛卡尔对其论证是从合理怀疑开始的,他认为人们可以怀疑所有的物理世界,包括自己的身体,但是却不能怀疑作为怀疑过程的“我”的存在。因为是“我”在怀疑,这是一个思维的过程,而这个思维过程必须有一个主体来承担,显然这就是主体的“我”,所以我思故我在;而在我之外,确实也真真切切地也存在一个物理的世界,所以很显然这二者都是一种实在。通过笛卡尔这个论证,身心二元论由此确立。

身心二元论的确立自然也就从认识论上确立了物质实体(包括身体)和精神实体(包括心灵)两种观念。广延性作为物质实体的本性指的是其会占用一定的空间,就像人们的身体,其总是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而思维作为精神实体的本质,其最大特点是具有能动性。这二者虽然具有互动性,但是二者是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这样的划分就顺理成章地把世界划分为了物质世界体系和精神世界体系。狄尔泰由此区分了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自然学科,例如物理、生物和化学等,其是“形而下”学科;人文学科,例如心理学等,其是“形而上”学科。而就在此时,随着自然科学的成熟和其巨大现实价值的逐步体现,研究“心灵”的学者意识到建立一个单独研究“心灵”的类似于自然科学的新心理学的时机已经快要成熟了。

19世纪中期,随着实验生理学的发展,实验法的应用和生理学的解剖学发现等都使人们更愿意采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关于“心”的相关问题。此时作为物理学家的费希纳首次尝试用物理学方法来研究外在的物理刺激和人的心理感觉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形成了心理物理法,这也是之后冯特创立实验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但是,由于费希纳是物理学家,所以他没有尝试“身”“心”的分离,因为他并没有想成为一个心理学家,这直接导致为什么在实验心理学建立的历史上没有他的名字。

现在大家公认的实验心理学之父就是冯特,由于他所处的特殊的时代背景和遭遇使其一直坚定一个信念,就是必须进行“身”和“心”的分离,建立一个科学的心理学。这里所谓“科学”的体现主要指的是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心理学要研究的问题。当时使这种观点可信的依据主要就是已有研究发现人的神经传导具有电的性质,神经冲动的传递也是可以测量的。冯特主修的是生理学,工作的时候是在哲学系,也正是因为这种身份,使他能够在不偏离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前提下还能够想到为什么不能用自然科学(生理学)的实验法去研究心理学,从而使心理学也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呢?其是正如有学者说:“最后,冯特就是这样凭借着其“百科全书”式的学术背景和其强大的人格力量,大胆地对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成就进行综合,实现了他的愿望。” [2]

之后,经过艾宾浩斯等人不断的开创奋斗,心理学终于成为了一门研究“心”的独立学科,走上了与自然科学类似的研究道路。

2 身心二元论:贯穿心理学发展之路

笛卡尔确立的身心二元论思想对人们的影响无处不在而且根深蒂固,所以必然也体现在心理学的发展当中。在冯特创立了科学心理学之后,冯特规定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像物理、化学等那些自然科学一样找到意识组成的元素,所以致使内容心理学和构造主义的产生,他主张只研究意识的组成成分。之后,冯特的学生铁钦纳将这种观点带到美国,但是却很难融入美国的社会,这是因为美国是一个由欧洲移民开创的一个国家,当时的历史条件就是首先要满足自身的生存,所以无论什么理论还是思想首先都必须要满足这一点。在这种条件下,美国人更愿意接受进化论的思想,因此,与铁钦纳思想正好相反的机能主义更受美国人的欢迎。机能主义更关注意识的作用,而不是意识“是什么”,这正好符合美国人民当时的心理需求。机能主义强调的是意识对于有机体适应环境的作用,所以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构造主义的缺陷,看到了机体本身在适应环境中的作用。[3]

机能主义创始人詹姆斯的情绪理论反对以往认知的情绪理论的观点,认为情绪的产生不是由于先有了某种情绪体验才有身体动作的,而是人们先有了某种身体动作才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其观点很明显强调了身体动作在情绪产生中的重要作用,这与现代具身认知研究强调身体的感觉,也就是运动系统对思维的塑造作用,是一致的。[4]

机能主义另一个代表人物杜威也认为身体和思维是不可分离的。在教育中,他强调要“在做中学”,这样学习的效果才是最佳的。在杜威看来,人类的认知、思维、语言、知识等都是产生于身体的知觉和行动。认识和行动是统一的,在身体的行动中获得体验才是认识发展的真正基础。但是詹姆斯和杜威的这些思想在当时不被那些追求所谓“科学”的研究者的重视,直到现在具身认知开始兴起,这些观点的价值才得到重视与研究。[5]

然而,就在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的矛盾还没解决之时,行为主义产生了。行为主义创始人约翰·华生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而应该采用客观的实验法研究具体的可观察的可测量的行为。此时从表面看好像实现了身心的统一,但是细究就会发现,华生的行为主义的本质是简单的物理还原论,把“心”归到“身”,把意识归结到身体行为上,再把行为规定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从而使心理过程的内部品质完全消失,思维、判断等认知过程都成为了行为的一个部分。

后期的行为主义者考虑到了行为主义的缺陷,所以以托尔曼为首的新行为主义者在其强调的刺激和反应之间加了一个个体的“中介变量”,这虽然是个很好的假设,但是由于条件技术等的限制,注定没有办法将它当成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来进行研究。

20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信息论、控制论、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的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有了质的飞跃。前面提及的新行为主义的“中介变量”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没法深入研究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这也就给那些反对行为主义的人提供了技术和理论支撑,由此就发展出了传统的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家恢复了对意识和心理的研究,“精神实在”再次成为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

传统的认知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只研究行为的观点,认为应该研究在行为产生中期重要作用的认知。受身心二元论影响和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影响,他们认为大脑类似于计算机,人们的心脑的关系就像是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一样,而软件和硬件一般不需要一定是绑定的关系,也就是软件可以放在任何硬件上工作,硬件也不能改变软件的性质,二者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而我们的身体只是一个效应器,负责为大脑提供信息和执行大脑发出的指令。在这里,我们的心理学再次把我们的身体放到了一边,关注的焦点是心智怎样接受、加工、储存和利用感觉信息。[4]

就这样,认知心理学征服了行为主义。但是,这种认知是处于身体和环境之外,而且远离实际生活,所以一直备受争议。最早提出争议的是吉布森1979年出版的《视觉的生态学取向》,他認为视觉并不是在直接对刺激的加工基础上,然后通过经验和推理就可以形成的。在他的理论中身体感受到的刺激经验是知觉形成的基础,强调身体在知觉形成中的作用。在种种质疑声中,心理学的研究者必须考虑如何弥补这种缺陷,也就是怎么样能够实现“身”和“心”统一。而此时认知科学、哲学和机器人和语言学等的研究者们都越来越意识到,认知的表征和操作都是来自于它们的物理环境中,与身体是密不可分的,这样一种意识直接导致了具身认知理论的产生。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心理学的发展一直在寻求所谓“科学”的研究之路,想摆脱作为人文学科的研究缺陷,但是实际上一直都受到身心二元论的深刻影响,从来也没有真正成功过。

3 身心二元论困境:开创心理学研究新趋势

身心二元论自确立以来,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但是人们也无时无刻不在寻求突破这种思想,因为正如上面所述身心二元论一直影响甚至可以说是阻碍心理学的发展。

身心二元论的真实困境就是:如果存在着如笛卡尔所描述的二元世界,那么人类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如果把一切都归结为精神,世界被观念化,人就成了一个超然的意识主体;而如果把一切都归为物质,人就成了机器”。[6]这也一直是许多思想家诟病的地方,例如前面所提到的詹姆斯和杜威等人。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法国知觉现象学家梅洛—庞蒂和认知发展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等。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是典型的“存在主义”的代表,他提出了“存在”的概念,认为:存在,不是一个单独的主体去面对一个冷漠而客观的世界,存在是在世界当中的存在,存在同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体的。在这个世界中,主客体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所以没有主客体之分。他的理论强调人的认知是存在于人的身体内的,人的身体是存在于世界中的。这个思想成为之后具身研究思想的重要来源。[7]

法国现象学家梅洛—庞蒂进一步提出了反对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具身主体性”概念。[8]他认为人们的知觉是不可能独立于身体和世界而存在的,它是身体和世界一个整合的产物。这对人们传统的身心二元论产生巨大的冲击,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具身认知研究的方向。[9]

认知发展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更是反对身心二元论的典型代表,他的发生认知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动作,而不是外在的物体,而动作是身体与环境交互形成的,强调人的认知是一个建构的过程。[10]这为具身认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随着身心二元论困境的凸显和思想家们的不断努力,具身认知研究观点逐步兴起。具身认知强调人的身体在人类认知产生中的作用,尤其是身体的感知运动在起作用。其实传统认知观点并不是全盘否认人的感觉运动在认知中的作用,但是他们只认为感知运动和简单的感觉和知觉等有关,但是和思维、评价和判断等高级认知活动几乎没有关系。而心理学家威廉姆斯(Williams)通过实验证明了人们身体对温度的感觉会影响对人的评价。威尔斯(Wells)和佩蒂(Petty)也用实验证明了人们的身体运动增强了积极的态度。他们为了测耳机的舒适程度,在实验中把被试分为点头组、摇头组合控制组,最后发现点头组的评价高于其他两组,摇头组则低于另外两组。[11]这些都证明了身体不仅在那些比较感性认知中起作用,在比较高级的理性认知当中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为具身认知研究思想发展铺平了道路。

近来,认知科学的发展也为具身认知研究思想提供了强有力的生理学理论根基,使具身认知研究迎来了发展的繁荣期。其中对具身认知研究思想影响最大的就是镜像神经元的发现。镜像神经元由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的里佐拉蒂(Rizzoolatti)研究小组在对恒河猴的研究中发现的。他们发现这些猴子在执行某些动作和他们观察其他个体执行相同动作的时候,大脑中的神经元活动部位是一样的。这个发现的意义就是推翻了传统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对刺激的识别是依靠大脑中已有的表征来实现的命题,它认为人们只要通过镜像神经元的模拟作用就可以实现思维和推理的过程,同时也证明了“体认”这种具身的认知方式的存在。[10]

由此,具身认知研究思想得到了很多学者的普遍认同,迎来了发展的繁荣期,也开始逐渐由本来只是对身心关系的思考发展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

4 身心二元到身心一体:具身认知发展新思考

近来,具身研究理论研究发展迅速,它强调身体的物理属性会影响人们的认知过程,在认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思想中还注重环境的作用,认为人们的认知具有环境嵌入性,也就是人们的认知是在身体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现在逐步演变为一种“具身—嵌入”的研究范式。从这些方面看,具身研究好像已经实现了“身心一体”的研究转向。但是其现在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不断地进行思考和克服。

具身研究强调个人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如果忽略了个体所处的文化环境、成长环境、教育程度等因素对认知的影响,容易偏向个体主义。具身认知强调个人身体对认知过程的影响,也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是关于个体认知怎么影响行为却涉及较少,这让人看到了行为主义的影子。[9]具身认知研究思想否认身心二元论,主张身心一元论。但是在强调身体对认知的作用时候,已经跳入了身心二元论的怪圈,在无形中已经默认了身体和心灵两个不同实体的存在。

在心理研究過程中,如何准确把握身体、认知和环境的潜在关系,这是一个需要长久思考的问题,也是心理学家们将来要努力的方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具身认知研究是在当前技术手段下一种新兴的、有前景的研究思想,有望取代传统的信息加工认知思想,成为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新取向。

参考文献:

[1] 叶浩生,曾红.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及其对身心二元论的超越[J].心理科学,2013,36(5):1230-1236.

[2] 高申春.心灵的适应—机能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40.

[3] ANGELL J R.The province of functional psychology[J]. Psychology Review,1907,14:61-69.

[4] 叶浩生.心理学与身体:经典传统与现代取向[J].心理学探新,2015,30(4):291-298.

[5]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研究思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0(4):153-160.

[6] 季晓峰.论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对身心二元论的图破[J].东南学术,2011(2):155.

[7] 陈帆.具身认知研究的历史起源和发展[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12):130-132.

[8]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13.

[9] 叶浩生.身心二元论的困境与具身认知研究的兴起[J].心理科学,2011,34(4):999-1005.

[10] 韩冬,叶浩生.认知的身体依赖性:从符号加工到具身认知[J].心理学探新,2013,33(4):291-296.

[11] WELLS G L,PETY R E. The effects of overt head movements on persuasion : Compatibility and incompatibility of responses[J].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980,1(3):219-230.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nd-body Dualis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y

LIANG Hao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Jilin University , Changchun 130012,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Descartes's theory of the mind-body dualism, he has had a tremendous and far-reaching impact on people's minds.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Descartes's mind-body dualism and the "fate" of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First, the mind-body dualism was the basis of psychological independence; Secondly, the mind-body dualism runs through the whole history of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lthough psychologists want to get rid of it, but they have never really succeeded; Finally, the mind-body dualism has fallen into a predicament, which has led to a new trend in the study of embodied cognition. However, the thought of mind-body dualism will always be accompanied by the way of our research. How to transcend the mind-body dualism and truly realize the "body and mind" in the sense of science need the constant efforts of the psychologists.

Key words: mind-body dualism; embodied cognition; psychology

责任编辑 孙学通

猜你喜欢
具身认知心理学
“没有用”的心理学
什么是心理学
具身认知视域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教学反思
跟踪导练(二)5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在线学习环境设计研究
同步行为对合作行为的促进作用
身体对心智的塑造:具身认知及其教育启示
具身认知及其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运用具身认知理论 开拓新型教育模式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